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本文以苏轼为人汇积儒道禅三家的道德哲学于一身所形成的率真的诗性为论述起点,在苏轼生平经历的政事、家事、诗事的具体层面上,选其直接表现进行细致分析,可见中国诗史上最为复杂的一个诗人所特有的诗性人格特点.  相似文献   

2.
周涛散文的诗性与他本人具有的诗性人格分不开,独特的成长经历给了他特异的人生体验,形成他诗的眼光和诗性思维。从诗到散文,周涛的诗性之光一以贯之,强烈的生命意志、思与诗的水乳交融和诗的语言筑成周涛散文的诗性建筑,赋予他的散文诗性淋漓的诗情。  相似文献   

3.
苏轼是宋诗大家,苏诗诗序同样也具有丰富的文学及文化价值.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苏轼诗序进行探讨:其一是诗序中的互见手法和诗序之美,二是诗序中写人记事所带有的史笔和小说笔法,三是苏轼诗序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4.
检阅苏轼悼念朝云的十几首诗文,不仅为苏轼这样一位文化巨人的情痴情种这精神生活的另一面所感动,更为朝云这样一个小妾那种天涯海角终为伴的精神所感佩。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而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  相似文献   

5.
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全才,他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从苏轼谐谑诗的功效来诠释苏轼化解苦难的独特人生方式,进而审视苏轼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6.
“诗性精神”是个现代观念,但其适用范围却可涵盖古代,并可适用于文学研究中。文学的发展规律是由社会外部环境和文学内部规律所决定的,在这个规律影响下,汉末向魏的转折期,以及接下来的两晋南北朝,是中国诗歌的一个觉醒期。这个时代恰如其分的产生了“诗性精神”,诗歌的创作也有别于汉代功利性和说教色彩浓厚的特点,而是出现了诗的素质、艺术创造的素质,并出现了这样一些“诗人群体”。处于这个时代其中的钟嵘的看到了“诗性”的出现,并在其《诗品》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批评理论,体现并提倡了这一“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7.
关于苏轼词的主体风格,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从苏轼改变词风,提高词品,用词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制度入手,提出了“以诗为词”一说,同时对文学史上曾有过的关于“以诗为词”的阐释,大胆地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8.
刘鹗诗大都是其即兴而发,任意歌咏而作,其诗有因循、更有创新,有粗制、更有细作,有醇雅、亦有粗俗,有含蓄蕴藉、亦有铮铮露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是晚清诗坛一份真性灵的诗性见证。  相似文献   

9.
诗性与理性     
诗性与理性在诗中并非一概相斥,关键在于巧妙的化解,即如唐诗以诗情统辖理趣,而力戒如宋诗完全流于说理,艺术品乃浑融完整的统一体,只要理趣服善于诗性且浑化于诗情之中,诗仍然是诗.  相似文献   

10.
“苏学行于北”——论苏轼对金代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诗、文、词对整个金代文学的影响很深,金初苏学之盛是由北宋使金文臣被留之人带去的,诗文风格往往“不出苏、黄之外”。至金代中叶,金国文人已成长起来,仍对苏轼崇拜有加,金代系统研究宋诗特别是苏诗的是元好问,金人尊崇苏轼而亦知其短,王若虚在充分肯定苏轼的同时,也有不少中肯的批评。  相似文献   

11.
迟慧 《科技信息》2010,(11):188-189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其文艺思想深受儒、释、道三家涵泳,体现出一种“综合”的特色。本文主要探讨苏轼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综合性。一方面从社会背景、个人经历出发,探讨苏轼绘画关学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着重从“象外”与“常理”、形与神、道与艺、诗与画几方面入手,分析苏轼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综合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从“尽其自然之理”的哲学思想出发,苏轼在《巫山》一诗中对宋赋巫山神女故事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从“天下之同安为善”的政治观念出发,苏轼在《神女庙》一诗中重塑巫山神女形象,用以体现他的社会理想;从“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的人生态度出发,苏轼在其诗词中反复使用巫山神女典故,对宋赋神女故事的情爱内涵予以认同,这三者的矛盾统一构成办轼诗词异彩纷呈的文学景观,表现了苏轼以张扬“性情”为特征的文化价格心态。  相似文献   

13.
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是蕴含诗性的.诗能集中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和抒发复杂的人类情感,是用浸透感情的、有节律的、形象而富有质感的语言,通过比喻、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段,把某种独特的感受抒发出来的表达方式,是深缅的思想和饱满的感情在创造性想象过程中交织在一起而呈现出来的一种精练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小说中有诗,散文中有诗,戏剧中有诗,政论中也有诗,音乐、建筑、绘画都有诗性的渗透.从2000年起,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吹响了诗性回归的号角.新版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推荐了大量古诗文背诵篇目,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也增加了古诗文篇目.在教学中要用优秀的文化特别是优秀诗歌浸润我们的心灵,涵养学生们的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书法思想陶然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辉煌的一页,在诗、文、书、画几乎所有方面的成就都令后人顶礼膜拜、赞叹不已。而其最典型的代表无疑是作为一代宗匠的苏轼。书法史上艳称的苏黄米蔡“宋四家”之中,苏轼以其理论和创作有力地推动了宋代书法独立而富于新意的发展历...  相似文献   

15.
今人对苏轼的豪放词己经认同甚至赞赏,但在以婉约词为霸主地位的北宋词坛,苏轼的豪放词一出现,便引起了天下舆论哗然,明眼人一下就看出苏轼是在“以诗为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耳”。  相似文献   

16.
略论元杂剧的诗化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元杂剧文本内在构成看,无论是偏于抒情性还是偏于戏剧性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体现了一种以情为旨归的诗化情趣。这种优美“剧诗”的特征乃是元人观念中普遍存在的以曲为本位的倾向所决定的。由于秉承诗性传统,追求诗化情趣,形成了元杂剧独特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
早在原始艺术阶段,戏剧与诗就有着隐秘的内在联系。随着人类艺术思维的成熟,戏剧与诗的美学关系进入了一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恋的新阶段。在现代艺术中,戏剧中的诗性色彩与诗歌中的戏剧因素相互渗透。戏剧中的诗性色彩表现为剧作的诗性情感和结构的抒情性,它能在典型的戏剧和典型的诗之间建立一种舒缓这两种艺术形式内部张力的新形式。诗歌中的戏剧因素是通过情感的客观化、形式化使诗的艺术形式成为更经典的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它能拓展诗情空间,但并不节外生出某种新质。  相似文献   

18.
诗歌意象是诗性智慧的集中表现,诗性智慧是人类天性中最为深层的、充满感情的智慧。诗歌的诗性智慧首先表现为意象具有具体感性的特点,意象以生动、感性、诗意的形象赋予诗不具形的思想感情。立意高远形成思想的穿透力,透过现象直达本质来震撼读者。诗歌意象的诗性智慧还表现为情感的智慧和意象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在陶渊明的接受史上,苏轼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苏轼先后共追和陶诗124首。在这124首和陶诗中《和陶饮洒》20首的写作背景及写作心态与其他和陶诗迥异,这也造成了它与其他和陶诗的内容及风格上的显著差异。因此,它在苏轼诗歌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即:它是苏轼岭南诗的前奏,是此前苏诗与此后苏诗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戏答元珍》一诗广被人口,而两人的相识时地和交往经过却鲜有人道及。周必大刻本《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认为两人的相识时地为景祐元年(1034)的京师。依苏轼《书欧阳公黄牛庙诗后》转述欧公晚年之语,两人本为“同年”进士,相识更在景祐元年之前。本文经考证认为,《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诗题有误,此诗实则是送朱处仁的。苏轼此文可证欧公晚年记忆之误。两人在景祐三年十月末始相识,地点在峡州夷陵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