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检测各型肝病患者的凝血酶原活性,评价肝病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巨齿蛇毒发色底物法检测各型肝病病人215例。结果 各型肝病病人的凝血酶原活性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且下降的程度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性。结论 检测凝血酶原活性能准确地了解病人的肝功能,对判断各型肝病的疗效和预后的估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凝血酶原活性(FⅡ:CA)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巨齿蛇毒显色底物法检测肝硬化肝功能A、B、C、级患者FⅡ:CA96例。结果:肝硬化肝功能A、B、C级之间FⅡ:CA有显著的差异。病情越严重FⅡ:CA越低。结论:FⅡ: CA是评价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一个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活性(FⅡ,CA)与老年肝病患者肝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巨齿蛇毒发色底物法检测老年肝病患者凝血酶原活性105例,结果:疾病组正常老年人(大于等于60岁),青壮年(小于等于45岁)的FII,CA有明显差异,老年肝病患者的FII:CA明显低于健康老年人,结论:老年肝病患者应及时检测FII:CA。  相似文献   

4.
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SB)检测是衡量肝脏功能的常用指标。本文通过对96例肝硬化病人血清采用巨齿蛇毒显色底物法(ECV法)检测凝血酶原(FⅡ)及同步检测ALb及SB,并对三者异常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FⅡ检测异常率高,并同病情严重程度相一致,具有敏感、快速、稳定性强的特点,是肝功能检测的一个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有不少文献报道,血清总胆汁酸的测定对肝胆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等有价值。我院自1997年开展了此项检测,为探讨其对诊断肝硬死病人的临床意义,观察108例肝硬化住院病人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并比较与其它肝功能指标的相互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对象选择:108例肝硬化患者均是本院近2年的住院病人,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小部分病理检查而确诊。病因按1990年全国肝硬化专题学术会议标准分类,肝炎后性肝硬化84例,酒精性肝硬化10例,混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胆石症术中出血的原因,寻找预防和处理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6例肝硬化并发胆石症的治疗情况。结果:9例肝功Child C级术中出血量平均1704ml;12例凝血酶原时间超过正常对照5s,出血量平均1150ml。8例术前血浆白蛋白<3.0g/L,出血量平均1736ml;6例血浆胆红素<59.85mol/L出血量平均167ml。结论:术中出血与肝硬化病理基础有关,术前肝功能Child分级、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白蛋白、血浆胆红素是评价手术危险性的主要因素,积极的术前准备、合理的手术方式能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7.
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乙肝病毒慢性感染是我国肝癌发生的主要病因,而肝硬化是肝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仍有部分乙肝相关肝癌患者肝脏不发生硬化,肝硬化和非肝硬化乙肝相关肝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差异尚不明。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病理差异,旨在为乙肝相关肝癌的个性化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对941例行根治性肝切除手术的肝癌患者进行筛选后得到乙肝阳性肝癌患者731例,其中肝硬化病人584例(79.9%),非肝硬化病人147例(20.1%),进一步通过软件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及病理差异。结果表明:肝硬化组病人男性比例(89.7%vs.78.9%)、年龄(51.6±11.8 vs.47.4±11.7岁)、ALP值(98.0 vs.89.5 U/L)、ALT值(43.0 vs.36.0 U/L)、TBIL值(15.3 vs.14.1μmol/L)均比非肝硬化组病人高(P<0.05),但肝硬化组病人的ALB值(41.1 vs.42.1 g/L)、PLT值(171.0 vs.214.0×109/L)比非肝硬化组病人低(P<0.01);两组病人腹水人数(19...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机械瓣替换术后抗凝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分布规律、调整抗凝药的用量。方法:对167例心脏机械瓣替换术的病人进行1~8年的凝血酶原时间随访研究。结果:血栓率0.72%病人·年;出血率9.21%病人·年。血栓集中在非风湿性心脏病及倾斜机械瓣置换者;出血集中在风湿性心脏病及术后心功能不全、肝瘀血者。结论:抗凝治疗期间注意了解病人的心功能、肝功能情况,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凝血酶原时间比值,抗凝期间进行中、小手术时采用停服抗凝药三天的方法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白蛋白等四项指标对肝硬化诊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指标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等四项指标对肝硬化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全自动血凝仪测定30例正常对照及32例肝硬化患者血清的ALB,PT,TBIL,TBA。结果 血清 ALB,PT,TBIL,TBA在肝硬化时与正常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血清ALB,PT,TBIL,TBA可以为肝硬化的诊断提供实验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早期加用血必净注射液,分别检测2组治疗前、治疗后14d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同时记录2组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Ⅲ评分;观察2组14d死亡率。结果:治疗组于治疗14d后上述检测指标改善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组APACHEⅢ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14d后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治疗组较对照组死亡率低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有良性调节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