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MIMO无线传输技术是通信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突破,它能在不增加带宽与功率的情况下成倍地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和频谱效率,因此迅速崛起成为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兴趣。本文对MIMO无线通信系统原理结构及其技术优势进行了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种发射分集结合空间复用的MIMO通信方法——分组分集复用法(GDM)。发射机将发射天线分组,每组采用全空间分集发射相同的数据流,发射机根据反馈信道反馈的接收信噪比调整分组大小。与传统的发射分集或空间复用相比,提出的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信道灵活地分配用于分集和复用的天线,使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的业务质量或信道的瞬时变化。  相似文献   

3.
提出一种发射分集结合空间复用的MIMO通信方法--分组分集复用法(GDM).发射机将发射天线分组,每组采用全空间分集发射相同的数据流,发射机根据反馈信道反馈的接收信噪比调整分组大小.与传统的发射分集或空间复用相比,提出的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信道灵活地分配用于分集和复用的天线,使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的业务质量或信道的瞬时变化.  相似文献   

4.
基于OFDM的MIMO系统的空间复用增益和分集增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MO—OFDM系统利用了时间、频率和空间三种分集技术,使无线系统对噪声、干扰、多径的容限大大增加,同时可以获得高传输速率.研究使宽带MIMO—OFDM系统获得全分集和最大空间复用增益的各种技术,并通过模拟实验证明空间复用技术结合信道编码和空时编码可以得到高分集增益和空间复用增益.  相似文献   

5.
MIMO系统由于在收发两端采用多天线,可以获得复用增益和分集增益,克服了无线信道的衰落,并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然而,如何去权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的重点.从简单的MIMO系统模型入手,在确定衡量其系统性能标准的基础上,研究2×2MIMO系统的3种发送策略,并对比分析其分集增益及复用增益,为MIMO系统在不同信道条件下如何权衡两者的关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更可靠的传输技术以保障列车安全.MIMO分集技术中的极化分集和空间分集可以有效提高在城区富散射环境下的传输可靠性,但两者在高铁这种直射径较强环境下的分集性能需要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基于WINNERⅡ(Wireless World InitiativeNew RadioⅡ)D2a高铁信道模型对LTE下行链路在不同接入方式和不同列车运行速度下两种多天线(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分集方法的误比特率(Bit Error Rate,BER)性能进行了仿真比较.结果显示,在WINNERⅡD2a信道模型中空间分集的BER性能优于极化分集.  相似文献   

7.
韩丽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4):3490-3492
分集技术在MIMO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无线多径衰落信道。在此基础上给出分集技术原理。然后通过介绍分集技术并比较了几种典型的分集技术的优缺点。得出空间分集技术具有提高传输的可靠性,且不会带来带宽利用率上的任何损失的优势。因而成为了MIMO系统中所采用的分集技术。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在慢瑞利衰落信道中采用空间分集技术能够降低系统的误比特率。  相似文献   

8.
无线通信系统中,空城分集技术能够扩大信道容量,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受移动终端物理条件的制约而难于实现。由空城分集引中出的协作分集,通过在移动终端间组成一个虚拟多天线系统,从而使空城分集得以具体实现。在介绍协作分集的概念和通信过程的基础上,着重描述了协作分集技术中的协作协议,并提出了一些该技术中仍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无线通信中的分集接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公浩  张庆宇 《科技信息》2011,(11):I0126-I0126,I0098
引入了分集接收的概念,归纳了六种分集方式,并详细介绍了分集合并的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无线通信中,受多径干扰的影响,传输信号有较大的失真。分集技术是克服信道衰落的有效方法。文章介绍了分集技术的概念,然后对其进行了分类,最后重点论述了空间分集技术原理及重点。  相似文献   

11.
MIMO无线通信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MO无线传输技术是通信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突破,它能在不增加带宽与功率的情况下成倍地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和频谱效率,因此迅速崛起成为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兴趣。本文对MIMO无线通信系统原理结构及其技术优势进行了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电力线信道(power line channel,PLC)相关性对提高电力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电力线信道的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iple output,MIMO)模型和信道本身的物理特性,可知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中信道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详细分析了电力线信道单输入多输出(single input multiple output,SIMO)系统中子信道之间相关性及计算方式,同时也分析了电力线单输入多输出系统在分集合并技术下,采用二进制相移键控(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BPSK)调制方式时的最大比合并和等增益合并的系统误码率,比较了2种分集合并技术在不同的信道相关性下的误码率.通过仿真得出,相关性会影响分集合并的误码率,进而影响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3.
范哲源 《科技资讯》2010,(11):50-51
由于多径信号不仅分散信号的能量,而且到达接收机所经历的路径和时间的不同造成的相位不同,引起接收电平的剧烈起伏,严重影响接收效果,如何有效地对抗无线信道的衰落是高速移动通信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不增加发送功率或系统带宽的情况下,克服多径衰落影响、提高信道可靠性的有效方法是采用各种分集技术。本文对选择式合并、最大比值合并、等增益合并三种方式的信噪比改善因子、平均误码率进行了比较研究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最大比值合并拥有最大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14.
无线通信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使资源利用更合理、网络覆盖范围更广、系统容量更大、带宽利用率更高。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和协同分集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已经成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热点技术。文章将MIMO技术与协同分集技术结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2×2多天线单中继协同分集系统,应用Matlab软件对系统的误码性能进行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集中式多输入多输出(MIMO)雷达的目标检测性能,提出了一种频率分集极化MIMO雷达.该雷达的发射端采用频率分集和极化分集,接收端以变极化或者正交极化方式接收回波信号,并且基于目标极化散射特性优化设计发射极化和接收极化来进一步提高性能.基于奈曼-皮尔逊准则设计了检测算法,并推导了虚警概率和检测概率的近似计算公式.仿真结果表明:频率分集极化MIMO雷达的检测性能优于极化MIMO雷达和频率分集MIMO雷达,并且采用正交极化接收方式可以获得更好的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选择最大多用户分集MIMO信道调度方法,能在不降低性能的基础上减少反馈负载.每个用户将最大的信干噪比值与设定的门限比较,只有大于门限的值及对应的发射天线序号返回给基站,基站分配独立的信道给最大信干噪比用户.给出了所提方案的系统平均容量和反馈负载量的分析,仿真结果与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为增强室内可见光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系统的空间复用增益并降低信道相关性,提出一种优化的金字塔型角度分集接收模型.首先采用光线追踪分析方法建立室内系统模型及码间干扰模型,分析了MIMO系统接收平面码间干扰(ISI)以及光功率分布.在此基础上,对接收机分集维度、旋转角、倾斜角以及发光二极管(LED)和光电检测器(PD)的空间布局等参数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了优化.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最佳的分集维度是4×4结构;同时,对于传输速率为100 Mbps的4×4 MIMO系统而言,当水平旋转角为45°,倾斜角为50°和LED间距为1.7 m时,系统可获得最大信道容量.通过对分集参数的优化,可有效增强信道分集增益,减少码间干扰,提升接收系统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下一代移动通信将要求高速率和大容量,需要更有效地提高频谱效率。由于MIMO(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和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在提高无线链路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的巨大潜力,使得MIMO和OFDM的结合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的核心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刘小群 《科技信息》2010,(32):51-51,53
无线信道特征对于研究MIMO系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介绍无线移动信道的特征,再探讨改善衰落信道性能的分集技术,然后介绍了MIMO系统信道模型。  相似文献   

20.
针对导向矢量时变导致频率分集阵列-多输入多输出(MIMO)雷达参数估计误差增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块稀疏的距离和角度参数联合估计方法.首先,就导向矢量时变性对参数估计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通过公式推导证明了块稀疏理论在频率分集阵MIMO雷达参数联合估计中的适用性,并提出了基于块稀疏的参数联合估计方法,给出了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