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培养着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中小学美术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的美术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最重要,最直接的必修艺术课程。一个优秀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不仅仅是美术知识与技能的简单传授者,他同时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培养高素质的美术教师是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2.
强调发展地方文化资源,关注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当前我国课程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地方文化资源所具有的独特性与稳定性,是美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地方文化资源与学校美术教育整合研究,为基础教育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同时也丰富了地方基础教育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美术课是中小学所开设的基本课程之一。然而,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诸如美术教育理念落后;美术教学模式单一;教师专业素质偏低;教材内容安排缺乏针对性等。  相似文献   

4.
试论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作为培养未来的"准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此时以不能再固守以往的教育模式,而应该跟随教育改革的潮流,促进教育自身的发展。因此,作为高校美术教育者,我们必须研究美术教学改革措施:一、关注学生知识的储备,调整课程结构;二、美术教师不是专业工作者,而是教育工作者;三、重视教育实习,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世纪之交,我国基础教育正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加之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长期受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课程结构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本位,教学偏重技能训练,使课程目标的定  相似文献   

6.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美育和促进智力发展方面的功能没有完全发挥。本文从如何加强美术课程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和增强感受性训练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要充分认识到学校美术教育与学生智力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好美术教育这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努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7.
美术教育学课程目标实施途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术教育学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主体课程之一,以培养学生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施行推动了中小学课堂职能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也直接决定了美术教育学课程目标发展的新趋势,教学更倾向于培养师范生独立设计和研究教学、获取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这一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在现实教学中面临重重困难,解决矛盾的关键是在课程教学中探索更加切合师范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成主动的探索式学习,逐步引导学生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因此要结合高师美术教育学课程实施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期推动美术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学专业课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禾 《泰山学院学报》2007,29(5):114-117
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必须尽快建立起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新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应包括:美术学专业的发展定位、预期实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应具有的课程结构等。为此,应提高美术教育课程和美术理论课程比例,重视人文素质培养,增设地方特色课程,试行"2 1.5 0.5"分段教学方式,构建"圆台式"课程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9.
高校美术课程资源从开发到有效利用必须经过整合优化。其中,人力资源的整合是根本条件,合理课程体系的构筑是基本平台,接地气、应时代的课程资源是基本要求。利用理念倾斜、特色增强、理行互补、同类借鉴、信息共享、人力合作等多种策略能有效促进高校美术课程资源的整合优化及实践。  相似文献   

10.
论民间美术课程的现代美术教育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美术是广大劳动群众集体创作活动的产物,具有本土人文学科社会特征,对受教育者进行民间美术教育,可以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推广,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术教育体系,因此,民间美术课程肩负着学校美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美术教育对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视,民间美术教育体系也逐步完善和建立,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美术作品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该文基于现代工业文明时代民间美术传承困境,简要探讨将民间美术与高校现代美术教育融合的意义,并对民间美术在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的传承方法进行重点分析,为现代教育体制下民间美术的发展与传承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2.
对中小学美术课程的评价基本要素即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时空观、评价种类、评价反馈、评价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目的是为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以快速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在高等院校美术课程实际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将"课程思政"内容广泛渗透其中,这是当前美术教育与思政教育两者之间共同发展的主要渠道,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整体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基于此,该文分析了美术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提出了高校美术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策略,期望经过该研究为未来的有关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师院美术"一三课程分段模式"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三课程分段模式”是目前美术专业院校典型的专业划分课程设置模式。高师美术课程设置对专业院校课程设置的模仿,不仅与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相悖,而且与高师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发生了错位。高师美术教育只有立足于自身的培养目标进行知识、素质、能力结构的准确定位,建立体现自身优势与特色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高素质的美术师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小学美术教师已不再是以往那种无足轻重的角色了,时代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高师美术教材教法课作为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核心课程。结合当今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现状,针对如何优化高师院校美术教材教法课提出强化敬业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美术教育的功能、实用美术的崛起等方面,论述了农村中小学开展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一门重要课程.城市中美术教学已发展成熟,但乡村限于经济、人力资源的缺乏,美术教学仍面临一些困难.本文探讨了美术教育的城乡差异及如何在乡村有限的条件下让美术教育更完善.  相似文献   

18.
杨智 《科技信息》2008,(8):217-218
艺术的核心精神是创造,艺术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之所在.美术创新是美术发展的灵魂,是高职院校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基石.在高职院校的现代美术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精神,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美术创新之于高职院校现代美术教育重要,其之于学生的成才也尤为重要.创造力人人都有,只要想方设法地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出来,就一定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性教学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有利于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文中介绍了"以网络为依托,以实现研究性实验教学与管理向网络延伸为展开点,以促进研究性实验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保障为出发点,建立有利于实施生物学本科实验课程(群)研究性实验教学在线教学平台为目标点"所设计与构建网上教学平台———生物学实验课程(群)研究性在线教学平台"所涉及的系统基本架构组成、相关模块的功能及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20.
惠传太 《科技信息》2007,(36):220-221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艺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近年来,美术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热潮。把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民素质的有效战略,把国民素质能否适应21世纪全方位的挑战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作为基础教育中的美术课程改革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研究工作,而是关系到全民素质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的美术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新的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便应运而生。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在,第一,非常重视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素质培养;第二,重视激发学习美术兴趣;第三,十分重视完善促成学生顺利发展的评价机制;第四,非常重视学习理解多元文化强调情感体验;第五,重视美术教育的特点和方向的把握;第六,特别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旨在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情感体验、活动性、实践探究性、自尊自信的培养。为了能够与时代同步,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未来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