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研究了小麦纹枯病的传染病菌源(Rhizoctonia cerealis)、种子带菌侵染、病菌的侵染时期等问题。研究的结果表明:病株残体,含病残体土壤、土壤中的菌核、带菌的种子都是发病的初次侵染菌源。 我们的研究证明了种子能够带菌,并有传病作用。发病重而且倒伏的小麦种子带菌率可达9.71%,发病重而不倒伏的小麦带菌率只有1%左右。 R·cerealis能够侵染小麦胚芽、幼苗和拔节后的小麦植株,感病重的幼芽,多数在土壤中死亡。 从研究结果中,综合出了病菌的侵染循环。这些结果为该病的予测予报,制定综合防治策略和农业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2.
问:农膜育秧为什么能增产?答:农作物都有季节性的,它的生长和季节的温度有关。为了种植双季稻、早稻必须在谷雨时落谷,立夏以前插秧,在这时期,气温尚寒,雨水较多,容易造成烂秧、死苗等现象。用农膜覆盖育秧,能保持温度,防止寒流的袭击,造成一个小气候,有利于种子的出苗秧及  相似文献   

3.
经过对玫瑰锈病的系统观测调查,试验,结果表明,夏孢子在10~26℃,多雨,多雾的天气时萌发形成芽管侵入寄主。此温时值3月中旬至5月中旬,夏孢子引起反复再侵染,造成玫瑰锈病的流行。秋末,病菌在病叶上形成冬孢子堆,以冬孢子在病株残体中越冬。通过对玫瑰锈病规律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消灭菌源,加强栽培管理,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华东地区杨树黑斑病是由杨盘单格孢菌(Marssonina populi)引起的,病害主要为害白杨派树种和黑杨派树种以及它们的杂交种。杨盘单格孢菌根据孢子萌发的形态、生理和寄主范围可以分为两个专化型。单芽管专化型(M.populi f.sp.monogermtubi)的分生孢子萌发时产生 1个芽管;在蒸馏水中基本上不萌发,在自来水中萌发良好,2小时开始萌发,9小时即达高峰;孢子萌发温度为12-28℃;孢子表面无萌发抑制物质;寄主以白杨派树种及派内杂交种为主。多芽管专化型(M.populi f.sp.multigermtubi)的分生孢子萌发时产生1-5个芽管,多为2-3个;蒸馏水中能萌发但不及自来水中萌发率高;在自来水中4小时开始萌发,13小时以后才达高峰;萌发温度为16-32℃;孢子表面有水溶性萌发抑制物质,须用清水洗涤后才能萌发;寄主以黑杨派树种及派内杂交种和黑杨派与青杨派杂交种为主。两种专化型用孢子萌发试验即可鉴别。  相似文献   

5.
黄河源区气候特征及其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黄河源区近40年的温度、降水资料,分析了黄河源区气温与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黄河源区东北部的兴海、同德和东南部的久治县热量条件相对较好,由东向西随着纬度、尤其是随海拔的升高年平均气温逐渐下降;黄河源区年平均气温的差异很大,最暖的兴海县比最寒冷的称多县年平均气温高出6.2℃;降水年内分配集中在5~9月份,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5.4%;近40年来年降水量无明显的变化趋势,但冬、春季的降水量呈明显的增多,而夏、秋季降水量呈明显的减少;气温呈明显的升高趋势,20世纪90年代比60年代年平均气温偏高0.5℃,≥0℃积温比60年代增加60~70℃,80年代以来增温主要出现在冬季和秋季。  相似文献   

6.
选用近50年闽南地区17个气象站点月气温资料,运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dall检验、EOF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该地区冬季气温异常气候变化及特征。结果表明,闽南地区冬季气温EOF分析第一特征向量贡献率为57.46%,闽南地区冬季气温总体特征表现为一致暖或者冷。近50年来,闽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以0.30℃/10a的速率增长。冬季气温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偏低,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左右发生突变,90年代起气温偏高。闽南地区冷冬年前后期气温都是以偏低为主,而暖冬年前后期气温都是以偏高为主。  相似文献   

7.
伍宏发 《科技信息》2012,(8):144-145
基于重庆市沙坪坝气象站1958-2007年的气温观测资料,应用距平分析法、线性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法和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差异信息法,对重庆气温的变化趋势和突变进行分析,发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重庆气温呈下降趋势,近30年下降了0.454℃,降幅达到了0.151℃/10a,且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偏冷程度比较明显;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重庆气温基本处于上升阶段,20余年气温上升了1.021℃,升幅达到了0.511℃/10a。最后采用Mann-Kendall方法以及差异信息法检测重庆气温的突变,发现1962年1月、1964年2月、1977年1月和1984年1月的月均气温都发生了突变,前两个对应气温由高到低的突变,后两个对应气温由低到高的突变。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成藏期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构造发育史、烃源岩的生烃史、流体包裹体均-温度的研究,综合分析了盆地的成藏期次.十屋断陷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登娄库末期构造运动和嫩江末期构造运动,是十屋断陷期局部圈闭的主要形成时期.在营城组沉积时期,沙河子组源岩开始大量生油;到登娄库组沉积之后,沙河子组源岩开始生气,营城组源岩进入主生油期;到泉头组沉积时期,营城组源岩达到生油高峰,青山口组-嫩江组沉积时期为生气高峰期.主要目的层砂岩裂隙中的流体包裹体形成温度主要为三个温度区间:70~80℃,90~110℃及120~140℃;与热史和埋藏史相结合,推测油气藏的成藏时间约为120 Ma前,85 Ma前和72 Ma前左右.综合分析认为,十屋断陷经历了三期油气成藏过程,即登娄库末期、泉头-嫩江期和嫩江末期.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盆栽幼苗症状观察法、PDA培养基法对龙源3号、豫玉22号、酒单3号、沈单16号、金穗3号、金穗10号、Lima28号共7个玉米品种进行了种子表面带菌检测。结果表明:供试种子表面携带的真菌主要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根霉菌属(Rhizopus spp.)、镰刀菌属(Fusarium spp.)和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 spp.);携带的细菌为一种G-。玉米品种种子表面带菌量有差异,试验中不论以何种方法检验,7个品种中沈单16号和酒单3号这两个品种相对带菌率普遍低,为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水合与渗透激发对洋葱种子带菌的影响 .把 3个样品的洋葱种子分别放在聚乙烯乙二醇(PEG)分子量 80 0 0 ,渗透势 - 1 .5MPa溶液中和蒸馏水的圆柱管里 ,进行渗透处理 .在 2 0℃温度下用马铃薯琼脂 (PDA)培养基试验来检测每一种处理的种子的带菌情况 .研究中发现 ,如果和没有处理过的种子相比较 ,用PEG处理过的洋葱种子被几种真菌主要是Penicilliumspp .的侵染率大大增加 .但是却表现出被Botrytisallii侵染的洋葱种子的百分比的降低 .然而 ,水合激发后的洋葱种子 ,其真菌的侵染率的变化根据种子样品的不同而不同 .  相似文献   

11.
对鲁花14,花育16,白沙,花37等四个花生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籽仁、果壳、根部、果针等部位寄生真菌的种类进行了初步鉴定。共鉴定出8个真菌类型,其中黄曲霉菌(AspergillusflavusLink)、镰刀菌(Fusariumspp.)、桑卷担菌(Helicobasidiummompa)、青霉菌(Penicilliumspp.)、黑曲霉菌(Aspergillusniger)等为主要真菌。表现在不同品种各部位间分布广、带菌量高,持续时间长。其中,青霉菌在籽仁中的带菌率最高,镰刀菌在果针中的带菌率最高,桑卷担菌在根和果壳中的带菌率最高。不同品种的花生黄曲霉感染率有所差异。鲁花14的黄曲霉带菌率最低,花育16、白沙、花37的带菌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结合北太平洋各种指数、海表温度和高度场,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气系统的突变特征及其与时间尺度分量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指数、海表温度和高度场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末期均存在显著突变;海表温度60年代的突变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北部,70年代的突变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北部、中部和东南部,90年代突变则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东南部和西南部;高度场突变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且突变范围从高层向低层递减.各种指数中60年代突变1~8a尺度分量的贡献较大,70年代突变是20~30a尺度分量的贡献较大,90年代的突变则是1~8a尺度和20~30a尺度分量作用相当.在3个突变时期中,海表温度和高度场的空间分布及相关性分析验证了这种联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我站一九七五年做了1.赤霉病病原菌普查以及稻桩带菌率调查;2.药剂防治赤霉病试验;3.穗部形态,花期特征观察以及麦叶pH值测定。现将试验结果小结如下: 一、菌源普查和带菌率调查: 普查田间主要各种越冬残留基物(包括主要杂草)的带菌情况,以明确本地赤霉病病菌寄生及病原菌的主要来源。通过稻桩带菌率调查,明确本年份病原菌产生的时间和数量情  相似文献   

14.
影响绛红色小单孢菌孢子同步萌发的因子有营养、p H、温度、密度、溶氧等 ,试验结果表明 :p H6 .7~ 6 .8、温度 36℃、孢子密度以 1× 1 0 9个 / ml为宜 ,溶氧及一些生长因子 ,特别是甘氨酸、缬氨酸、丝氨酸 ,对该菌孢子萌发也是相当重要的因子 .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检验报告单的带菌情况,并行菌属及菌种类型分析。方法:在检验报告单上直接取样增菌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和麦康凯平板培养,用形态学检验及生化反应鉴定到种。结果:1 000份检验报告单,血琼脂平板共生长细菌719株,其中葡萄球菌属518株占72.04%,肠道杆菌175株占24.34%,枯草杆菌26株占3.62%。麦康凯平板共生长细菌369株,其中葡萄球菌属299株占81.03%,肠道杆菌70株占18.97%。结论:检验报告单主要带菌为葡萄球菌和肠道杆菌,其中葡萄球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肠道杆菌以耶氏菌和志贺氏菌为主。  相似文献   

16.
根据近60年的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拟合、小波变换、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营口地区的气温变化。结果表明:近60年营口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32℃/10a;四季平均气温上升速度存在差异,倾向率分别为0.42℃/10a、0.17℃/10a、0.23℃/10a、0.47℃/10a。年平均气温存在准2a、4a、6~7a和16a左右的显著变化周期,其中4a和16a左右周期振荡能量强大,时域中4a年际尺度变化表现在1980年以后,而16a年代际尺度振荡主要表现在1970年以前。显著偏暖年出现在1998年和2007 年,1976年为冷夏,2007年出现暖冬。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突变。预计未来一段时期营口地区气温变化依然保持增暖趋势,春季和冬季的增温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以芍药种子为试材,通过露地播种和低温(5℃)贮藏,研究芍药种子休眠萌发过程中内源IAA、ABA、GA1 3、ZR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露地播种条件下,种子下胚轴开始伸长时ABA含量迅速下降,GA1 3含量在上胚轴生长前最高,上胚轴生长后下降。IAA和ZR含量在胚芽生长时均呈上升趋势。芍药种子在5℃低温贮藏条件下不能萌发,低温贮藏过程ABA含量并未降低,GA1 3含量先升后降。冷藏芍药种子中IAA和ZR含量明显低于露地播种的种子。  相似文献   

18.
李欢欢  袁春  黄绍文 《江西科学》2014,32(6):811-814
利用NCEP1°×1°资料和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对2010年12月15日新余市一次寒潮过程中暴雨转雪天气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00 h Pa横槽转竖,低层及地面的冷高压南移,使得冷空气侵入江南地区,是造成此次江南地区降温的主要原因;2)华南准静止锋的长期维持且坡度小、湿层和辐合区较薄且辐合强度较弱,导致本次降水的强度不大,但较长的持续时间使降水达到暴雨量级;3)寒潮带来的降温形成了降雪有利的温度条件,当测站上空整层温度均在0℃以下,925 h Pa温度≤-3℃,地面气温≤1℃时,降水将从雨转变为雪。  相似文献   

19.
三七根腐病原菌(Cylindrocarpon spp.)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温度、pH值、多种培养基和碳氮源营养等对三七根腐病主要致病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2-8)和C.didynum(1-1)菌落扩展、产孢和孢子萌发等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菌株适宜菌落扩展的温度均为20℃;适合产孢的温度均为20~25℃;2种病菌的分生孢子在15~25℃均能萌发,但1-1在20℃时萌发率较高(92.1%),2-8在25℃时萌发率较高(96.5%);1-1菌落适宜扩展的pH为6.0,2-8菌落适宜扩展的pH为5.5;胡萝卜培养基较适宜2种菌的菌落扩展.在供试的以各类碳氮源为营养的培养基上,2种菌的菌落均可很好地扩展,但扩展速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0.
应用线性趋势法、方差分析和M-K检验法就盘龙河流域1961-2005年的气温和降水进行了变化趋势、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突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近45 a来年均温呈上升趋势,与其他季节相比,冬季增温趋势显著,幅度最大,气温倾向率为0.232℃/10 a;年降水量与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降水量倾向率均未通过95%的信度检验;气温和降水量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显著;气候突变时段多集中于20世纪60至70年代和90年代以后,主要表现为上世纪60至70年代的降温突变和降水量增加突变,90年代以后以增温突变和降水量减少突变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