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采用离子交换法,研究了黄河中游水体表层沉积物与铜的液 固界面相互作用,并绘出了离子交换率( E% ) —pH 曲线.由此得知,水体pH 值是控制铜离子向固相转移的主要因素,离子交换率( E% ) 随pH 升高而增大;表面沉积物浓度增大,E% 增高,E% —pH 曲线向小的pH 方向移动;而Cu2 + 浓度增大,E% 则降低,使得E% —pH 曲线向大的pH 方向移动,说明它们对吸附物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黄河水中无机固体粒子与铜离子作用的离子交换率(E%)与pH关系曲线,讨论了不同浓度的铜离子及不同的氨基酸存在下对曲线的影响,并对影响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麦饭石对水溶液中铵的吸附规律,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内,当铵浓度相同时,吸铵率随麦饭石粒度的减小而增大;在麦饭石粒度及用量一定时,则随铵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麦饭石对水体pH值有双向调节功能,使低pH值上升,使高pH值水体pH值下降,最终稳定8.0-8.5之间,测定了麦饭石对铵的饱和吸附量为0.243mmol/g。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黄河水中无机固体粒子与铜离子作用的离子交换率与pH关系曲线,讨论了不同浓度的铜离子及不 的氨基酸存在下对曲线的影响,并对影响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1 原 理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年输沙量16亿吨,泥沙含量和浓度均居世界之首,且又是重要的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之水源,而排入黄河的有毒有害物质逐年增加,水体污染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锌是生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过量或不足都会引起对生物和人类的危害.本文采用了离子交换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黄河中游水体中的泥沙对Zn的吸附作用〔1~3〕,以及黄河水pH值、泥沙浓度和粒度、Zn浓度对泥沙和Zn液—固界面作用的影响,并分别得到了不同的离子交换率-pH曲线.此项工作不仅对金属元素迁移规律等方面有理…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经甲醛处理的绿茶对水中的Pb ̄(2+)和Cu ̄(2+)及Fe ̄(3+)的吸附性能,采用示波极谱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为测试手段,测得Pb ̄(2+)、Cu ̄(2+)和Fe ̄(3+)的吸附率平均值分别为83.72%、83.56%和81.89%。还考察了绿茶用量、金属离子浓度及pH值等因素对吸附率的影响.并对绿茶吸附全属离子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天然麦饭石固体与海、淡水中锌进行离子交换时,百分交换量随pH的变化,及一定温度、pH值下的固液分配等温线。结果表明,淡水中等温线在广泛浓度范围符合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海水中锌在麦饭石上固液分配等温线可用“三常数”吸着方程描述。百分交换率随pH值的变化曲线呈“S”型,此外测定了麦饭石对海、淡水中锌的饱和交换量,并对锌在麦饭石上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蟹壳为原料探讨壳聚糖的生产条件,分别研究了壳聚糖作为吸附剂和絮凝剂对水中重金属离子及模拟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蟹壳种类不同,制备工艺中所需的酸碱浓度及处理时间也不一样.在静态条件下,体系的pH值、吸附时间、壳聚糖用量和金属离子浓度对壳聚糖的吸附性能有较大影响.在最佳条件下壳聚糖对Pb2+ 、Cr(VI)、Cu2+ 的吸附去除率均可达到98% 以上.在pH值为4~5时,壳聚糖对rafafix red 和m atafixblue 两种染料模拟废水的色度去除率也可达到95% 以上.  相似文献   

9.
膨胀石墨对活性染料水溶液的吸附脱色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膨胀石墨对活性艳红K-2BP和活性嫩黄K-4G这2种酸性染料水溶液的吸附脱色作用,考察了浓度、用量、pH值、温度对2种染料废水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色率均随着pH值的增大而增加,相同pH值时的脱色率随着浓度的降低而增大,不同浓度下脱色率随着石墨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对活性艳红K-2BP吸附的影响较活性嫩黄K-4G的大.  相似文献   

10.
通过静态批式实验研究钢渣对亚甲基蓝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亚甲基蓝去除率随钢渣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随初始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单位钢渣质量下亚甲基蓝的吸附量呈相反趋势.溶液初始pH值为4时最有利于钢渣吸附亚甲基蓝.钢渣吸附亚甲基蓝符合Lagergren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平衡吸附量随亚甲基蓝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钢渣投加量增加而减小.结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发现,钢渣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是以离子交换作用为主的优惠型吸附.亚甲基蓝阳离子在静电力作用下吸附在钢渣表面,并与CaO等反应形成聚合物,增强吸附效能.  相似文献   

11.
研究黄河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用修改的Langmuir吸附模型将黄河沉积物对P的吸附数据进行有效拟合,通过吸附实验和模型计算得到描述黄河天然沉积物对P吸附特性的参数值.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沉积物有向上覆水释放磷的倾向;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存在明显的固体浓度(Cs)效应,吸附滞后角随着Cs的增加而增大,在解吸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即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12.
敌百虫和敌敌畏在黄河水体沉积物上的吸附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黄河水体沉积物对有机磷农药敌百虫和敌敌畏的吸附特性及机理.结果表明,沉积物对黄河水中敌百虫和敌敌畏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式和Langmuir等温式,是表面吸附和分配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表面吸附和分配作用在沉积物吸附敌百虫和敌敌畏的相对贡献率进行了定量描述,它们均为浓度的函数,敌百虫的吸附作用以表面吸附为主,而敌敌畏的吸附作用以分配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3.
以橘子皮(OP)为原料通过MgCl2改性制备新型橘子皮吸附剂MgOP.考察溶液pH、固液比、温度、吸附时间和金属离子质量浓度对其从水溶液中吸附Cd2+和Ni2+的吸附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及红外光谱仪对吸附剂进行表征.MgOP对2种金属离子的吸附率随pH和固液比的增大而增大;温度对吸附率的影响较小;吸附速度很快,能在2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MgOP对Cd2+和Ni2+的吸附动力学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MgOP对Cd2+和Ni2+的的Langmuir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25.47和44.58mg/g.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在黄河水中溶液 p H值对 Cu( )、Zn( )和 Cd( )分别与转化沙和未转化沙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率 E( % )的影响 ,并研究了当甘氨酸存在时对上述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百分率的改变 .结果表明 :当沉积物分别为转化沙和未转化沙时 ,其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的影响是不同的 ,且实验结果与理论推测和实际是一致的 ;甘氨酸的存在对不同金属离子分别与转化沙和未转化沙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率 E( % ) -p H曲线的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电导法和分形几何理论等探讨了云南金顶铅矿围岩岩石静态条件下对Pb^2+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对砂岩和角砾岩而言,溶解过程中溶液的PH值溶解时间的增加而升高,最后接近于7,且后者由于其致密性而使得PH增加较为缓慢;铅离子初始浓度较小时电导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初浓度高时则相反;吸附过程中伴随着岩石中的离子进入溶液,在本实验条件下,两种岩石对铅离子的吸附量较大,不同初浓度下的吸附量与平衡浓度进入溶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竹炭的粒径与用量、罗丹明B溶液的pH值与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去除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竹炭对罗丹明B吸附随其用量的增加而增大;罗丹明B初始浓度增大,竹炭对其去除率减小;溶液的pH值为3.0~5.0时,吸附效果好;竹炭对罗丹明B的吸附可在3h达到平衡.最佳吸附温度为70℃,等温吸附服从Freundlich方程式.竹炭是较为理想的吸附罗丹明B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以咖啡渣为原料,结合电子扫描显微镜、红外光谱分析仪和Zeta电位仪等研究吸附条件对吸附效果影响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pH值为4、咖啡渣投加量为20g·L-1时,咖啡渣对Pb2+和Zn2+的吸附量最大,分别为5.49,12.38mg·g-1;吸附反应在4h后达到平衡,用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咖啡渣的电负性随pH值增加而增大,吸附Pb2+和Zn2+后表面变平整且出现白色颗粒;红外光谱图结果发现咖啡渣中参与吸附反应的基团主要有酰胺基、酯基、酮基.  相似文献   

18.
纳米TiO_2对痕量Pb(Ⅱ)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TiO2纳米颗粒的表面吸附活性,应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检测方法,高效分离了水中痕量的Pb(Ⅱ).系统研究了纳米TiO2的晶体结构、溶液的pH值、吸附时间、Pb(Ⅱ)的起始质量浓度对Pb(Ⅱ)吸附率的影响,得到纳米TiO2对Pb(Ⅱ)的最佳吸附条件为:pH=6.5,m(TiO2)=20 mg,ρ0(Pb(Ⅱ))=18 mg.L-1,t=90 min.测定了纳米TiO2对Pb(Ⅱ)的吸附等温线,应用Freundlich公式得到了吸附等温方程.  相似文献   

19.
羧酸型离子交换纤维吸附L-精氨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羧酸型离子交换纤维吸附L-精氨酸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详细考察温度、pH值、氯化铵和氯化钠浓度等因素对其吸附L-精氨酸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交换纤维吸附L-精氨酸20min后,基本上达到平衡,L-精氨酸在纤维上的吸附,可以用Langmuir方程来描述;温度对吸附影响很小,在实验pH范围内,随着pH升高吸附量增大,直到pH为9时达到最大;而当pH高于10后吸附量迅速下降.溶液中铵离子或钠离子浓度增大,L-精氨酸的吸附量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