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非光滑表面仿生学(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生活在不同环境的动物,如鲨鱼、沙鱼、蜥蜴、甲虫和蜣螂体表的非光滑性.这些动物体表的沟槽型(肋条样)、鳞片型、凸包型和凹坑型形态和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它们特异的微结构使非光滑表面具有优异的减阻、减摩、抗粘附和抗磨损的特性,因此成为仿生学研究和应用的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2.
运用硫辛酸脱氢酶(NADPH—d)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两种纽形动物一氧化氮合酶的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短无头沟纽虫(Baseodiscus curtus)的阳性反应位于体表上皮细胞和神经系统的脑神经节和侧神经索中,纵沟纽虫(Lineus sp.)的阳性反应只位于体表上皮细胞中.比较了纽形动物与扁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氧化氮合酶组织化学定位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东北刺猬(Erinaceus amurensis)是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典型冬眠物种,其在实验室越冬的模式各异,为了更好的了解其在不同越冬模式下的生理表现,设计了试验。根据在冬季是否进行冬眠,将东北刺猬分成冬眠组(n=6)和非冬眠组(n=6),监测并记录其体表温度、摄食量和体重变化、冬眠组的冬眠天数。结果表明:1)冬眠组刺猬在冬眠季节体表温度显著低于非冬眠组,接近环境温度(12.6±1.7℃~19.8±2.0℃,p0.05);冬眠组均摄食量(0.24±0.2(g/d)~17.77±9.3(g/d,p0.05)及体重(623.0±101.5g~636.0±106.1g,p0.05)均显著低于非冬眠组。在非冬眠季节,冬眠组的体表温度与非冬眠组的体表温度无差异。2)冬眠组体表温度(r=0.914,p0.01)、摄食量(r=0.738,p0.01)和体重增长率(r=0.470,p0.01)都与冬眠天数百分比(冬眠天数/实验天数)成反比。3)冬眠组在冬眠时体表温度显著低于其觉醒期,也显著低于非冬眠组动物的体表温度,冬眠组觉醒期摄食量和体温与非冬眠组差异不显著。结果提示,在冬季,如果外界环境寒冷且不易觅食,刺猬可能会选择冬眠的模式越冬,但在能获得足够食物的冬季,刺猬可能会选择不冬眠或少冬眠的模式越冬。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鼠对全层皮肤缺损面积的耐受程度,以及不同损伤面积创口自然修复情况。方法采用手术切割法,在大鼠背部切除占动物体表面积分别为:6.40%、8.00%、10.00%、12.50%和15.63%的全层皮肤,造成全层皮肤损伤模型。从动物的体质量、创面愈合时间和死亡率等方面评价大鼠对全层皮肤缺损面积耐受情况。结果损伤面积越大,体质量下降越明显,下降持续时间越长;损伤面积占体表面积的LD50为10.46%;损伤面积从小到大(除15.63%组动物全部死亡外)组的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28.22 d、38.63 d、56.40 d和63.50 d。结论大鼠全层皮肤损伤动物模型,创面占体表面积6.40%是安全的,创面占体表面积的LD50是10.46%;小于体表面积的8.00%的创面自然修复时间在30 d左右,占体表面积10.00%~12.50%的创面缺损自然修复时间在60 d左右。  相似文献   

5.
家兔和其它哺乳动物一样,与环境之间热能的交换,主要通过其暴露于环境的体表面这个介面的作用。当动物处在高于体表温度的环境温度时,则动物通过被毛和皮肤的传热作用,从环境中获得辐射热;反之,当动物处在低于体表温度的环境温度时,则动物可通过被毛和皮肤的传热作用将体热散发  相似文献   

6.
ThePreventionandCureontheCuneateAlgaDiseaseofScyllaSerrataChenZhaohui(ZhejiangMaricultureResealchInstitute,Wenzhou325005)ZhangYongpu(DepartmentofBiology,WenzhouTeachersCollege.Wenzhon325027)##D楔形藻Limphoraspp属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羽纹纲Pcnnatae等片藻目Diatomales等片藻科Diatomaceae楔形藻属Licmophora,属底栖硅藻类,我国沿海广泛分布,主要行附着生活。换形藻附着于海水养殖的动物体表,能造成危害。孟庆显等[1]报导了山东、河北地区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Osbeck幼体由于楔形藻LicmphoraSp.的…  相似文献   

7.
苔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一个小类群,为典型的固着型动物,目前已报道约4000种,我国有199种.苔藓动物绝大多数种类生活在海洋中,是海洋污损生物的主要组成,我国渤海海域分布有15种.淡水苔虫的种类很少,只有几十种,我国已记录11种,分布在北京、杭州、沈...  相似文献   

8.
人芽囊原虫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扫描电镜观察,人芽囊原虫空泡型虫体的表面较光滑;阿米巴型虫体表面高低不平,呈锯齿状和块状突起;颗粒型虫体表面呈长条形内陷。颗粒型虫体表面的颗粒是在细胞质中产生的,细胞外膜破裂后露丁体表,脱离表面后,表面留有半球形凹陷。颗粒型虫体内和表面的圆形颗粒性质一致,为线粒体、微小体等结构,纤丝层在空泡型虫体中可能起着维持虫体形,增强虫体表面强度的作用,老化的空泡型虫体失去了上述功能;在阿米巴型虫体中,起着非专一性粘着细菌的功能。本文认为人芽囊原虫细胞外环境与细胞内环境之间有潜在通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云南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中翻吻动物的运动和生态习性。方法依据大量蠕虫标本的观察,认为的确有一部分翻吻动物化石为异地埋葬,并列举了一些原地埋葬的证据。结果部分翻吻动物如Tylotites petiolaris,Paraselkirkia 可能为营底上生活而并非全部为底内钻孔生活;报道了部分翻吻动物的密集埋葬现象;发现一些Cricocosmia 虫体表面具有一种未知生物属性的附生物,可能代表了一种外寄生关系;翻吻动物在滇东地区的分布可能受水深控制。结论早寒武世翻吻动物的运动,以及生态习性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异。  相似文献   

10.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座“野生动物园”,谁越不爱洗澡,谁拥有的动物就越多。这些动物大多长得很小,身长都以毫米计,要想看见它们只有靠高倍显微镜帮忙。它们就生活在我们的体表,依靠慷慨的主人所提供的温暖住处和丰富食物而幸福一生。想瞧瞧它们的“尊容”?行!可是,千万别惊声尖叫哟。  相似文献   

11.
研究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沉积物和大型底栖动物中汞含量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英罗港潮沟沉积物汞平均含量大于林内;部分沉积物受到汞污染。在动物类别水平上,各滩的潮沟样地动物中的汞含量均值均大于相应林内样地动物。在所有动物水平上,潮沟动物汞平均含量高于林内。按动物食性划分,沉积物食性动物汞平均含量最高。按生活型划分,底内生活型动物汞平均含量最高。在生活型和食性的8种组合中,以沉积物为食、以底内型生活的种类平均汞含量最高。动物汞含量超标率为14.29%。  相似文献   

12.
介绍杀鼠剂、抗生育剂和林木保护剂对天敌动物、非靶动物和森林环境的伤害和破坏作用,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驯鹿(Rangifer tarandus)也称角鹿,是偶蹄类、鹿科动物中最奇特的一种,雌雄都长着一对美丽的珊瑚状大角。驯鹿怕热耐寒,被毛密厚,是典型的环北极型的动物。驯鹿长相十分有趣,角似鹿非鹿、耳似马非马、体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在许多文献中都把它称为“四不像”,其实真正的“四不像”是麋鹿。在我国只有大兴安岭西北部出产驯鹿,这里生活着我国唯一的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鄂温克族。  相似文献   

14.
捉蟹拾趣     
蟹是一个大家族,全世界有4000余种。蟹的体表覆有坚固的甲壳,在动物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蟹的种类繁多,根据栖息地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海洋和潮下带、潮间带、淡水三种类型。海洋中生活的蟹类约占十分之九,而淡水中生活的蟹类相对较少。溪蟹是真正的淡水蟹,生活在湖泊沟渠和溪流的水草丛中和碎石下。另有一种中华绒螯蟹栖息在江、河、湖泊的泥岸,  相似文献   

15.
圆盘犁犁体的工作方式和受力特点与其它触土部件有较大差异。本文从仿生学角度出发 ,基于土壤动物体表非光滑构成脱土原理 ,在标准型普通圆盘犁犁体上堆焊仿生几何非光滑结构单元 ,从而对圆盘犁犁体进行仿生设计制作 ,使之既满足耕作要求 ,又能减粘脱土 ,降低耕作阻力。文中确定了仿生几何非光滑结构单元的类型、数量、尺寸、分布和材料 ,分析了制作工艺方法 ,指出了具体的工艺流程 ,并制作完成了试验用仿生圆盘犁犁体 ,为仿生圆盘犁减粘降阻试验研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呼吸道包括鼻咽、气管、支气管和肺,后者由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组成。肺泡面积比体表面积大几十倍,因此,呼吸系统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面积相当之大。从毒理学的角度讲,呼吸系统的组成部分不仅是毒物吸收的重要器官,也是某些毒物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因而,在开放系统下饲养动物,环境中粉尘、病原微生物及某些致敏原等均可随空气进入呼吸道和肺,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本研究采用两个亚慢性动物试验(64,90天),对对照组的74只Wistar大鼠肺脏进行了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其对环境的应激反应表现为肺内各级呼吸部分的炎症。病变较为明显的是支气管旁淋巴组织套袖样围管浸润,并取代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两组动物的发生率分别为85.71%、92.31%。同时肺内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增厚,肺内可见点状、块状炎细胞浸润灶。随着试验周期的延长,病变发生率有升高的趋势,势必影响实验动物病理诊断,对试验结果无法作出客观的评价。因此提高实验动物质量,改善实验动物生活环境目前已成为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大象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陆上动物,属于哺乳纲长鼻目的象科,目前仅有2种,即亚洲象和非洲象。它们都是体毛稀疏,体表呈浅灰褐色。而猛犸象却披有浓密的体毛,但它在几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猛犸象、亚洲象和非洲象等所有大象的共同祖先是生活在4700万年前的始祖象。始祖象身长140厘米左右,高60~70厘米。始祖象有一部分时间是在水中生活,喜欢在沼泽地里打滚,以植物为食。基于猛犸象披有浓密体毛以及亚洲象和非洲象体表的毛囊数量非常众多的事实,我们有理由假设,始祖象也应该是一种像野猪、水獭和水鹿那样长有能够覆盖住身体的体毛的  相似文献   

18.
采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技术观察并描述了黄缘真龙虱体壁表面各部位的形态结构特征,发现了3种典型的凹陷和普遍存在的凸起,了解了其三维结构,分析了凹陷与龙虱水生生活的关系.观察和比较了不同部位体表的刚毛形态构造,发现了3种典型的刚毛,即主要分布在足节上的刺状刚毛、雄性前足吸盘刚毛和仅分布于前胸背板和鞘翅刻点处的束状刚毛,分析了其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同时,发现了龙虱体表存在的其他如波纹、鳞片等典型非光滑形态结构,测定了体壁水接触角,探讨了这些结构与水中运动减阻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湾鳄(Crocodylus porosus Schneider)嗜水气单胞菌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厦门H野生动物园内饲养的一群湾鳄于2001年11月初暴发急性传染病,并引起部分死亡,病鳄表现内脏和体表出血等败血症状,从肝脏中分离出2株细菌(代号Croc0l和Croc02),经鉴定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根据溶血性、动物毒力、药敏和防治试验等证实菌株Croc0l即嗜水气单胞菌能产生外毒素,具有溶血性,为本次传染病的主要致病原.应用敏感药物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用扫描电镜观察卵形半肠吸虫成虫、童虫、虫卵的体表超微结构,成虫、童虫体表布满单生棘和皱折,虫卵表面光滑具卵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