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的食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现代食品企业的现实需求,大学需大力开拓旨在培养能适应现代食品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求的校企合作培养新路径。该研究在总结我国现阶段校企合作食品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校企合作的功能,提出了现有培养模式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以及国家、行业引导,校企深度合作推动食品类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校企合作"模式对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两岸已有许多高校实行了校企合作模式,比如福州大学电气学院、福建农林大学产学研用结合办学模式、台湾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等,都为闽台两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校企合作模式下构建"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鼓励和支持闽台高校积极实行交叉性和合作性"引企入校"、加强闽台高校、企业、社会三方的沟通与交流等途径都能够为闽台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校软件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局限,分析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并围绕"以社会需求为目标、能力培养为核心、就业为导向的高素质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探讨了培养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的可能途径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食品类高校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和食品行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中介绍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食品类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差异,最后针对目前国内部分食品类高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是培养现代食品工业高端技能人才的主要力量,为适应食品产业的不断升级,需要不断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对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以期对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三峡大学为个案,提出地方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一个"培养宽基础、强能力、多技能的应用型对外汉语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探讨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双轨四段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提出的背景及其理论基础、构建原则、具体实施方案和方法,并运用文献中大学生实践能力测评量表,围绕实践能力模型的3个维度定量分析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双轨四段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结果表明:"双轨四段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适合应用型高校的实际情况,不仅能显著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对提升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就业质量都有明显的效果,该模式适用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应用型高校.  相似文献   

8.
基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对高校电子信息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3个"3+1"为核心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3+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总体设计;提出了基于3个"3+1"模式的培养体系,重点阐述了"3+1"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和培养时间设置方法;最后,对该培养模式的可实施性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3个"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可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从而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新工科背景下,面向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本文分析地方高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基础+应用+创新"三级能力培养体系,通过构建面向"机械工程+"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问产业需求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练、赛、创"三层实践教学体系、"赛学结合,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研教合一,以科研促教学"教学模式等环节的综合改革,形成一套完整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多学科交叉复合性人才。  相似文献   

10.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高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培养"天之骄子"转型为广泛服务大众,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也从"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变革的形势,各个高校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学生成才和就业压力。笔者在重庆大学任职,现以重庆大学为例浅谈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差距以及针对差距如何改革的应对思考。将从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以及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模式3个方面来展开。  相似文献   

11.
地方高校是指位于中小城市创办本科教育历史不长的省属高校。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取决于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条件,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制度和人才培养实践活动,它具有可操作性、动态性、过程性、稳定性和范式性。社会发展、高校发展和学生的发展要求地方高校必须把多样化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根据多样化的改革方向,地方高校要在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系统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为向国家和民族地区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食品类人才,对食品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定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建立实践教学新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加强产教融合,推进食品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建设,加强协同育人,建立食品校外实践基地群等措施,全面提升学生应用及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与环节的集合体,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随着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大部分院校存在艺术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工作室教学模式与公司制教学模式分别起源于二十世纪的德国,欧洲、美国以及亚洲一些国家的艺术高校沿袭了这种培养模式,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近年来,国内大多数艺术设计专业采用了工作室模式或者公司模式,但很少将这两种模式有效结合,更没有形成规范的体制。因此,构建"公司+工作室"有效结合的方式极为重要。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工作室+公司"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状况的梳理,探索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14.
杨磊 《科技信息》2012,(26):76-76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遗传了母体高校的特点,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相近,不利于独立学院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发展。为使独立学院能"独立行走",放开母体高校的"双手",构建具备特色、适合独立学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独立学院的独立成长意义甚重。本文就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动下,各高校开始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大陆相比,台湾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该文首先对比分析了当前两岸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介绍了目前两岸高校合作交流的发展现状,最后阐述"一带一路"背景下,针对两岸发展的新需求,为两岸高校合作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该文在对目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索创新人才多元化的遴选淘汰机制、"一制三化"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机制、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等培养模式中的关键因素。并依托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实验班进行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及验证。以期为各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立足本科高校车辆相关专业的定位及办学条件,依托校办机动车性能综合检测线实训基地,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在机动车检测专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探寻培养模式中普遍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成因,完成机动车检测技术人才职业目标分析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探索高水平汽车检测人才教学培养新模式,总结探索初步效果;提出了"多学科融合、现场教学、学训交替"相结合的高校复合型机动车检测技术人才培养新理念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校如何实现在转型条件下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逐步使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从而培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以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为示例,提出"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9.
校企紧密合作培养通信工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通信工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创新校企间的合作模式,成立"高校-企业联合教育中心"来开展校企间的紧密合作。充分整合高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由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从而化解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的矛盾。在合作中锻炼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状,对现有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计划实施以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校企协同环节提出优化方案,以适应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要求,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为制药企业精准培养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