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954年,世界上第一颗实用型氢弹在美国比基尼岛试验成功,从那时起,受控核聚变就成了各国核物理学家研究的共同课题,因为核聚变能将是人类未来唯一清洁、有效、且又取之不尽的能源。核聚变反应燃料是氢的同位素氘、氚及惰性气体~3He(氦-3)。氘在地球上蕴藏极其丰富,据测,每1升海水中含  相似文献   

2.
张富祥 《科学通报》1992,37(14):1276-1276
van Siclen Dew和Jones曾计算过,自由氘分子的核聚变率为~10~(-70)/s,远小于可观测的水平(10~(23)/s)。但对钯等金属内的氘,考虑了离子间的关联作用后,其聚变率有显著提高。然而,只考虑电子屏蔽效应或离子间的关联作用,在通常条件下聚变率均达不到可观测的水平。本文同时考虑了电子屏蔽作用和离子间关联作用对氘核聚变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Cahn  RW 韩王荣 《世界科学》1991,13(8):20-21
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公诸于众之时,首先引起争议的事可能是对基本现象的命名,也可能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存在性.近来有关溶解在金属钯中的氘发生聚变的现象,即"冷核聚变",这一术语已被人们欣然接受,但是,这一现象却并非如此;另一方面,近期召开的名为"超精细微观结构"会议这一主题人人赞同,但是,这种现象还没有恰当的命名.有关这一主题第一次全面会议所讨论的内容是关于多晶物质的合成、特征和性质,这种物质形成的晶粒仅有几个毫微米(典型值为  相似文献   

4.
去年春天,弗里希曼和庞斯宣布的“冷核聚变”消息,引起了一场至今尚未平息的“核社会学风暴”.不论是“高尚的愤怒”,还是“据理的抗争”,不管是能源部的慷慨资助,还是《新科学家》的冷讽热嘲,都改变不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试管(test-tube)里发生了新的核现象,至于叫不叫“冷核聚变”(cold fusion),那是无关紧要的.我们不妨称它谓“弗-庞-琼斯效应”. 从“科学发现采掘模型”的观点来看,“弗-庞-琼斯  相似文献   

5.
受控核聚变研究的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厚昌  黄锦华 《自然杂志》2006,28(3):143-149
核能包括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核裂变会产生长寿命放射性废物,由于公众的反对意见,它的发展受到了一定阻碍。核聚变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如果实现以氘为燃料的受控核聚变,则可获取2×10~(11)TW·a的核聚变能,若以每年20TW·a速度消费,则可以使用100亿年。如以氘-氚为燃料,也够使用3000万年。所以受控热核聚变一旦实现,世界能源问题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它是相当安全的能源。燃烧等离子体一旦建立,任何运行事故都能使等离子体迅速冷却,从而使核聚变堆在短时间内熄灭。在等离子体中的储能非常低:小于1 GJ。它是相当清洁的能源,不产生化石燃料电站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和氧化氮之类的燃烧产物,也不产生长寿命高放射性废物——锕系元素和裂变产物。氚具有放射性,但它的半衰期非常短,仅为12.3年。因此,从长远看,发展核聚变能源对我国乃至全球解决能源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重启冷核聚变话题在沉默了18年以后,美国化学会(ACS)对冷核聚变的兴趣似乎再一次升温。今年3月下旬,由ACS在芝加哥举办的一个有关“冷核聚变”的研讨会上,部分与会的科学家声称,这一迹象显示了科学家把关注的目光再一次投向了这一领域;而部分视冷核聚变难以实现的人,仅以一种好奇的眼光来看待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7.
引入到相当冷、致密氘氚混合物中的μ子可以代替原子中的电子,形成μ子分子,这些μ子分子很容易参加核聚变反应。已经取得每个μ子催化引起~150个聚变的产额,重新唤起了μ子催化聚变作为一种可能能源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谭宝林  潘传红  郝颖 《自然杂志》2002,24(6):348-351
本文将目前受控核聚变的研究途径分成三大类 :磁约束核聚变 (MCF)、惯性约束核聚变 (ICF)和非常规核聚变途径 .并对三类聚变途径进行分析讨论 ,指出在研究受控轻核聚变时应该结合对原子核结构的研究 ,重视对非常规核聚变途径的探索 ,尤其是对 μ子催化核聚变的研究 .文章还指出了下一步 μ子催化核聚变的主要研究方向 .  相似文献   

9.
“冷核聚变”似乎是1989年世界科技界的头号大新闻。为了满足广大读者想了解这方面真实情况的要求,本期特载《冷核聚变的研究概况及争论》一文。  相似文献   

10.
<正>近期,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宣布,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东方超环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该装置是我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其科学目标是让氘和氚在高温条件下,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所以也被称为"人造太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