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平顶冰川是山岳冰川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比之其它类型的山岳冰川,它具有很多特殊的性质;按其性质来说,可以把它看作是大陆冰川的缩影。平顶冰川周围一般均是陡峻的山坡甚至悬崖,它的顶部十分平坦,一般最大不超过十度,这对飞机黑化冰面是很有利的。祁连山的平顶冰川总共约有二十条,占祁连山冰川总数不到2%;但是,它们的面积却达一百二十平方公里以上,占祁连山冰川总面积的10%。由此可见,平顶冰川在祁连山冰川中是占着既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它的数量少而面积大的特点,首先是便利于经济利用,另外也便  相似文献   

2.
海螺沟地质公园低碳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性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冰川消融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海螺沟冰川是我国典型的季风海洋性冰川,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完整的山岳冰川,具有高度的观赏性和科研性。据观察,近百年来该冰川表现出持续消融的状态,保护已迫在眉睫。从规模、结构及分布3个方面论述了海螺沟冰川的地质特征,并探讨了冰川的形成和物质平衡的条件。根据温度、海拔以及表面覆盖物质成份3项对冰川消融起主要作用的因子,针对海螺沟冰川消融的严峻现状和冰川地质遗迹开发和保护具体情况,提出低碳旅游产品开发方案与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3.
贡嘎山地区发育有71条冰川,其中长5公里以上的有五条,海螺沟冰川是其规模最大海拔最低的一条。根据冰川的分布、形状和规模,它属山岳冰川类型,从成因上看,则属暧型动力变质冰川。 海螺沟冰川形成于16万年前,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冰川在纵向上,粒雪盆高置、冰舌低伸,其间,为特有高悬的大冰瀑布相联。冰川的形成与存在,主要与挽近时期的造山运动有关,并与有利的贡嘎山南北向构造山系地质背景、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南面的南北向横断山系及南部海域东南季风影响相联系。海螺沟冰川现处于强消融退缩时期,这与区域性气候以几十年期的振荡变化有关,与“温室效应”无关。冰川景观不会因目前的退缩而在可以预见的时期消失。  相似文献   

4.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沉积的石英砂扫描电镜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沉积物中石英砂进行扫描电镜形态特征分析, 获得海洋性山岳冰川沉积的标志性形态特征如下: 尖锐的棱角状颗粒形态占绝对优势, 边棱尖锐、表面起伏度高; 大型-中型贝壳状断口极发育, 多见平行解理面、阶梯状断口; 具有标志冰川磨蚀作用的擦痕、新月形凿口和压裂深坑有明显的化学溶蚀和沉淀形态, 如溶蚀坑、溶蚀沟, 硅质薄膜、硅质球和黏土矿物。结果表明海螺沟冰川具有强烈的侵蚀作用, 机械压碎、研磨在侵蚀和搬运过程具有绝对优势;同时海螺沟冰川底部存在丰富的冰下融水, 起到化学溶蚀和沉淀的作用。石英砂表面结构统计分析结果与河流、湖泊、海岸、风沙等沉积明显不同, 与青藏高原、南极等地大陆性冰川沉积分析结果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自从李春昱先生在三十年代提出雅安层以来,有关它的时代和成因,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对其成因的看法,大致可归纳为“流水派”和“冰川派”。笔者曾受“冰川派”影响。从1961年参加“青衣江第四纪冰川与名邛冰泛”的野外考察与写作工作之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在东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蓝冰表面碎石带中发现的具有混杂堆积特征的新生代沉积岩(物)漂砾,并认为它们可能是这一地区上新世冰川活动的产物.通过对这批沉积岩(物)的宏观沉积特征、岩石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粒度特征以及沉积岩中石英颗粒的表面形貌特征等的详细研究,认为这些冰碛岩(物)的沉积物颗粒具有多种来源和多种搬运方式,其形成过程中存在水、冰及密度流等多种介质的共同作用,是一种由冰川底部带、冰川内部及冰上带所搬运的沉积物的混杂堆积,其沉积环境为冰川前缘地带.最后,通过与南极其他地区上新世冰川沉积的对比,探讨了这批冰碛岩(物)在反映南极冰川演化历史方面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7.
冰川为何“缩水”?退缩速度有多快?一大堆的问号搅得一群“冰人”坐立不安,于是他们扛上设备,准备一探喜马拉雅山最大的冰川——纳木那尼雪峰的主冰川。纳木那尼主冰川长度超过10千米,最宽处超过3千米,最大厚度超过了200米,是我国目前已探测到的最厚的山谷冰川。因交通不便,气候恶劣,还从来没有人对纳木那尼冰川进行过研究。  相似文献   

8.
冰川活动、黄土堆积和人类出现是第四纪地质历史中的三件重大事件,曾有人建议把第四纪称为“冰川纪”,或“黄土纪”,或“灵生代”。冰川活动与黄土堆积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可以说黄土堆积是因冰川活动而产生的。因为黄土是由于冰川边缘风力侵蚀、搬运、堆积的细粒粉土质物质而形成的,所以有人把它叫做冰缘黄土。而这些细粒粉土质物质,则多是冰川营力引起机械破碎所产生的。黄土在我国北方分布很广,尤以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最为典型(如图1所示)。对  相似文献   

9.
冠盖五岳、名驰中外的黄山,在地质时代最后一“朝”——第四纪(300万年前到现在)期间有没有经受过古冰川的“洗礼”,一直是个谜,并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曾引起中国地学界在20世纪里经历了三次大论战而未果。 在地质学上,冰川分现代冰川和古冰川。第四纪古冰川现今已消失不见,只能依靠冰川地貌和冰碛物(冰川运动时的沉积物如砂砾土)这些冰川遗迹来辨认论证。 李四光拉开了冰川大论战的帷幕 我国古代虽有一点零星的地质科学思想,但未形成地质科学理论。地质科学是从西方和日本传进来的。最早来中国作地质考察的是德国人李希霍芳,后来法国人德日进,美国人巴博尔,瑞典人那林、安迪生等相继来到中国,他们在中国  相似文献   

10.
吕一平 《海峡科学》2009,(4):49-50,59
“冰臼”引发学术争论,成为新闻报道的热点。该文根据现有研究文献资料,依据地质科学原理和方法,指出“冰臼”的分布区域的不可信,所谓的“冰臼”却是“壶穴”,或其它地质成因的凹坑。从形成机理推论,“冰臼”不能成为冰川的佐证,对研究冰川亦没有意义。迄今为止,现代冰川区并无“冰臼”的发现,冰川的特性也决定了“冰臼”的不存在。因此推论“冰臼”客观上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1.
以老虎沟冰川为例,在分析Landsat TM图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多种冰川信息提取方法.结果表明,Otsu自动阈值法可有效降低主观因素影响,Slope等多元信息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分类精度和降低斑点噪声,基于图像多尺度分割的面向对象法综合利用了图像光谱、纹理等特征,比基于像元的分类法总体精度最大提高2.47%,错分率最大降低2.50%,可显著抑制 “椒盐”和“毛刺”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庐山泥砾的沉积相、表面形态特征和古气候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确认庐山泥砾是冰川堆积的冰碛物。它与山上的冰斗、冰川槽谷等冰蚀地貌构成一套具有因果关系的冰川体,无需求助于泥石流说。  相似文献   

13.
在晴日里,远眺玉龙雪山,可见两条淡绿晶莹的冰川悬挂于主峰扇子陡的两侧,这便是玉龙十三景中的“绿雪奇峰”。位于云南西北部地区的玉龙山是北半球最南的一座雪山,纬度已近北回归线,地史上的冰河期中,曾有发达的冰川下延到海拔2700米的地方。浩荡的冰流,借助于陡峭的山体斜坡,以万钧之力刻削出奇特的冰川谷和千姿百态的冰川地貌。随着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退缩,便留下了冰川谷;冰川中挟带的石块泥沙也一路沉积下来,形成各种“冰碛”地貌。还有在岩石上留下的各种  相似文献   

14.
冰川滑塌是近年来涌现的一种新形式冰川灾害.21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发生10多起冰川滑塌事件,其中高原东北部阿尼玛卿山晓玛沟冰川分别在2004、2007、2016和2019年连续发生4次.利用多序列遥感影像和现有资料的整合统计对近35年来晓玛沟冰川形态、流速特征等进行分析,厘清了4次冰川滑塌事件发生的诱因以及潜在的隐患点.结果表明,4次冰川滑塌发生前期的冰川跃动或末端前进、冰川后缘冰-岩崩、异常高温降水、易于滑动产生的基岩性质等与冰川滑塌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观察到冰川后缘陡坡区在2000—2011年间发生4次规模较大的冰-岩崩,为多次冰川滑塌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和动力基础.未来几年内再次发生冰川滑塌的可能性极大.2019年冰川滑塌发生后,晓玛沟冰川再次向前滑动;近年来,冰川后缘新发育的不稳定斜坡冰裂隙发育明显增多;斜坡冰流速的变化与下部冰川稳定性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在冰川滑塌发生的相关年份斜坡冰流速明显较快.根据对阿尼玛卿山4次冰川滑塌诱因的分析以及新隐患点的判定,提出结合遥感影像和临近气象站点资料的便易手段,加强对晓玛沟内冰川形态和运动特征等的监测,以及时关注和预测未来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同志创建的。本文在简要叙述李四光同志解放前为此学说奠基而进行的实践和论战的事迹后,着重地介绍了解放后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李四光同志先后组织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中心联络组”和“第四纪冰川考察队”,亲自指导广大地质工作者,对全国各地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取得重大的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卓越的贡献。最后说明在粉碎“四人帮”后,成立了“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召开了多次会议,进一步推动我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发展,为四个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16.
应用无人机技术,采用后差分测量(post processed kinematic,PPK)方法替代传统控制点的方法,对藏东南帕隆4号冰川消融区进行了航测,获得了2017—2018年3期高精度正射影像(DOM)、数字表面模型(DSM)和三维点云数据;分析了该冰川航测区内表面高程变化、运动速度空间差异和冰川微地貌特征等. 结果表明:PPK测量技术应用效果良好,无人机产品水平和垂直精度分别约为0.11和0.17 m;帕隆4号冰川消融区表面高程变化量呈现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冰川冰体整体减薄4.06 m;冰川表面运动速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大,呈现冰川中流线区域略快于两侧的空间分布特征;冰川表面地貌特征随海拔由高到低呈现趋于“平滑”的变化规律. 此外,还探究了无人机技术在冰川变化研究中的潜力,为未来利用无人机开展更大范围冰川变化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7.
<正>气候变暖,冰川的所受首当其冲。NASA公布的一张“2021年全球温度与1951-1980年平均值的比较图”可以看到,极地、格陵兰岛、我国的青藏等高寒地区温度变化幅度较大。这些地方正是冰川广布区域。一场“冰川”葬礼位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的奥克冰川,形成于约700年前,却在短短的一百多年中,面积从16平方公里减小到了不足0.7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8.
论皖北凤台组和罗圈组的冰川沉积特征及其对比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近年来在专题研究中的一系列新的发现,对安徽北部地区的凤台组和罗圈组的层序与特征等,做了新的概括,论证了它们的成因,即属于“陆缘裂谷山岳冰川泥石流和近海浮冰落石相建造”,探讨了其地质时代的归属等问题,进而将其置入更广阔的区域地质背景之上,从古构造和古地理的分析中,对南北方震旦系的对比问题,提出了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山西宁武冰洞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冰洞所处位置分析该地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岩溶发育区,并且经历了温暖潮湿的气候作用,逐渐形成石灰岩溶洞;而且该地区曾经是山岳冰川发育区,在第四纪冰期及间冰期时,大量的积雪、冰川融水甚至破碎冰块堆积于洞中,经过复杂的物理变化,融化和重新凝结,再加上大气降水的不断渗入,在溶洞内形成各种形态冰物质的广泛分布现象———冰洞形成;以后的年代,由于当地比较特殊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冰洞得以有效保存。宁武冰洞的形成是由岩溶作用和冰川作用以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一号冰川和七号冰川羊背石上冰川擦痕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基岩磨光面上冰川擦痕的级配特征.得出冰川擦痕级配服从指数分布,擦痕级配指数分布的参数可以作为描述擦痕密度的指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擦痕级配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冰川动力状况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