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虞常等中原人口在匈奴社会里的实况,诺颜乌拉墓葬中出土的实物皆说明:两汉时期在匈奴地区匈汉人民之间。不存在相互敌对的思想意识。匈奴南下入塞“寇盗”中原边郡是不争的事实,但其目的是为生存而获取经济物资。匈汉争夺只是发生在局部的、暂时的现象,双方关系的主流是和平相处、互通有无。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形象,具有人格魅力、传奇色彩,《史记》还进一步揭示李广性格上的优缺点,以及不对侯的原因。这是司马迁在坚持“实录”的基础上注入主观感情所致。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也为进一步认识人类战争开创了新的视野。透过科学发展观这一视野,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利益冲突是战争产生的根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调和社会矛盾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才能逐步消除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4.
汉画像石中,射鸟图像是个特别的现象,目前学术界的认识有待商量。汉画像石的鸟图像具有三个意义:一是一般的象征意义,鸟即西王母世界的灵禽、成仙的先导和工具,等等;二是原始神话的复述,如后羿射日;三是表现现实和彼岸两个世界之间的沟通。射鸟图像中射鸟只是个虚拟动作,主要表现的就是两个世界的沟通。  相似文献   

5.
在21世纪,各国无不把发展当作首要任务.任何国家要想取得发展,一个安定的政局、和谐的社会公民意识是非常重要而又必须的,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树立起和平意识,同时又要时刻保持对战争的警惕,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避免重蹈覆辙,让世界在和平中取得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6.
汉画像内容丰富,对于汉画像中虎形象的阐释,多数人倾向于其辟邪、长生等抽象意义。本文则从现实角度出发,分析画像中所反映出来的虎患对家畜和对人的生产生活的危害,然后再从汉画像中试探当时人们对虎患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温故而知新,鉴古宜为今.著名军事家约米尼曾经指出:"一切战争艺术的理论,其唯一合理的基础,就是战史研究."无论是外军还是我军每次战役作战都是战争实践的一个部分.其中有些关键的战役往往决定和影响着整个战争的进程甚至战争的结局.据此,本文以伊拉克战争为例,谈谈制空权、电子战及心理战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通过分析研究,为读者研究现代局部战争的特点及影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王淑杰 《科技信息》2010,(9):238-23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是最富于文化色彩的语言文化之一,本文从喻体、喻义两方面阐述了俄汉语比喻的异同,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俄汉各自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汉长陵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之陵墓。在长陵陵园内并置吕后的陵冢,这在西汉帝陵布局中是唯一的。从中可以窥见吕后在西汉初年为稳定和巩固西汉政权所做的重大贡献。吕后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助刘邦诛杀异姓诸侯王,稳定了汉初的政局;刘邦死后,吕后继续执行刘邦在位时期的政策,保持了汉初政策的一贯性。  相似文献   

10.
对《战争垃圾》中战争创伤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裔美国作家哈金的长篇小说《战争垃圾》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除了因为哈金独具慧眼的选材角度和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以回忆录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部朝鲜战争战俘的创伤史。以创伤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主人公所经历、所见证的创伤以及创伤愈合过程,最终揭露出这场战争的虚伪、荒谬以及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相似文献   

11.
关于"楚汉之争"胜负的原因,至少还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应予注意:在最后的灭秦过程中,双方军事实力的消长不同;在分封的运作上,双方收到的效果不同;在长期的军事较量中,双方依靠的后方条件不同。刘邦正是在这三方面比项羽占有明显优势,所以才最终成为了胜利者。  相似文献   

12.
两汉时期,匈奴是雄踞北方的重要民族。在这一时期曾出现了三次匈奴归降的浪潮,汉王朝审时度势,正确决策,采取设立五属国、度辽营、使匈奴中郎将等措施安置和治理归附的匈奴民族。这些措施是汉朝最终战胜匈奴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促进了汉、匈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  相似文献   

13.
清代满汉民族的交往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满族贵族凭藉权势,通过多种手段,获得大量汉人,采取强制措施,迫使旗内汉人迅速满化,但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经济,化落后,人口很少的满族人,吸收了大量的汉族化,又使八旗人员在清代中晚期大量汉化,所以,满汉交往与融合,成为清代满汉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官民共同抗敌的相互合作和民众反官斗争的相互对抗是鸦片战争期间广东官民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当官方抵抗外敌入侵,保卫民众家园和权益时,官民的立场一致,官民合作抗敌.当官方在对外妥协投降出卖民众权益的时候,民众与官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发展、激化,便形成了与反侵略斗争交错的民众反官斗争.  相似文献   

15.
元代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刺吉以其显赫的地位与权势,深受汉文化之影响,结交和提携了一大批汉族文人学士,召集了“天庆寺雅集”等,对元代蒙汉文化文艺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其进行研究,在整个元代蒙汉文化关系及元代艺术史研究方面具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司马迁是否肯定天命、或者强调人为的问题,加以重新审视;根据《史记》中关于“天道与人的关系”、“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文字材料,探讨司马迁的天人观。认为,在他的思想中,天命与人为不是对立的,而是自然和谐的整体;而贯穿在一切之中,又是一切自身的“天道”,就是先秦哲学“万物既出于一”的“一”。  相似文献   

17.
韩愈的天人感应论属于我国古代天人感应论的第四种类型,他从“天入相乖”、“祸善福淫”的角度提出了天与入感应的独特方式。从当代环境伦理学视角看,韩愈的天人感应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道德关怀,与当代环境伦理学一样,具有强烈的反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以及相似的基本原则和道德目标。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探讨韩愈的天人感应论,对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搞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汉末魏初,荐举文书中的人物评价标准经过西汉对士人忠与谋的重视,东汉对士人自身秉性的认可而发展成为对士人清名的推崇。“清”成为汉魏易代之际士林人物品评的核心关键词。这种集中体现其时士人理想人格之“清”在承袭士人清白品性的传统意义之外,更增添了士人在乱世中激浊、厉俗的新内涵。汉末魏初士人思想的更新是“清”评形成的基础,而统治者对德高望重且清虚自守的士人的需求与召唤又加速了“清”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苏芬冬战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之间的关系,指出:冬季战争严重恶化了苏联与西方民主国家的关系,它为战后苏英、苏美关系的改善及英苏同盟的建立设置了障碍,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早日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