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贻贝棘尾虫腹皮层纤毛器形态发生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扫描电镜术观察到,贻贝棘尾虫无性分裂过程中,处于形态发生区的表膜产生孔洞,于小孔内伸出纤毛芽,组成新纤毛器的原基区;老口围带后1/3部分发生更新,前2/3部分的小膜无明显变化,此后两者共同形成前仔虫的口围带;左、右缘棘毛原基分别在老缘棘毛前端和中部的棘毛瓦解位置产生,此后新的左、右缘棘毛列分别在老缘棘毛的右侧形成.结果表明,贻贝棘尾虫形态发生中,纤毛器基体是在表膜下发生的,前仔虫口围带结构建成与部分老口围带的更新有关,并且处于形态发生区的老纤毛结构对新结构的形成不但具有物质贡献,并可能具有定位或定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应用微分干涉相差显微术和超微结构显微术显示,腹毛目纤毛虫伪红色双轴虫(Diaronella pseudorubra)细胞内含有大、小两种皮层色素颗粒,细胞质具有黏液泡类胞器.其中皮层色素颗粒以二分裂或出芽分裂增殖,其颗粒呈现不同的大小与颗粒分裂有关;黏液泡位于细胞质深部,成熟的黏液泡在发射前成波浪形,以"阿米巴"样运动到表膜,射出泡内物质.据结果认为,该纤毛虫的两种皮层色素颗粒可能有共同的起源.两者都与纤毛虫细胞颜色的遗传有关;黏液泡的形成和排出过程除对促进细胞内膜物质的流动和更新以及表膜的更新具有物质贡献外,可能对口区食物的摄取和促进食物泡的形成有作用.  相似文献   

3.
应用透射电镜术和生化抽提扫描电镜术显示,华美游仆虫大核核膜表面形成孔状结构,并有相当数量的附着物;小核核膜表面也有孔状结构,但附着物较少.此外,非分裂期大核染色质凝缩排列形成染色质团,染色质团由染色质颗粒构成,各个染色质颗粒含有许多均质的染色质小体;大核DNA合成期间,大核复制带区的染色质团分解成染色质小体.据所得结果认为,染色质小体是构成游仆虫大核的基本结构单元;大、小核形态上的差异与其在无性生殖期间核、质间的功能活动及物质联系有关.  相似文献   

4.
5.
冠突伪尾柱虫休眠与营养细胞线粒体DNA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纤毛虫休眠状态下线粒体的行为特征及功能与纤毛虫形成包裹的关系,采用RAPD 技术对冠突伪尾柱虫休眠与营养细胞线粒体DNA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选用的15条随机引物中,有5条引物的扩增产物完全相同,其余10条引物的扩增产物各有差异。15条引物共扩增出84条片段,其中共享片段为28条,共享度为66.7%。这说明休眠细胞线粒体DNA 与营养细胞线粒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但仍存在一定差异,据此推测细胞在形成包囊的过程中,某些线粒体DNA结构可能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与线粒体在包囊内的行为特征及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7.
冠突伪尾柱虫前仔虫口围带小膜数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冠突伪尾柱虫无性分裂时,前仔虫的口围带由新旧小膜拼合而成,并通过口围带原基分化添加部分新小膜和栽减修饰部分旧小膜来调节控制其小膜片的数量  相似文献   

8.
尾 为蜚蠊腹部末端的一对刺形附属构造,在肉眼下腹面降起,背面光滑;在解剖镜下可见腹面有“毛刺”、背面平滑,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可见闰洲大景尾须背面也有许多特殊构造,有节间突起,刺形感器A,此外尚以观察凹窝状构造和丝状物。  相似文献   

9.
对冠突尾柱虫进行显微手术,得到含融合大核的后断片,进而观察它们的表膜小器官的形态发生。其整个形态发生过程基本上是尾柱虫形态发生的延续。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大核DNA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这种有高度组织化的,有顺序的形态发生没有改变,依然按照它们正常模式发育,不受大核DNA含量变化影响。实验结果说明了细胞表面模式是不易受到细胞内部或外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应用扫描电镜和蛋白银染色对冠突伪尾柱虫有性周期中第一和第二次皮膜改组时新纤毛器原基的发生、定向和定位进行了观察,并对其发生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A new technique and the affecting factors for depositing platinum on the carbon nanotub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posited platinum crystals in the atmosphere of hydrogen or nitrogen have a small size and a 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on the surface of the carbon nanotubes. The pretreatment would decrease the platinum particles on the carbon nanotubes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12.
1994-1996年,我们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境内的大针茅草原的土壤动物优势类群鞘翅目(Coleoptera)昆虫进行了研究:1)大针茅草原中土壤鞘翅目昆虫的组金电总科(Scarabaeoidae)、步甲科(Carabidae)为主。  相似文献   

13.
3种方法提取巨桉树根的化感成分分析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正己烷作浸提剂,用冷浸、超声、索氏3种不同方法浸提巨桉的树根,然后用气质联用仪(GC-MS)检测浸提液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种方法共检测到烷烃、烯烃、芳香烃、醇、醛、酮、蒽醌、萜类、烯酸酯、芳香酸酯、含N的化合物共11类48种不同化感物质,超声浸提是3种提取方法中较为合理的一种方法,对巨桉化感作用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超声浸提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正己烷作溶剂,用超声波浸提蒲江、洪雅两地的巨桉根系、根系土壤,用GC-MS检测其成分.结果表明,蒲江的巨桉根系、根系土壤的主要化感类别都是芳香酸酯;洪雅的巨桉根系的主要化感类别是长链脂肪酸,根系土壤的主要化感类别是烷烃.芳香酸酯等芳香族化合物的抑制作用可能是蒲江、洪雅两巨桉林地物种差异较大的主要化感原因之一,对今后化感成分的生理生化作用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名柚资源与品种现状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关于柚类起源有3种观点,作者认为柚起源于中国,并指出柚的植物学分类地位存在争议,我国柚类的遗传资源多样化,供生产采用柚品种近百个,大致分为水田柚、文旦柚和杂种植3个品种群;同时具有极早熟、早熟、中熟和晚熟配套的柚类资源结构,近20世纪80年代以业,国家加强了对柚类生产的领导,全国柚类栽培面积从1985年的0.7万hm^2上升到1999年的万hm^2,国家农业部累计评选出3个部优、11个部优、11个金奖、10个银奖和2个铜类产品称号,其中沙田柚、玉环文旦等7个名柚品种占全国柚类栽培面积的80%左右,最后,作者指出中国柚类品种改良应着眼于5个目标大力开展。  相似文献   

16.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梅州沙田柚果肉正已烷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指纹图谱.用C18硅胶柱,甲醇-水/0.1%SAc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8ml·min^-1,检测波长254nm,梯度洗脱使沙田柚果肉提取物得到了较好的分离.达到指纹图谱的技术要求.结果表明:采用HPLC指纹图谱检测技术可有效的鉴别沙田柚的种类.  相似文献   

17.
【目的】香樟齿喙象(Pagiophloeus tsushimanus Morimoto)是新发现的危害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的钻蛀性害虫,研究触角感器超微形态有助于了解该害虫的嗅觉行为及其与寄主植物的相互关系。【方法】将成虫触角用超声波清洗并冷冻干燥,采用离子溅射仪喷金镀膜,再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外部形态、感器类型及分布状况。【结果】香樟齿喙象雌、雄成虫触角均呈膝状,共有7类11种感器类型,分别为3种刺形感器、2种毛形感器、2种锥形感器以及表皮孔、柱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和叉形感器。刺形感器是香樟齿喙象的主要感器类型,在性别之间除刺形感器Ⅰ型、Ⅱ型长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类型感器长度、数量及分布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 锥形感器和叉形感器仅在雌虫触角上发现。【结论】此次研究观察了香樟齿喙象成虫的触角感器类型,可为开发基于信息素的害虫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龙柚的茎尖和幼嫩的茎段离体培养快速繁殖试验研究结果:外植体用75%的乙醇浸泡0.5min后再用0.1%的HgCl2溶液浸泡10min灭菌效果最好;不同外植体的培养结果是茎段(带腋芽的)的繁殖系数大于茎尖,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培养基以MS添加6-BA0.5mg/L和IBA0.2mg/L对不定芽诱导效果最好,增殖比例达到4.2,与其它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无根苗转入1/2 MS附加IBA1.0mg/L的培养基中不定根诱导率为78.3%.添加活性炭对培养材料生根诱导有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围封状态下,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群落类型——大针茅草原蛴螬群落主要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蛴螬群落的最小积累采样面积约为2m^2。草原蛴螬的几个主要种群在其季节性密度高峰期,空间分布方式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聚集分布.从种群密度最高时的空间分布看,东方绢金龟、弓斑常丽金龟和黑皱鳃金龟聚集程度较高,马铃薯鳃金龟聚集程度较低.几种优势种问大多表现为正关联,而常见种和稀有种之间大都表现为负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