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A:自然界中蛇的种类繁多,主要可以分为两类:无毒蛇和有毒蛇。区分这两种蛇最重要的标志是看它们有无毒牙和毒腺。无毒蛇由于没有毒腺,它的头部通常呈椭圆形。而有毒蛇一般会在头部两侧、眼的后方长有一对毒腺,因此大多数有毒蛇的头部两侧明显扩大而呈三角形。在毒蛇的上颌骨处,一般还生有毒牙,毒  相似文献   

2.
两头蛇Calamaria spp.隶游蛇科COLUBRIDAE两头蛇属。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头与颈区分不明显;眼较小,瞳孔圆形;无鼻间鳞、颊鳞和颞鳞;背鳞平滑,通身13行;体呈圆柱形,全长400mm左右;尾短而钝,具有与颈部相似的斑纹,初看也象头部,故名两头蛇。营地下穴居生活,以蚯蚓、昆虫为食。卵生。本属已知60余种,均无毒。我国产3种。双头蛇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产生的畸变。双头联体畸形蛇均为双头并生,在颈部或颈后相联成“Y”形,也有在体前约1/4处相联的个体。兹将我国51年来发现的11号双头蛇列于下表:  相似文献   

3.
眼镜蛇属(Naja)的毒蛇常危害人类健康,其毒是一种混合毒素,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活性肽、酶。本文主要对眼镜蛇属蛇毒主要功能组分及其理化性质、药理活性与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以貌取蛇”:无毒蛇的头部是椭圆形的,尾部细长,体表花纹一般不明显,如火赤练蛇、乌风蛇等;毒蛇的头部呈三角形,一般头大颈细,尾短而突然变细,体表花纹比较鲜艳,如五步蛇、蝮蛇、竹叶青、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等(但眼镜蛇、银环蛇的头部不呈三角形)。  相似文献   

5.
在广东省江门市大东洋蛇类研究中心的养蛇场里,包括眼镜蛇在内的多种毒蛇和无毒蛇源源不断地繁殖出来。其中,眼镜蛇已繁殖到第四代,其他种类的蛇已繁殖到第三代。2005年2月2日,由广东省科技厅主持,在该养蛇场进行了养蛇技术成果鉴定会。专家们经过认真的讨论,认定其技术成熟,生产的蛇不仅可以满足市场的部分需求,对某些珍稀蛇种的繁育也能有所助益。为什么要人工养蛇?随着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利用,野生动物,尤其是蛇的栖息地被不断压缩,而多年以来蛇类被不断猎捕,数量已经很少了。我国民间对蛇有相当大的需求,即使不提对蛇的食用,光是医用一项…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毒蛇的毒性之强和种类之多,都堪称世界之最。澳大利亚现有100多种陆地和海洋蛇,大部分是毒蛇,如果按毒性排列,其中至少有10种毒蛇比著名的印度眼镜蛇还要毒,全世界陆地毒蛇的冠、亚、季军全都在澳大利亚,它们是澳洲沙漠猛蛇、东部棕蛇和大斑蛇。美洲大陆最令人生畏的响尾蛇在澳大利亚只能勉勉强强地挤进前20名。澳洲沙漠猛蛇是世界上最毒的陆地蛇,从一条饿了多日的大猛蛇身上一次挤压提取出来的毒液,可以毒  相似文献   

7.
近十多年来,从眼镜蛇等科的毒蛇中先后分离出多种具有神经毒性及膜毒性的旦白质毒素。可是有关眼镜蛇类蛇毒对比的电泳图谱,在国内、外均未见报导;眼镜蛇科中的金环蛇与眼镜王蛇的电泳图谱亦未见报导。从蛇毒中提纯的旦白质毒素,其分子量大多数都较小。以突触后神经毒旦白为例,其分子量在7000至8000之间,并具强碱性,等电点位于pH九至pH十之间。一九七一年Bonilla等(1)报导了一种酸性缓冲系统聚丙烯酰胺电泳法,用于鉴  相似文献   

8.
布拉迪是一名63岁的铁路工人。这天,他正沿着澳大利亚昆士兰北部的巴伦河河岸小路走回家去。突然,一条古铜色的巨大眼镜蛇飞快地向他滑过来。布拉迪清楚地看到了它方形的巨头、桔色的眼睛和张开的血盆大口。澳大利亚有7种世界上最毒的蛇,而布拉迪碰到的这种名为“台盘”的眼镜蛇正是其中的一种。面对毒蛇的攻击,布拉迪心  相似文献   

9.
蛇毒为毒蛇的毒腺分泌物,分神经毒。血循毒和混合毒。神经毒具有强烈的镇痛作用,对王叉神经痛、关节痛、晚期癌肿痛等均有镇痛作用;血循毒具有凝血作用,主治血友病等。采毒时间一般6~10月为采毒期,7-8月为采毒高峰期。东北地区的采毒期为6-9月。一般采毒间隔时间为20-30天。采毒方法常用的是双手挤压咬皿法。有两人参加,用60ITil烧杯1/q,用胶带固定在工作台的边缘,一人将蛇从笼中取出,另一人用右手轻握蛇颈部,并迫使毒蛇张口,使每牙位于烧杯内缘,然后让其咬住杯口,同时用左手手指在毒腺部位轻轻挤压,即可采得毒液。放蛇…  相似文献   

10.
关于蝰科和眼镜蛇科中常见毒蛇的毒器,在国内外已有不少的研究报道。海蛇科毒蛇的毒器,国内外的研究报道比较少,文献也较缺乏。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作者对福建省沿海最常见、经常危害渔民生命安全的青环海蛇进行生物学上的解剖研究,找出其毒器的特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蝮蛇、眼镜蛇等毒蛇,可提取对人类有用的许多加工品,如补酒、营养剂、调味精、汤料等。但是,蛇的制品一般都有一股特殊的异味,即使是经长时间浸泡的蛇酒,也依然残存有强烈的异臭味,往往令人难以入口。 本文介绍一种用酶解方法制作的蛇产品可以消除这种异臭味,从而提高蛇产品的商业适销性。方法是将毒蛇经切碎、干燥制得的蛇粉或将活蛇用95%酒精浸渍后的蛇体,先浸入水性介质中,煮出其蛋白溶液,再经现代生物技术蛋白酶分解处理,除去其异臭味。这种经蛋白分解酶处理后的毒蛇液汁非但其中蛋白质完全得到分解,而且味道也极其鲜美…  相似文献   

12.
汪阗  马莉  刘磊  周静 《大自然》2014,(1):42-43
北京地区有野生的毒蛇吗?在怀柔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中见到的赤峰锦蛇和哈里斯蝮,在延庆松山自然保护区内发现的性情更加凶猛的短尾蝮,寻觅的艰难和发现的惊喜,都在提醒人们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它们赖以栖息繁衍的天然森林。说到毒蛇,大家首先想到的也许是能从管牙中喷射毒液的喷毒眼镜蛇,也许是能片刻夺人性命的黑曼巴蛇,又或是体色与生活环境巧妙融合,因而仿佛突然岀现的竹叶青蛇。对于生活在中国北方的  相似文献   

13.
Cathaysiodendron(华夏木属)是华夏植物群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属,以往大部分繁盛于我国华北的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太原组和山西组,这次发现于甘肃靖远磁窑臭牛沟组下段.上覆地层的灰岩内有产于西欧维宪阶(Visean)的和华南大塘阶的牙形石,地层时代属于早石炭世维宪期当无问题.华夏木在我国早石炭世的发现对于研究石炭纪植物地理区的划分及东方型鳞木类的演化均有一定意义;文中描述了Cathaysiodendron的1个新种和1个相似种.  相似文献   

14.
赤魟(Dasyatis akajei)又名鯆鱼、盘鱼等,是一种海生软骨鱼。它身体扁平,体盘宽大近圆形,小小的口长在头的腹面;牙细小、数多、扁平,铺石状排列;一双颇小的眼长在头的背面,稍突出;眼后有一对喷水孔。幼体光滑无鳞,成体头后至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武夷山保护区分布较广的尖吻蝮、眼镜蛇、竹叶青和山烙铁头等四种毒蛇的食性,分析它们的益害关系,并为饲养尖吻蝮等毒蛇提供食性参考资料。方法和结果 1981年3月,在建阳大竹岚蛇伤防治研究所,选择近年来采集的4种毒蛇标本286号,进行剖胃,分析它们的食性。解剖时,从蛇的生殖肛孔沿腹壁中线剪一纵口,使胃露出(胃位于胆的右边)。小心将胃壁剪开,取出内容物,进行检查。对不易鉴别的小食物及食糜,需  相似文献   

16.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atus(Schneider)为热带及亚热带的一种毒蛇,曾发现于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但在福建是比较罕见,过去对于本种蛇的采地也没有详细的记载(Pope1935).1946年5月9日作者从捕蛇者得到一尾,据云系由本省福清海口一个石洞中获得。该尾蛇与一般金环蛇稍有不同(图一),有两枚前眼鳞,而一般金环蛇只有一枚前眼鳞。此外在两顶鳞间尚有一枚很小的鳞片(顶间鳞?),至于其他形态与一般金环蛇很相象,可算为金环蛇的一种变异。茲将其形态叙述于下:  相似文献   

17.
陕西蛇类一新纪录——团花锦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8月3日在陕北黄陵县康岩底乡(海拔850m)采到一条团花锦蛇Elaphedavidi(Sauvage),雄性成体,标本号STU85027;1991年5月25日在陇县八渡乡(海拔900m)采到另一条团花锦蛇,雌性成体,标本号STU91007,经核对系陕西省新纪录.文献记载团花锦蛇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省.1形态描述体圆形,较粗;头略扁而稍长,与颈区分明显;眼大而圆,瞳孔圆形.吻鳞近半圆形,宽大于高,由背面可见其较多部分;鼻间鳞近方形,鳞沟短于前额鳞沟,前额鳞长约为鼻间  相似文献   

18.
关于蝰科和眼镜蛇科中常见毒蛇的毒器,在国内外已有不少的研究报道。海蛇科毒蛇的毒器,国内外的研究报道比较少,文献也较缺乏。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作者对福建省沿海最常见、经常危害渔民生命安全的青环海蛇进行生物学上的解剖研究,找出其毒器的特征。现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采用福建平潭岛、东山岛的青环海蛇标本,在解剖镜下进行解剖观察,测量大小,用天平称其毒腺全距重量;并分别解剖排毒前、排毒后的♀♂活蛇,取其新鲜腺体,分别进行  相似文献   

19.
蛇缠旅馆在非洲北部的一些丛林中,蛇类特别多,其中有不少是毒蛇,给开发旅游业带来不少麻烦。科学家们发现,在众多的蛇类中,有一种无毒蛇能发出辛辣气味,使其他毒蛇不敢近前。于是,当地人把这种蛇捉回,绑在旅馆的床铺底下,保护旅容免遭毒蛇的侵扰。井中旅馆马里的斐巴摩纳是世界最热的地区之一常年平均温度达45摄氏度,最热季节可高达56度,令旅游者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中华眼镜蛇(Naja atra)血清对自身蛇毒中主要酶类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不同稀释倍数的中华眼镜蛇血清与蛇毒于37℃孵育30min后,检测蛇毒中磷脂酶A2、透明质酸酶、乙酰胆碱酯酶、L-氨基酸氧化酶和5′-核苷酸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中华眼镜蛇血清对自身蛇毒中磷脂酶A2和5′-核苷酸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血清稀释2倍时,可以使蛇毒磷脂酶A2活性降低28.44%(p<0.001);当血清稀释8倍时,可以使蛇毒中5′-核苷酸酶活性活性降低23.44%(p<0.001)。中华眼镜蛇血清对自身蛇毒中的透明质酸酶、乙酰胆碱酯酶和L-氨基酸氧化酶均无抑制作用。【结论】中华眼镜蛇血清中存在蛇毒磷脂酶A2和5′-核苷酸酶的抑制剂,该结果为后期蛇毒抑制剂的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