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表面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膜糖蛋白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价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了70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及20名正常人血小板表面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G)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61,CD41,GPIIb/IIIa).结果初治3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在血小板表面阳性百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小板膜糖蛋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0例经激素治疗的ITP患者PAIgG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膜糖蛋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类风湿关节炎)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表面阳性百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小板膜糖蛋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0例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后血小板相关抗体较治疗前下降(P<0.01),血小板膜糖蛋白上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CM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具有灵敏、快速、简便的特点,是适用于临床诊断的新方法,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杨丽华 《甘肃科技》2006,22(7):190-190,219
目的:对我院34例心脏手术患者输注血小板的临床情况进行观察。为临床输注血小板提供依据。方法:输注血小板1小时血小板计数,采用静脉血SF—3000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14例患者术前血小板减少,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明显增加,血小板回升率>30%,术后临床出现出血、渗血减少、伤口愈合良好。18例患者术前血小板正常,术后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数未见明显增加。血小板回升率<30%。有2例患者临床出现出血、渗血及伤口愈合不良。血小板破坏率平均为:43.7%。结论:对于术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术前输注血小板,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术前血小板正常的患者术后输注血小板没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探究传染相关指标在受血者输血前检查中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对象选取为高台县人民医院2016年3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516例,进行输血操作前对患者输血史进行初步了解,然后进行输血前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查、丙肝病毒抗体(HCV抗体)检查、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抗体)检查和梅毒TRUST试验检查,记录并分析各项检查阳性率。516例患者传染指标检查结果中,82例患者为HBsAg阳性,54例患者为HCV抗体阳性,6例患者HIV抗体阳性,梅毒TRUST试验未存在阳性者,阳性率分别为15.89%、10.47%、1.16%、0.00%。其中,82例HBsAg阳性患者中63例(76.83%)患者存在过往输血史,54例HCV抗体阳性患者全部有过往输血史(100.00%),6例HIV抗体阳性患者中4例存在过往输血史(66.67%)。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一部分在输血前传染相关指标已经显示为阳性,若其输血后发生感染,则不一定是由输血操作导致。因此在输血前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检查,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同时应加强对输血操作及血液来源的监控,尽量减少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4.
为保障全市合理、足量输注血小板,通过研究冰冻血小板的制作工艺,延长血小板保存期,对输注冰冻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进行输注疗效评估,科学应用冰冻血小板。从冰冻血小板的制作进行研究,调取临床病历,对输注冰冻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的两组患者进行输注后血小板疗效评估。冰冻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比单采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血液病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疗效无差异;血液病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疗效有差异(单采血小板疗效好)。为保障临床血小板的供应及应急,在单采血小板供应不足时,将冰冻血小板作为应急手段用于临床输注。  相似文献   

5.
血液病患者输注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血液病患者输注去除白细胞机采血小板对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血液科所有输注机采血小板血液病患者274例(2029例次),根据输注的机采血小板是否去除白细胞分为去白组和未去白组。对两组输注前后24 h内病人血小板计数资料进行比较,用计算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值(CCI)来判断输注血小板是否有效。以输注后的临床表现来判断是否发生输血反应。结果两组输注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与输注前比较均有显著提高(p<0.01)。去白组有效率显著高于未去白组(p<0.01)。去白组NHFTR发生率亦显著低于未去白组(p<0.05)。说明去白组血小板输注疗效优于未去白组,而且能够显著降低NHFT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可导致患者血小板产生自身抗体,即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血小板在网状内皮系统被大量吞噬,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PAIg的检测对血液病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因素,探究输注疗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113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预防性输注的1 921次血小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分析,并依据血小板增加指数值(CCI),将患者分为血小板输注有效组和无效组,对无效组及有效组患者进行预后分析.结果:血小板输注疗效与患者起病时的血象、脾脏大小有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型、疾病类型等并无统计学差异.无效组患者死亡率(45.2%)高于有效组患者(25.8%),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无效组中位生存期(10.4月)远低于有效组(17.2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无效组及有效组中位生存期均未到达,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起病时伴有贫血(血红蛋白质量浓度60 g/L)、血小板降低(血小板计数20×10~9/L)、白细胞升高(白细胞计数50×10~9/L)等血象异常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更易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的疾病预后差于输注有效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李军 《甘肃科技》2012,28(18):155-156
应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丙肝病毒核心抗原(HCV-cAg)和抗体(HCV-Ab),了解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检测的意义。采用湖南康润公司生产的HCV游离核心抗原试剂盒,对来自门诊或手术前筛查的850例临床样本进行了HCV-cAg和HCV-Ab检测,阳性者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RNA)证实。850例筛查样本HCV-Ab阳性22例,其中HCV-cAg阳性14例,RT-RNA阳性16例;828例HCV-Ab阴性的样本检出HCV-cAg阳性4例,其中RT-RNA阳性3例。HCV-cAg与RT-RNA符合率为83.33%(15/18)。HCV核心抗原检出时间早于抗体,HCV-cAg检测试剂盒可作为HCV抗体检测的补充试剂,敏感性高、特异性好、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干扰血型鉴定的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及类型,为正确的进行血型鉴定提供实验参考依据。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对22 558例患者进行血型及不规则抗体筛查检测,对因不规则抗体干扰血型鉴定患者进行抗体鉴定,明确抗体特异性及类型,并选择与抗体对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制备反定型细胞进行血型鉴定,以排除干扰明确血型。结果:发现57名患者因MNS、Rh、Lewis、Duffy、P血型系统产生的不规则抗体干扰血型鉴定,其中抗-M最多,共37例,占64.91%,其次为抗-E和抗-e相关抗体,均为5例,分别占8.77%;抗-Lea3例,占5.26%;Ig G与Ig M类混合抗体37例,单纯Ig G类抗体14例,单纯Ig M类抗体6例。研究结果表明,Ig M和Ig G类不规则抗体均可干扰血型鉴定,以Ig M类为主。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献血员人群HIV感染情况,我们对1995~1997年献血员HIV抗体检测情况进行了分析。方法:献血员HIV抗体的初筛试验采用抗-HIV抗体ELISA法,HIV抗体初筛试验阳性者用蛋白印迹法(WB)进行确认。结果:3年内共检测140028人次,初筛HIV抗体阳性18例献血员,并全部经WB法确认为HIV抗体阳性。其中15例为男性,3例女性,均为来自外省的流动人口。18例HIV抗体阳性献血员中,HC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833%(15/18),HBsAg阳性检出率为611%(11/18),HBsAg和HC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33%(6/8)。结论:在献血员人群中HIV抗体阳性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为此献血员HIV抗体筛查对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HIV具有重要意义。HIV与HBV和HCV具有较高的重叠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由于Raji细胞表面具有表达HLA-DR抗原特点,利用被测血清中抗HLA-DR抗体与抗人HLA-DR单克隆抗体竞争和Raji细胞表面HLA-DR抗原结合的特征,建立了Raji细胞免疫酶抑制法检测血清中抗HLA-DR抗体的方法。进行了方法学特异性,重复性和实验条件确定研究,并用此方法检测了7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113例健康者血清。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强(中性粒细胞无显色反应);重复性好(抗体阳性血清变异率C.V为4.66%,抗体阴性血清C.V为0%);抗体滴度范围1∶5-1∶40。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抗HLA-DR抗体阳性率为30%;而健康阳性率为1.8%。作者认为:用Raji细胞免疫酶抑制法检测血清中抗HLA-DR抗体是一种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操作简便和假阳性率低的方法,这种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比较盐水法、木瓜酶法、凝聚胺法、试管间接抗人球蛋白法、全自动微柱凝胶间接抗人球蛋白法检测受血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的敏感性、特异性。选取解放军总医院门诊及住院输血患者5000例,分别采用盐水法、木瓜酶法、凝聚胺法、试管间接抗人球蛋白法、全自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对其输血前标本进行抗体筛选,对阳性结果进行抗体鉴定。盐水法未能检出阳性结果;木瓜酶法检出其中的15例,特异率86.7%;试管间接抗人球蛋白法检出了其中的19例,特异率为89.5%;凝聚胺法检出阳性结果18例,特异率100%;全自动微柱凝胶间接抗人球蛋白法检出阳性标本22例,特异率90.9%。说明盐水法不适合不规则抗体检测;木瓜酶法检出率低,具有一定局限性;试管间接抗人球蛋白法需要反复洗涤红细胞,费时较多,不便于开展大规模筛查;凝聚胺法简便、快速,但手工操作,不易标准化;全自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易于标准化,适于临床输血前大批量抗体筛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改进双抗夹心ELISA筛选一种可测定血清样品中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蛋白质药物的单抗。用兔抗K102多抗经亲和层析纯化并包被后,加入用10%猴血浆PBS还原后的抗原K102,再加入杂交瘤细胞株上清液和HRP-羊抗鼠IgG、底物反应液筛选阳性单抗杂交瘤细胞株。结果用改进后的双抗夹心ELISA筛成功地选出6株能稳定分泌针对K102的单抗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C9、2D7、3E2、5F4、5F6、6B9;细胞株产生的单抗用ELISA法能检测出血清样品中的K102的浓度。提示改进的双抗夹心ELISA可用于针对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蛋白质药物的单抗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输血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兔模型,了解HEV全血输注传播的可能性,并观察感染后的指标动态.方法 以兔HEV接种4只SPF兔,经腹腔静脉窦采集抗凝血,然后立即以约10 mL/kg经耳缘静脉注射输血方式分别给予正常SPF受体兔5只,每周监测受体兔粪便和血清抗原、抗体和核酸,...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大理某医院HIV初筛状况,分析其感染途径,提出预防措施.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13 600;g患者血清HIV抗体,并作统计分析.结果:在13 600名患者中共检295例HIV抗体阳性血清,阳性率0.699%.主要分布内科51例(53.7%)和外科32例(33.7%).20~50岁年龄段的占75.8%,男女比例为78/77(4.59:1).主要传播途径为静脉吸毒60例(占63.2%)和性感染31例(占32.6%).结论:初筛发现HIV抗体阳性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主要通过静脉吸毒和性传播感染.应加强吸毒的打击力度,提高预防性传播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Smad泛素调节因子家族的两个E3泛素连接酶成员Smurf1和Smurf2 (Smad ubiquitin regulatory factor 1 and 2)具有至少80%的同源性.为了更好地研究它们的功能,需要获得一个能区分Smurf1和Smurf2的单克隆抗体.选取Smurf2与Smurf1蛋白序列中仅有的非同源区域序列作为抗原免疫Bal b/C小鼠,成功制备若干株能稳定分泌抗Smurf2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对所获得的单克隆抗体的效价和特异性等进行一系列检测,结果表明该抗体能特异性地识别过表达及细胞内源Smurf2蛋白.此外该抗体能被应用于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从而为深入研究Smurf2的细胞生物学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血清中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LKM-1)、抗肝细胞溶质抗原(LC-1)及抗线粒体抗体(AMA-M2),并对其阳性率进行比较,为临床诊断AIH筛选和确立相应的实验辅助诊断指标.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抗SMA,免疫印迹法检测抗SLA/LC、抗AMA-M2、抗LKM-1及抗LC-1.结果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组:抗SLA/LP抗体阳性率为42.9%,抗SMA阳性率为14.3%,抗LKM-1、抗LC-1及AMA-M2均为阴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组:抗线粒体抗体(AMA-M2)阳性率100%,其他各项检测均阴性.对照组全部阴性.结论 抗SLA/LP抗体在AIH相关抗体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AIH新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体内出现的自身抗体的病理意义及其引起的自身免疫的发生机制。方法:对161例HCV感染者进行了八种自身抗体(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RNP抗体、抗Sm抗体、抗精子抗体)的检测。结果:有52例检出69项次自身抗体,自身抗体检出率为32.3%,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05)(未计抗精子抗体)。结论:HCV感染可能是诱发自身免疫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液态保存血小板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洋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7(20):5305-5309
对于液态保存血小板制品的质量评价,除了应符合血液和血液产品的常规检测项目标准外,主要限定在产品中的血小板收集量、白细胞混入量、红细胞混入量及pH值等指标,而缺乏对于血小板功能状态、临床输注效果指标的具体要求。随着对血小板功能状态、输注效果评价方法逐步完善和应用,必将建立起全面的血小板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