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和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测查云南省5所高校492名大学生,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基本心理需要内在关系机制。结果显示,手机依赖组和非手机依赖组在基本心理需要、孤独感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手机依赖组孤独感总分高于非手机依赖组,手机依赖组在关系需要、胜任需要、自主需要得分及基本心理需要总分都低于非手机依赖组,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基本心理需要存在显著相关,孤独感可以正向预测手机依赖,基本心理需要可以负向预测手机依赖;基本心理需要是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值为0.114。因此,可以通过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和减少其孤独感来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我校镇江三个校区的大学生随机抽样发放调查问卷,对大学生手机的使用时间、手机的功能、个人的交际能力、老师上课对手机的约束等相关性因素的分析,探讨分析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通过规则获取,提取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为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减少手机对于大学生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温州各高校90后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的实证研究,结合访谈、问卷等调研形式,探讨其心理成因并对症下药,运用三层防护六大机制,对手机媒体过度依赖的大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手机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手机依赖症侯群"的规模迅速扩张,尤其是90后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心理尤为显著。因此,研究大学生对手机依赖心理的归因并对症下药就显得十分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河南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实施现场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情况,采用MATLAB和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深入研究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情况,分析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因素,探究手机依赖给大学生本人带来的正负面影响,为引导大学生科学使用手机提供一手数据。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和UCLA孤独感量表对30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性别变量在手机依赖的人际健康和时间管理维度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3.881,P<0.05;F=7.546,P<0.01),年级变量在手机依赖总分及行为(心理)耐受性维度上差异显著(F=2.941,P<0.05;F=3.082,P<0.05);(2)UCLA得分与手机依赖各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r=0.263,0.206,0.311,0.242,0.195;均P<0.05);(3)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手机依赖的人际健康维度对孤独感有预测作用(F=7.791,P<0.001).结论: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和年级变量上差异显著,孤独感可能会增加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  相似文献   

6.
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基础,对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需求与满足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可知,大学生的手机媒介使用需求以社会整合和信息资讯为主,教育学习与自我表达需求有待提高;手机媒介使用满足度较高,依赖程度适中,社会整合、信息资讯、娱乐休闲的使用需求与媒介依赖共同对手机媒介的使用满足产生显著影响;手机媒介依赖强度越大,使用动机与满意程度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强,通过手机媒介进行教育学习的需求也会越高,但手机使用时间与学习动机呈显著负相关;手机媒介依赖区别于传统媒介依赖,呈现出实用性依赖特点,过度依赖容易导致个体异化,提高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是避免过度依赖的对策之一.  相似文献   

7.
胡吴进  阳小明 《科技资讯》2014,(31):202-203
高校拇指一簇现象已经蔓延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越发凸显。该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探索了大学生手机成瘾发展的基本规律,并通过对成瘾者进行体育运动干预实验,结果显示其效果显著,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大学生摆脱手机成瘾困扰,更好应对人生挑战而努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技术的快速革新,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大学生人群之中,手机给他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的隐患。过度沉迷于手机如同网络成瘾,手机依赖症的产生,伴随着各种生理心理状态的出现,其中抑郁尤其值得关注。通过手机依赖量表与贝克的抑郁自评量表对135名1~4年级的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性别与手机依赖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3(P0.05),女生的手机依赖程度高于男生;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失控性与大学生抑郁倾向相关,大学生手机依赖失控性越大可能产生抑郁的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9.
手机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必需品,其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所占据的时间和影响不容忽视。手机中各类型软件的使用频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生活学习现状。通过对山西能源学院297份大学生手机软件使用情况的调查得出: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过高,其中社交、音乐、游戏、购物、视频等软件使用频率高,学习、出行、健身等软件为使用频率最低的软件。这一结果折射出社会的多元化、信息的多样化和学生心智、判断能力、独立性等的不和谐,解决这种不和谐既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努力,更需要大学生对本身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大学生情绪稳定性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对江苏51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手机依赖程度的大学生在情绪稳定性分布上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情绪稳定性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程度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情绪稳定性之间相关显著;大学生情绪稳定性对手机依赖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手机依赖行为会有哪些特点与差异?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与EPQ问卷中的E(内外向)量表,定额选取宁夏大学的130名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存在性别差异,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行为;2.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不存在年级差异;3.内外向因素不是决定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决定性人格因素。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沟通能力的相关性,分析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及沟通能力,以降低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增强其沟通能力。在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所得数据采用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在沟通能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其中高手机依赖者在沟通技能、沟通认识、沟通倾向方面均低于低手机依赖倾向的人。因此要降低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提高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高校学生手机依赖程度和体育认知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体育认知和体育行为问卷、手机依赖问卷对高校68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结果](1)大学生的体育认知行为普遍得分较低,表现为对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较低,大多数喜欢在晚餐后到睡前锻炼,整体体育活动等级较低,处于小运动量水平。其中体育活动水平女生明显低于男生,文科生明显低于理科生和艺体生,生源地是县城的学生活动量明显低于城市学生,大二年级的学生活动量最高、大四年级的学生活动量最低。(2)大学生普遍具有中等以上手机依赖行为,但无明显的性别、专业、生源地的差异性。其中大二的手机依赖程度最高,大一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最低。(3)大学生体育活动等级和手机依赖等级存在一定相关性,从小运动量到中等运动量,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明显下降,但大运动量的手机依赖程度反而有所回升。[结论]体育运动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尤其以每周3~5次、持续30~59 min的中等强度运动为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在不同情绪启动状态下,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对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2×2的混合实验设计,筛选60名实验被试,通过问卷法及实验法考察大学生在不同情绪启动状态(积极情绪、消极情绪)下的执行功能影响。结果 (1)不同情绪启动状态的主效应显著,被试在积极情绪启动状态下的执行功能得分显著高于消极启动状态的执行功能得分。(2)手机依赖程度的主效应不显著,高手机依赖被试的执行功能得分与低于低手机依赖被试的执行功能得分差异不明显。结论不同的情绪启动状态对大学生执行功能能产生影响,而手机依赖程度对大学生执行功能没有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新生心理问题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江苏技术师范学院2005级新生进行整体调查,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和半字检验,并进行相应对比性研究。通过了解当代大学生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寻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王艳红  陆亚男 《海峡科学》2021,(1):78-81,94
为考察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手机依赖、感知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该文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手机依赖问卷、感知社会支持量表和心理健康量表对26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①生活满意度能显著预测手机依赖,且手机依赖能显著预测心理健康,即手机依赖在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②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学习行为和效率的关系。方法:使用自编问卷对分层随机抽样的大学生样本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量化和质性分析。结果:性别、年级、学习绩点、手机机型、性格因素等对手机依赖影响的主效应均不显著,但年级与性格的交互作用明显(F=2.148,df=6,p﹤0.05);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除年级外,其它样本的手机依赖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手机依赖不是影响学习效率的决定因素,但有关联。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依赖问题日益突出。通过手机依赖概念、测量方法、现况、对手机持有者不良影响的阐述,医学、心理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对手机依赖研究的梳理发现,当前对手机依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多以现况调查为主,缺乏本土化研究及相关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采用自编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MPRQ)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86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⑴手机依赖问卷包括事实行为、行为倾向、认知、情绪和意志五个维度。⑵是否为学生干部和使用手机时间分别在手机依赖上差异显著。⑶被试在内外向、精神质上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在神经质上与常模持平,在掩饰性上低于常模;不同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在人格特征上差异显著;是否学生干部在精神质上有显著差异;使用手机时间在内外向上差异极其显著。⑷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存在相关性。⑸人格特质对手机依赖有回归效应。这说明不同身份(学生干部/非学生干部)与不同手机使用时间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上存在差异,不同类型(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不同手机使用时间)被试有不同人格特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精神质对手机依赖有正向预测作用,掩饰性对手机依赖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自尊、疏离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采用自尊量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对28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测查.结果发现:共41人具有明显的手机依赖倾向,占总人数的14.43%,大一年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年级;疏离感与自尊、手机依赖均存在显著相关,自尊与手机依赖之间相关不显著;疏离感及其各子维度的得分能够显著预测手机依赖的程度.结果说明,自尊不影响手机依赖,而疏离感能够较好地预测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