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将生命的发生看作一种相变 ,在此过程中序参量 (手性参数 f L)从 0突变到 1 .讨论了效率作为序参量的函数的可能形式 :η≈ exp{-k(1 -f2L) }和 η~ exp{k1 -f2L}.在前一形式中原始生命的相变点可能发生于 |f L|<1 ,通过世代更新 ,最后达到 |f L|=1的完整生命 .后一形式中生命必须是一奇异事件 ,只能产生于手性纯的系统中 .  相似文献   

2.
论生物手性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述生物大分子手性起源的各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手性起源的三步理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手性分子聚合的合作理论,给出了各种手性参量的关系.证明生物前进化存在两种基本模式:一是大手性能量和小立体选择性的模式,其手性只能通过化学反应镜对称的自发破缺产生;二是小手性能量和大立体选择性的模式,其手性可通过弱作用产生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以透视式表示的手性分子中的手性碳原子,以不同方法进行R/S构型标记的原则和实例。  相似文献   

5.
5ka B.P.鄱阳湖地区古气候演化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鄱阳湖沉积岩芯ZK01有机碳同位素以及沉积特征等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并同鄱阳湖湖口地区孢粉组合特征相结合,重建鄱阳湖地区5kaB.P.以来的古气候演变。结果表明:5.0-4.2kaB.P.,气候以暖湿为主;4.2-3.9kaB.P.。以冷湿为主;3.9-3.2kaB.P.,气候转温和,以温偏干气候为主;3.2-3.0kaB.P.,气候凉偏干;3.0-2.8kaB.P.暖偏干气候为主;2.8-2.2kaB.P.,以凉偏湿为主;2.2-1.2kaB.P.,较长时期的温暖湿润气候;1.2-0.2kaB.P.,对应的冷湿气候特征;0.2kaB.P.到现在,气候又开始变得越来越温暖,可能是人类活动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6.
7.
泥河湾盆地末次间冰期气候变化的氧碳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第四纪气候演变的总规律是干冷与湿暖的交替,但是,气候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气候的干,湿和冷,暖变化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组合。根据泥河湾盆地晚更新世湖泊沉积物中所含碳酸盐的氧碳同位素研究,认为在末次间冰期(据今13~7万年)。该区气候以干暖与湿冷的交替主要特征,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加深对我国东部第四纪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腕足化石壳体氧、碳同位素生命效应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产于四川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吉维特阶的腕足化石,在保证测试分析精度相同的条件下,对原始生活环境相同、保存程度相同的化石进行了科、属、种3个级别上氧、碳同位素组成的对比,所研究的化石都没有显示出可检测的同位素生命效应.已有的腕足化石具有氧、碳同位素生命效应的认识很可能源于原始生活环境不尽相同和(或)保存程度不同的腕足化石的对比研究.因此腕足化石壳体是研究碳酸盐岩原始氧、碳同位素组成的较为理想的样品.  相似文献   

9.
主要阐述了原始生命体系的形成,综合了宇宙学、地质学、遗传学方面的有关成果,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原理分析了生物大分子体系的进化过程,提出了原始生命体系起源的一些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地球历史时期大气氧含量的变化是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的关键。在寒武纪之前,地表至少发生了两次氧化事件,其见证了生物的革新和环境的根本变化。然而,在新元古代时期,深海中存在的大量可溶性有机碳(DOC)可能延长了两次氧化事件之间的间隔。为了验证DOC假说,我们对埃迪卡拉系钻孔样品(王集钻孔)进行了详细的微钻碳酸盐碳同位素(δ13Ccarb)分析,该钻孔的全岩δ13Ccarb和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记录已被报道。本次研究表明,微钻和全岩的δ13Ccarb结果相对一致,这排除了自生碳酸盐大量混入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王集钻孔中的多次δ13Ccarb负偏移可能与海水上涌事件相关,DOC在此过程被大量氧化。通过箱式模型计算,我们认为,在维持数百万年的两次δ13Ccarb负偏移中,约有3.6×1019mol和2.0×1019mol的DOC被氧化,这规模大约是现代海洋DOC总量的1000倍。我们的研究进一步支持如下结论:在埃...  相似文献   

11.
Biochirality and parity violating energy differenc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iochirality originates from the chiral influences in the universe. The parity non-conservation of weak neutral current, which takes place through the exchange of neutral boson Z0 combined with the long range Coulomb interaction in atoms and molecules, produces a parity violating energy difference (PVED). In this note, the fact is to be indicated that there is a λ-type second order phase transition of D- and L-alanine (valine) at a certain critical temperature Tc. The PVED is to be calculated as 6×10-5eV/molecule by varieties of modern physical and chemical methods including the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 (DSC), SQUID,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spectra,Iow-temperature 1H.MAS ssNMR, Raman spectra and ultrasonic measurement. A mechanism that differs from Salam's hypotheses is also discussed here.  相似文献   

12.
湖相碳酸盐岩有机质热演化产物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泌阳凹陷第三系核桃园组核三段湖相碳酸盐岩的热模拟实验,对有机质演化特征、释放气体组分及含碳气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获得了以下认识:(1)释放气体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烷烃类气为主,含有少量烯烃气体,在300~400℃时达到气体释放峰,随温度的升高,C4~C5较重烷烃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随温度的升高释放量增大,主要为碳酸盐分解贡献;(2)含碳气体碳同位素随温度的升高增重,在气体释放峰温度段350℃左右时发生明显“转折”,碳同位素组成明显变重,结果造成在不同的热演化阶段碳同位素值有较大范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兰州市和太原市环境空气中非甲烷烃(NMHCs)的污染状况及来源。利用Tenax-TA吸附管采样,热解析-色谱-同位素质谱联用仪(TD-GC-IRMS)测定了两个城市夏季不同功能区环境空气中NMHCs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得出,兰州市和太原市居民区苯的δ(13C)分别为-26.4‰和-25.0‰;正烷烃的δ(13C)分别为-33.9‰~-26.1‰,-32.8‰~-27.4‰;两市交通枢纽区环境空气中检测出的C4—C7之间的NMHCs化合物相同,δ(13C)相差不大,兰州市为-30.8‰~-25.6‰,太原市为-31.0‰~-26.4‰。结果表明,两市交通枢纽区苯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和油类挥发,工业区石化行业类主要排放的NMHCs污染物为苯和烷烃类化合物,电厂等大型企业主要排放异丁烯、顺-2-戊烯等。控制汽车尾气、油类挥发、工业排放是降低环境空气中NMHCs污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多才玛超大型铅锌矿床是三江北段铅锌铜银多金属成矿带中的典型矿床,其主要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范围大,主要集中于-26.72‰~-4.1‰之间,具塔式分布特征;其中,方铅矿的δ34S最高值大于黄铁矿的相应值。这表明成矿过程中硫同位素未达到平衡,硫主要是细菌还原硫酸盐的产物。矿区208Pb/204Pb=38.985~39.253,206Pb/204Pb=18.825~18.918;铅同位素构造环境演化图解和Δβ-Δγ成因分类图解显示铅的来源复杂多样,不仅来自上地壳和造山带,还来自壳幔混合的俯冲带。δ13CV-PDB=1.2‰~6.7‰,而δ18OV-SMOW=16.4‰~23.4‰,碳氧同位素明显来源于海相碳酸盐岩,成矿过程中应伴随有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综上,多才玛大型铅锌矿成矿物质来源复杂,碳酸岩围岩和深部物质都有可能提供成矿物质来源,生物作用参与成矿的痕迹明显。  相似文献   

15.
洞穴石笋的δ13C记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采集贵州荔波董哥洞、荔浦丰鱼岩、桂林响水洞的石笋,研究三个洞穴分辨率达1000年、100年、10年级的石笋1δ3C记录。结果表明,石笋1δ3C值可以系统地记录地表岩溶作用过程与植被生态变化的历史。在冰期或干旱寒冷期,岩溶不发育,成壤条件差而缓慢,不利于植被生长,1δ3C值偏重,以C4植物(禾本科植物)为主。在温暖湿润期,岩溶发育好,成壤条件好而且速度快,利于植被生长,1δ3C值偏负或偏轻,以C3(木本植物)植物为主。晚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持续不断地破坏森林植被,草类植被得以生长,石笋的1δ3C值急速上升、偏重,以C4植物为主,石漠化增强,水土流失严重。此后,升高的1δ3C值很难再回复到中全新世以前的水平。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均会导致植被变化,成倍放大1δ3C值,特别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在《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指导下,运行管理体系,科学规范地开展检测记录与原始记录工作的具体要求与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记述了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单殖吸虫中国一新纪录属一新纪录种,即寄生在黄唇裸颊鲷Lethrinus xanthochilus 鳃上的裸颊鲷虫属Lethrinitrema Lim & Justine,2011,弓背裸颊鲷虫Lethrinitrema gibbus Lim & Justine,2011;裸颊鲷虫属的种类具2个梨形的后吸器囊,腹中央大钩具有外侧沟,后吸器囊远端延长形成分叉的管,进入每侧腹中央大钩的外侧沟.所获标本的形态结构和大小与原始描述基本一致,黄唇裸颊鲷为宿主新纪录  相似文献   

18.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脆弱,光能自养生物在荒漠地区地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藻类和苔藓是荒漠地区地表普遍存在的固碳生物,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同时能够通过特定蓝藻的固氮作用增加土壤的氮含量,最重要的是这些固碳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空气中的CO2,是荒漠地区土壤表层固碳的主要贡献者。荒漠地区生态系统固碳量的研究也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固碳量的大小不仅受自然条件的约束,也与土壤表层固碳生物(主要是藻类和苔藓)的组成密切相关。当土壤中仅有丝状蓝藻存在时固碳速率较低,随着绿藻等高等藻类和苔藓的出现,固碳速率快速增加。本文综述了荒漠地区土壤表层固碳生物组成和影响地表固碳的因素,回顾和展望了地表固碳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