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孝感方言的“在“可以用作动词、介词、副词和语气助词.“在“用作语气助词时可以出现在多种句法结构中,表示对动作持续状态的肯定语气,它对应于普通话中表示陈述语气的“呢“,来源于近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在“.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晋语区的“来”区别于普通话,可用作句末事态助词,表示曾经做过、发生过某件事或某个过程是过去完成了的,指明句子的事态;也可以用作语气词,用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句末,表示情绪性语义,同时语气词“来”也可以用于句中表示提顿语气.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的“没有”一般认为有两种用法,一种作为“有”的否定式,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是实义动词;另一种是副词,否定动作或状态已经发生,经常作状语。本文通过大量语料的研究发现“没有”还有一种用法,由动词虚化为副词,又由副词语法化为语气词,经常出现在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语气。  相似文献   

4.
普通话的“在”可以用作动词、介词和副词,玉林话的“在”,除了用作动词、介词和副词之外,还可以用作助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也可以表示确定语气。本文全面描述玉林话“在”的各种意义及其具体用法,并对其运用规律作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一、语态的基本概念及其种类什么叫语态(Voice)?它是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关系的一种动词形式。根据主语和谓话之间的关系,语态分为:主动语态(Active Voice)和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两种。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动作或行为的发出者或实施者(主体)(本文简称为“动作者”),这类的句子叫主动语态句(简称“主动句”)。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对象或承受者(客体)(本文简称为“动作对象”),这类的句子叫被动语  相似文献   

6.
达县大树乡方言"呱"的用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树乡方言独特的助词“呱”,其作用相当于普通话中作助词的“了1”、“过”、“完”或助词兼语气词的“了2”,它广泛地出现在巴渝和湖南等地。本文通过比较说明大树乡的“呱”在运用上的特殊性,并说明方言在随社会的发展变化中,经济发达地区的语言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语言的“侵略”。  相似文献   

7.
《史记》的语气副词"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的语气副词“其”配合上下文可以表示推测、判断、决心、愿望、命令等多种语气。“其”可以广泛地与其它虚词或固定词组连用,大大丰富了《史记》复句的表现手段,反映出西汉时期汉语复句的形式标志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壮语中,“kwa^33”’在句子中除了做谓语外,还可以做趋向补语、介词、体标记和语气词。“kwa^33”的这五种用法不是一开始就并存的,傲谓语是“kwa^33”的最初用法,其他四个用法是动词语法化的结果,其语法化的路径可能是:动词→趋向补语→介词→体标记→语气词。  相似文献   

9.
《周易》是《十三经》的第一篇 ,成书于西周前期 ,句末语气词“也”是《周易》中最常见的语气词 ,而且绝大部分位于动词和形容词谓语之后。此外 ,句末语气词“也”还可以位于名词谓语之末 ,位于动词谓语之末 ,位于代词谓语之末 ;位于介宾短语充当的谓语之后。它的主要作用是表示判断、肯定的语气 ,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语气词。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使用副词“倒”有一个语用前提,即:在带“倒”的分句或单句之外存在某种事理、实际情况、愿望、要求或预想等,带“倒”的分句或单句的意思与它的语用前提相反或不一致;“倒”的语用功能就在于提示其所在的句子存在这个语用前提。这个前提可以显现,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隐略。存在这个语用前提.是使用“倒”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1.
《搜神记》中共有“矣”、“也”、“焉”三个完成体语气词,它们一般用于前景事件句里用在陈述句句尾,没有实在意义,虚化程度很高。这些完成体语气词既表完成体意义,又兼表语气。它们体现完成体意义时,表示到说话时或某一参照时刻为正,动作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实现。  相似文献   

12.
孝感话的“把”字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孝感市位于湖北省东产经部,属楚语区。孝感话与普通话较接近,但他存在一些差异,如“把”,在孝感话里用法广泛,可用为动词,介词,作介词用于工具语,处置式,被动向,与普通话与有很大的不同,在普通话中有不同的对应形式。这些用法同出一源,孝感话“把”的特点,显示了“把”在地域上的共域上的共时差异,反映了语言历史演变的轨迹,研究孝感话“把”的用法,有助于汉语史和现代汉语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南大郭村方言疑问句使用频率较高,通过分析,该方言疑问句可分为:是非问句、正反问句、选择问句、特指问句和其他等五种类型。方言中特有的疑问语气词有单音节和双音节两种:单音节疑问语气词有“嘞”、“兰”、“睐”、“呗”、“昂”、“唉”、“唠”七个,双音节疑问语气词有“嘞唉”“嘞吧”“昂唉”“啊嘞”等四个。  相似文献   

14.
你知道吗?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就是“母亲节”啦!什么,你准备给妈妈一个大大的意外惊喜,吓得她尖叫连连!没问题,赶紧来加入我们的“母亲节秘密行动”吧!嘘,小点声……  相似文献   

15.
从对例句的分析出发,讨论现代汉语表示转折的语气副词“偏”、“偏偏”、“却”用法的不同。重点考察它们之间能不能换用的语义基础和具体条件,以及它们之间连用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6.
《科技智囊》2011,(1):I0046-I0046
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猎狗追逐兔子没有追上,被主人臭骂了一顿。脱险的兔子回到森林,其他动物纷纷祝贺,免予说:“这其实没什么,猎狗追不到我,只会被骂一顿,所以它是拼力飞奔。但我被它追上就会丢了性命,所以我是在拼命飞跑啊!”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是否去尝试做一只拼力飞奔的“猎狗”,甚至去做一只拼命飞跑的“兔子”呢?  相似文献   

17.
早晨,我刚把包放进抽屉,便听见了“报告”的声音,我头也没抬说了声“进来吧”,“哪里来的香味?”我吸了吸鼻子,继续清理抽屉里的书本。“老师。送给你!”我抬起头,我班的“小调皮”举着好大一枝桂花出现在我眼前,原来是桂花的香味啊!我用力的嗅了几下,然后对他说:“你喜欢桂花吗?从哪里摘来的桂花?你摘了,别人还怎么闻到桂花的香味,感受到桂花的美丽呢?”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的“再”和“又”都可以表示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的重复或继续,但它们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能互换使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对副词“再”和“又”进行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9.
在长期的直销采访中,我们常常惊诧于大量直销人对行业的陌生程度;同时,我们也总是听到一些行业人士发出这样的感叹:“做直销啊,真的是越做越明白!”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刚开始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多是糊里糊涂的,做到后来,才越来越明白这个行业的一些真正概念。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一开始就明明白白地做呢?仔细想来,其根源在于直销行业在中国的低透明度、长期的灰色运作,以及来自传销时代的不良传统。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一定规模的语料的考察分析,可以发现“‘这么’+动词”格式和“‘这么一’+动词”格式既有相同点,更有不同点。“‘这么’+动词”中出现的动词种类多,有心理动词、行为动词、能愿动词,及物动词后面可以带宾语,“‘这么’+动词”可以单独出现,此格式除了表示已然动作、未然动作,还可以表示正在持续的动作。“‘这么一’+动词”中出现的动词少,仅为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害怕、想”,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这么一’+动词”不能独立单说,不能表示持续动作,由于“一”的存在,此动作都是已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