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赛博空间"的产生给人们的休闲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亦赋予休闲以换位、转移、增强智力等新的实质内涵.呈现出便捷性、自主性、虚拟性、精神性等传统休闲方式所不曾有的休闲特征.赛博空间休闲的价值本真就在于使人真正成其为人.  相似文献   

2.
政府信息化对行政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变革,电子政务的实施,取代、更新或简化了很多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使行政管理的方式发生了从内到外的变革;政府信息化推动了行政管理的模式向着扁平化、网络化、现代化、民主化、动态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怀疑思维的三个特性入手,即怀疑思维的否定性、试探性、不确定性,论述了由于怀疑思维三个特性而引发的问题空间重构,问题空间的重构有利于打破僵局,促使科学理论的范式发生更替。怀疑思维、问题空间重构和范式更替首先是构成链式运动,但是由于科学认识过程中信息运动的复杂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又进一步表现为信息网状运动。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信息技术迅速而全面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信息化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同样,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了医院对信息化的需求也在迫切增长,医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催生具有技术高度整合、管理高度创新、服务高度人性化等特点的"数字化医院",并使医院的运作模式发生根本变革,医院的现代化进程急剧提速.当前,数字化体系已经逐渐成为医院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和生产线,并仍不断地以崭新的姿态和行动推动着医院全面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技术现象学与空间拉近体验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具备整合单个技术系统能力的信息通信技术(ICTs)的发展以及空间逻辑上成为独立问题的可能性的实现,空间拉近成为急待反思的现象.去远是理解空间拉近的有效概念,借助这一概念,空间拉近并非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拉近,而是一种由现代技术所导致的空间体验形式,是洞察人的空间性存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首钢京唐钢铁厂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是具有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钢铁厂。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是该工程的总承包设计单位,在该工程设计中采用协同设计管理和三维工厂设计技术,通过构建协同设计管理环境开展三维工厂设计项目,解决设计应用中数据和软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下游专业要能够方便地利用上游专业的设计成果,在不同专业软件之间双向数据流动和进行协同设计的管理及设计流程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美国的"猴子审判案"和"平等对待"法案引起了创世论和进化论的世纪之争,但这不过是历史上科学与宗教三次历史性碰撞的缩影.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力学运动定律和达尔文的进化论都先后对宗教提出了挑战,促使宗教通过重构和发展新的学说做出回应.根据伊安·巴伯的看法,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可以被分为冲突、无关、对话和整合四种类...  相似文献   

8.
在经验知识中,如何消除给予神话?通过对理由空间的不同解读,塞拉斯、麦克道威尔、布兰顿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塞拉斯把逻辑空间二分,塞拉斯得出理由空间有着内在的推论结构,是规范的。麦克道威尔拒绝塞拉斯的逻辑空间二分,认为构成理由的逻辑空间规范性可以使自然逻辑空间的概念性材料加以重构。布兰顿则在塞拉斯的逻辑空间基础之上,演化出语义推论主义。  相似文献   

9.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公司治理和企业整合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本文在正确解读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上,阐述了建立企业预算控制系统框架的思路,提出在企业集团中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产业与生态内在地统一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生态过程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及其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建构是通过产业实现的。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不断改变与重构。新兴产业的诞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变革,一方面它改变了原有的人与自然关系,另一方面它又重构着新的人与自然关系,生态就在这种不断改变与重构中演变。因此,不能脱离产业谈生态建设。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实现绿色生产,是生态建设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空间不只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形式,也是人的一种认识,具有历史、社会和实践的性质,是“属人的现实”。因此空间及宇宙万物也都是人所规定、创造和生产的产物。正是人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创造和生产出不同的空间形式。它不仅包括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精神空间和理念空间,也包括虚拟空间和网络空间。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空间:每个人都应该自觉、积极地投身空间的创造、设计、改造和生产。  相似文献   

12.
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借助斯特拉顿实验对客观空间进行了现象学还原,揭示出了一种内在于原初知觉经验的现象空间。无论是实在论的客观空间,还是观念论的客观空间,其结构都包含着绝对的确定性,因而它们都无法解释斯特拉顿实验中空间经验发生分解与重构的内禀动力学机制。这种动力学机制只有通过现象空间的概念才能获得阐明。现象空间起源于现象身体对于世界的原初把握,象征着形式与质料的原初综合。但是,现象空间的概念也面临着客观空间的现象学起源等有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知本性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对企业是一种知本性合作,这种合作是企业商务活动的重要资源.它将能够增进双方利益的知识、智力、创新能力转化为可持续发展价值资源和长期合作关系的维系力量.虚拟媒体以其快速性和广泛性的传播从正负两方面光大了企业信誉.信任是其基础,电子商务的竞争机制和竞争规律推动信任情感的市场价值在虚拟空间中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双方通过知本性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知本性价值,努力追求一致性的价值目标和柔性适应.  相似文献   

14.
社会空间辩证法的由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空间问题和"空间的生产"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持续研究的重点之一。社会空间辩证法是"空间的生产"理论的主要方法论。它产生于两重批判的基础之上:一是对传统容器空间观的批判,另一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忽视空间要素及其作用的批判。社会空间辩证法概念系通过列斐伏尔的奠基,哈维等人的发扬,最后由索加正式予以提出。  相似文献   

15.
技术视域的真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技术“揭示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的意义上,认识论域内似乎与技术无涉的真理,与技术深度相关。这一相关突出展示为,技术对思维与存在或存在与思维的同一的“统摄”。在总体性、结构性和历史性维度,以技术为中介的主体-客体在一定环境中实现的真理生成,基于技术的整合、建构和重构。异于康德的“主体建构客体’’和皮亚杰的“主客体双向建构”的“技术建构论”真理,是思维与存在或存在与思维的技术整合性建构-重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Scientific anomalies are observations and facts that contradict current scientific theories and they are instrumental in scientific theory change. Philosophers of science have approached scientific theory chang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s Darden (Theory change in science: Strategies from Mendelian genetics, 1991) observes: Lakatos (In: Lakatos, Musgrave (eds) Criticism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1970) approaches it as a progressive “research programmes” consisting of incremental improvements (“monster barring” in Lakatos, Proofs and refutations: The logic of mathematical discovery, 1976),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1996) observes that changes in “paradigms” are instigated by a crisis from some anomaly, and Hanson (In: Feigl, Maxwell (eds) Current issu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1961) proposes that discovery does not begin with hypothesis but with some “problematic phenomena requiring explanation”. Even though anomalies are important in all of these approaches to scientific theory change, there have been only few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specific role anomalies play in scientific theory change. Furthermore, much of these approaches focus on the theories themselves and not on how the scientists and their experiments bring about scientific change (Gooding, Experiment and the making of meaning: Human agency in scientific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 1990).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is paper approaches scientific anomaly resolution from a meaning construction point of view.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Fauconnier and Turner, Cogn Sci 22:133–187, 1996;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2002) from cognitive linguistics describes how one constructs meaning from various stimuli, such as text and diagrams, through conceptual integration or blending.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that describe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process characterize cognition that occurs unconsciously during meaning construction. These same networks are used to describe some of the cognition while resolving an anomaly in molecular genetics called RNA interference (RNAi) in a case study. The RNAi case study is a cognitive-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Nersessian, In: Giere (ed) Cognitive models of science, 1992) that reconstructs how the RNAi anomaly was resolved. This reconstruction traces four relevant molecular genetics publications in describing the cognition necessary in accounting for how RNAi was resolved through strategies (Darden 1991), abductive reasoning (Peirce, In: Hartshorne, Weiss (eds) Collected papers, 1958), and experimental reasoning (Gooding 1990). The results of the case study show that experiment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formulating an explanation of the RNAi anomaly and the integration networks describe the experiments’ role. Furthermor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RNAi anomaly resolution is embodied. It is embodied in a sense that cognition described in the cognitive-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is experientially based.
John J. SungEmail:
  相似文献   

17.
自然认知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自然认知的反思与重塑是人类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从殖民时代到独立运动再到全球化时代,拉美地区的自然认知经历了三次转变,分别对应于与身份认同的疏离、重逢与融合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既体现了当地居民如何透过自然认知去认识和构建自我,也体现了随认知变化的人与自然关系。了解拉美地区自然认知的转变为重塑自然认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全球化浪潮中探索自身的发展模式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文化传统对科技发展的双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传统对科技发展有着两方面的作用:其积极因素起着参与、建构、修复、导向和启示作用。其消极方面会产生阻碍和制约作用。科学精神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具有破坏断裂效应、诱导重建效应和平衡融合效应。要吸收优秀传统,摈弃消极因素,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9.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发展的关键是机制创新。本文通过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管理的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初步分析了科技平台资源整合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共享服务机制、评价激励机制等,为科技平台运行管理和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