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公园是老年人开展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和人际交往等活动的主要场所,对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意义重大.在构建城市公园老年人休闲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重要性与满意度分析法,对南昌市6个城市公园的老年人休闲满意度进行了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南昌市城市公园景观元素的适老化更新策略.研究结果可以指导南昌市城市公园的适老化更新实践,提高老年人在城市公园中的休闲满意度,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相似文献   

2.
刘峰  姜亮  汤岳  赵和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2):13333-13341
为解决城市老旧小区内老年人户外活动休息点建设中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且未能真实反映老年人群体需求,无法快速评估和预测休息点的分布问题,通过跟踪记录与问卷访谈的方法,研究了南京市鼓楼区9个老旧小区老年人户外步行活动的特征,提出最优步行距离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用于描述特定老年人群体户外活动的水平,对老年人群体的户外活动步行距离进行量化,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社区老年人户外活动休息点的分布模型,对9个小区休息点的理想分布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有利于客观地评价城市老旧小区中老年人户外活动休息空间的建设状况,有利于快速发现建成小区中休息点分布的不足,有利于直观预测规划设计中的老年人户外休息空间配置水平。  相似文献   

3.
以轨道生活圈建设为目标,梳理轨道站区可步行性影响因素,分别从站点本身的步行可达性、站区服务设施的步行可达性、服务设施配置水平3个方面构建地铁站区可步行性测度体系。选取北京28个轨道微中心站点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和步行指数法,从定量和定性2个角度,测度了站区1000 m范围内的可步行性,评价了地铁站区道路网络的通达性及设施配置的均衡性和可达性,并利用热力图验证了步行指数测度结果与实际活力区域的匹配度。提出了北京轨道微中心地区可步行性现状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崑  岳璐  王静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8):3238-3245
步行作为大学校园里师生最主要的出行方式,有明显的生态、社会、经济和健康效益。寒地大学校园可步行性评价的研究,有利于优化寒地校园步行环境,提升校园活力,提高师生的健康水平。以寒地大学校园步行需求及可步行性影响要素为依据,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德尔菲法,从设施水平、环境水平、运行水平三个方面构建寒地大学校园可步行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运用MATLAB、EXCEL等软件对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计算,并对哈尔滨市三大高校进行评价,三所大学校园可步行性评价结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最后,分别对其步行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为寒地大学校园可步行性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对城市绿地休闲空间的需求与日俱增。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随机对南昌市10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调查,以期找出基于老年人视角的城市绿地休闲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及其重要性排序。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将老年人选择前往城市绿地休闲的影响因素分为身体状况、个人情绪、绿地景观、绿地距离、配套设施、交通方式、天气状况和其它因素8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的重要性排序为:绿地景观天气状况交通方式绿地距离=身体状况个人情绪配套设施其它因素。研究对城市绿地休闲空间的总体布局和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使城市绿地休闲空间更加符合老年人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空间多关节六足步行机器人轻便性的评价指标.分析了步行机器人横向行走和纵向行走,驱动力矩按能量最优分配时,步行机腿上第一关节轴线的方向对步行机轻便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科学评价与优化街区步行适宜性对提升城市活力、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Maslow’s demand theory)和卡诺模型(Kano model)构建包含五个维度共十五个指标的城市街区步行适宜性评价模型,结合多源数据和改进的CRITIC(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熵权赋权法以合肥市为例进行测度;随后结合热点分析识别各维度高、低值的空间聚类情况,并分析产生原因;最后引入街区活力,利用双变量莫兰指数探讨二者的空间匹配关系,进而提出步行适宜性优化方法。结果表明,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和卡诺模型可从通畅性、便捷性、安全性、丰富性和舒适性五个维度对步行适宜性展开评价;研究区内的步行适宜性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性和自相关性,且与街区活力存在较多不匹配区域。在此基础上提出街区步行适宜性优化策略,可为合肥市未来步行空间设计和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寒地大学校园可步行性评价——以哈尔滨市3所高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步行作为大学校园里师生最主要的出行方式,有明显的生态、社会、经济和健康效益。寒地大学校园可步行性评价的研究,有利于优化寒地校园步行环境,提升校园活力,提高师生的健康水平。以寒地大学校园步行需求及可步行性影响要素为依据,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德尔菲法,从设施水平、环境水平、运行水平3个方面构建寒地大学校园可步行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运用MATLAB、EXCEL等软件对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计算,并对哈尔滨市3所高校进行评价,其可步行性评价结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最后,对3所大学校园步行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为寒地大学校园可步行性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建成环境已经被证实是影响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因素,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活动范围缩小,邻里尺度成为老年人最经常活动的领域。通过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了邻里建成环境在步行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和构建活动空间平台3方面与积极老龄化的互动关系,提出在中国邻里环境的更新建设中,要结合年龄层打造不同圈层步行网络;配合步行网络设置多样的公共服务设施;营造老年人融入社会事务的平台,积极推进适老政策,促进老年人融入社区。  相似文献   

10.
社区日常服务设施可步行性评价系统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步行城市目标指引下,着眼于社区日常服务设施,探讨其布局对步行出行可能性的影响,即可步行性.以日常服务设施的步行使用特征为基础,指出使用频率、使用多样性、使用的距离衰减规律是影响步行可能性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构建了可步行性的评价方法,同时借助计算机辅助系统开发了可步行性评价系统软件WES1.0.以上海市新江湾城街道为例展示了该软件在社区可步行性规划中的应用过程,并给出了可步行性的日常服务设施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老年人口日常活动的时空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老年人日常活动分为早晨锻炼、日间休闲和傍晚散步等三个阶段,日常活动的空间区域有公园、绿地和社区等.为了保障老年人日常活动,建议老年人调整晨练时间,充分利用社区环境,对公园的活动空间进行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12.
城市公园绿地是承载老年人日常游憩的主要载体,度量其适老性影响因素对于提升公园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从老年人对城市公园绿地的使用感受出发,建立城市公园绿地适老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和问卷调查所获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法构建4个评价维度共14个影响因子变量的城市公园绿地适老性评价模型,定量分析影响城市公园适老性的主要因素和内在因果关系。结果表明,环境舒适性、环境安全性、空间可达性以及健康交互性四项潜变量对城市公园绿地适老性均存在正向相关性,其中环境舒适性对老年人游憩满意度影响最大;休憩设施完备度、无障碍设施配置度、夜间照明配置度、园路通畅性、活动场所丰富度等观测变量对其所属潜变量的作用更明显,是影响适老性的主要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提升城市公园绿地适老性设计策略,可为城市公园的适老化设计和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POI数据研究城市零售业布局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推进剂。以南昌市POI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椭圆法、最近邻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南昌市零售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南昌零售业在空间分布上以赣江为轴,沿赣江分布红谷滩核心和老城核心2个主要核心,形成城东商圈、高新区商圈、九龙湖商圈、西湖商圈等多个次要核心。交通、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对南昌市零售业空间布局影响较为明显。整体来看,南昌市零售业POI数据研究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南昌市零售业空间分布特征,可为南昌市城市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满足老年人行为需求的寒地城市滨水建成环境特征,缓解老龄化社会下二者日益显著的矛盾。方法 以沈阳市五里河公园为研究对象,获取老年人在公园内行为需求的满意度以及对环境要素的评价,构建二者影响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并探讨影响差异。结果 总体影响路径由高到低排序:设施适老性、景色吸引度、空间适宜性、地域独特性,其中康体设施、空间多样性、自然微气候等影响程度较高。结论 得出了寒地城市滨水建成环境对老年人行为需求的影响机制,并给出影响权重,为该类型空间规划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蔡浩  金志农 《江西科学》2014,(3):408-415
近年来,随着城市空间开发的加快,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人口的过度集中、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以南昌市为例,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潜力两方面出发,构建了包括2项Ⅰ级指标、8项Ⅱ级指标和20项Ⅲ级指标的城市空间开发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其城市空间开发生态适宜性指数,并将南昌市空间范围划成了高适宜区、中等适宜区、低适宜区和不适宜区,探讨了南昌市未来城市空间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16.
 针对老年人晚间休闲出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晚间休闲活动主要有静坐、散步、广场舞,男性老年人选择散步和静坐的略多于女性,参加广场舞的女性老年人占比高达87%;老年人晚间休闲活动出行距离整体偏短,出行距离在0.5~1.5 km区间的老年人人数最多;随年龄增长,老年人出行距离明显下降,女性下降趋势较男性更为明显;选择不同休闲活动类型的老年人出行距离有明显差异,不同活动出行距离峰值不同。通过网络调查,采集全国范围内的老年人晚间休闲活动出行特征数据,进行对比发现:老年人整体出行规律较为相似,受城市经济水平及建成程度影响,老年人晚间休闲活动出行距离峰值区间略有不同。建立Logit模型,对老年人晚间休闲活动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及家庭结构对老年人晚间休闲活动类型的选择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沈阳地区养老机构居住空间中距离长短对老年人看电视时行为的视觉舒适性影响,以及老人对不同颜色喜好程度的偏爱.方法 通过设计皮电反射实验和眼动仪实验,采用主观问卷调查方法,分别获取老年人不同距离、不同颜色的生理反馈数据和主观评价结果.采用统计学非参数检验和方差检验,对比分析不同距离下老年人的舒适情况以及不同颜色的...  相似文献   

18.
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和角色特征的分析发现,空间尺度、可达性、微气候、空间类型、兴趣中心和空间边界是城市公园坐憩空间适老性设计的主要评价因子。厦门中山公园的实证研究,在验证坐憩空间适老性评价因子准确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表明,老年使用者多偏爱可达性好、微气候适宜、空间尺度可控、存在明显兴趣中心的向心性坐憩空间,公园管理部门可据此完善坐憩空间,以创造生机盎然、整洁和谐的适老性公园坐憩环境。  相似文献   

19.
收集2018年7月份南昌市主城区的720个住宅小区的平均房价数据,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南昌市主城区房价的空间分异以及不同影响因子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南昌市主城区的房价显著聚类,且呈多中心分布的模式;各影响因子对房价的影响存在空间变异性;总体而言,建筑特征中容积率对房价影响最显著,区位特征中地铁因素对房价影响最大,邻里特征中重点中学对房价影响最强。  相似文献   

20.
提出城市道路空间分为两种尺度——汽车尺度和人体尺度,分析两种尺度在景观把握程度、能量消耗、空间知觉上的差异.阐述了城市道路空间缺乏人体尺度的表现,如步行空间尺度失当、景观与体验脱节等.提出了空间舒适性、休憩便利性、景观亲切性、空间可识别性等4项基于人体尺度的城市道路空间评价准则,以及相应的城市道路空间改善措施,具体包括宜人的步行空间、合理的过街设施、合理的休憩设施、拉近行人与景观的距离、人性化的标识系统.特别提出了景观也应具有人体尺度.为指导城市道路的设计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