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厚壁圆筒的基本理论并藉助于由经典力学问题和实验所验证的有限元方法对当包容件与被包容件长度不等时的组合圆筒的接触压强及各项装配应力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在配合段的某些部位,上述应力数值显著增大,这对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分组装配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新的看法;补充了配合件为三件以上时进行分组装配必须是配合件的所有增环公差之和等于所有减环公差之和,由此在原有的条件下进行分组装配才能保证与原装配要求不变。  相似文献   

3.
表面质量对配合质量的影响表面粗糙度值的大小将影响配合表面的配合质量。对于间隙配合,粗糙度值大会使磨损加大,间隙增大,破坏了要求的配合性质。对于过盈配合,装配过程中一部分表面凸峰被挤平,实际过盈量减小,降低了配合件间的连接强度。因此  相似文献   

4.
针对风电锁紧盘装配时各组件配合面存在间隙的状况提出四种装配间隙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风电锁紧盘装配模型并模拟了装配过程,分析了装配间隙对风电锁紧盘的各配合面接触压力、各组件Mises应力和主轴承载扭矩的影响.结果表明:装配间隙对各组件的Mises应力分布影响较大;装配间隙对各配合面接触压力有明显的影响,差值可达50 MPa;装配间隙在设计时需要合理考虑并提高实际加工精度,否则可能会导致风电锁紧盘失效.  相似文献   

5.
基于偏差向量的机器人装配系统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器人装配系统中,装配误差是影响装配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分析了机器人装配过程各种误差的基础上,用偏差向量建立了装配误差的模型。基于刚体运动学原理,研究了装配工夹具的姿态偏差对零件配合面位置偏差的影响,推导了配合件和基础件相应配合面的位置和姿态偏差的计算公式,建立了机器人装配系统零件配合过程的误差分析模型。实例计算表明,该模型物理意义明确,通用性强,是系统评价机器人装配系统装配质量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飞机的结构零件在制造装配及修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紧固件孔位、孔径等的偏离情况,引起应力集中或结构承载能力降低。结构连接孔偏离是结构常见的结构装配偏离类型,对该类型的偏离情况进行归类总结,给出常用的处理方法,对规范飞机在制造及修理过程中出现的结构紧固件孔偏离处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中针对确定各零部件几何误差对装配精度的影响以及瓶颈装配工序等重要问题,分析了两零件装配时由于配合面表面形貌所导致的几何误差造成的零件位姿变动,确定单工序的配合误差.以此为基础,基于多体系统理论建立多工序装配过程误差传递模型,用矩阵微分法建立了几何误差对装配精度的灵敏度分析模型.该模型可以识别出多工序装配过程中对装配精度有较大影响的主要零部件几何误差,从而为精密装配精度分析以及控制提供基础,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模型及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一种配合件公差不等时的分组装配法——半柔性分组装配法,并证明它在保证配合精度与性质不变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配套调节能力。文章的最后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零件合格率和装配合格率的计算公式 ,定量分析了零件总体平均尺寸与公差中心不重合对零件合格率和装配合格率的影响 ,分析表明总体平均尺寸与公差中心偏离越大 ,零件合格率和装配合格率尤其是零件合格率降低越多。因此 ,用调整方法进行加工时应彻底纠正传统的调整法———加工尺寸为包容尺寸时靠下差 ,为被包容尺寸时靠上差的做法 ,要加强对小样本的检查 ,发现样本平均尺寸偏离零件公差中心时 ,及时进行调整 ,以期提高合格率 ,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外配合引起的装配变形对内配合量概率分布的影响,给出了计算二重配合内配合量概率分布的数学模型,并在计算机上对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装配变形的某些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1.
面向结合面密封性能要求的装配连接工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在产品设计阶段规划出满足密封性能要求的装配连接工艺,提出了一种面向结合面密封性能要求的装配连接工艺数字化设计方法.采用接触非线性有限元技术和弹性相互作用理论建立了螺栓组连接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螺栓预紧顺序、预紧力水平与结合面连接性能间的关系,构建了各螺栓预紧力大小与结合面压力间的关联模型,进而利用该关联模型,根据工况载荷下设备对密封性能的要求反求装配连接工艺.以发动机缸体缸盖装配连接为例,建立了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其工况载荷,并在缸体、缸盖和缸垫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确定出工况载荷下发动机密封性能对结合面压力分布的要求,最后利用螺栓组连接与结合面压力间的关联模型反求出各螺栓预紧力的大小,通过与该型发动机已有装配连接工艺对比,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旋量的机器人双轴孑L装配接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旋量法对机器人装配过程的点接触、面接触的力约束进行理论分析.以双轴孔装配为例,分析了接触状态,计算了接触力,从而确定装配策略.旋量法比常规的几何方法简洁.该方法为今后研究复杂件的自动装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车体多柔性件装配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桑塔纳轿车侧围装配为主线,建立了整个车体装置关系树,按照装配关系树各层之间的拓扑结构,综合各个柔性件在装配过程中的变形特征及焊接工夹具等因素,建立了车体装配误差传递关系,导出了柔性件装配误差的值和均方差的计算公式,比较了多柔性件串联和并联装置配过程中的误差累积,对两个柔性件在串联装配时的误差进行了数值分析,实例证明,本研究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零件的表面质量对于零件的影响非常大,这种影响不仅仅表现在配合质量上。零件的表面过于粗糙将会影响到其和另一个零件的配合质量。除此之外,两零件之间由于过于粗糙的表面增大了磨损,使得间隙增加,以此使得间隙配合受到影响。除了上述两种配合,过盈配合也会因为表面质量不符合标准而受到不良影响。这是由于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装配而压平了一些凸起,使得过盈量降低,由于过盈量的降低配件间的连接也降低了。本文就机械加工中,零件表面质量对于零件的影响作出了合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控制铝合金车身装配的尺寸精度,文章对铝合金无钉铆接工艺中板件翘曲变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针对ENAW5754铝合金板件,基于正交试验研究了铆接角度、凹模位置以及铆点间距对该工艺中板件翘曲变形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影响板件翘曲变形的关键因素,并得出了1.0 mm ENAW5754+1.0 mm ENAW5754连接的最优工艺参数组合。结果表明:铆接角度对板件翘曲变形的影响最大,变形量随铆接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凹模位置对其影响次之,变形量随凹模与板件间距离的减小而减小;铆点间距对其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模拟空心轴与包容件的过盈配合过程,通过改变单一因素的实验方法,分析圆柱面过盈配合中接触应力分布情况和各个因素的关系.本文分析了过盈量、包容件外径、接触宽度、轴向拉力和压力的影响因素.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轴和包容件的接触区域的最高等效应力区,受到边缘效应的影响,最高应力集中区出现在端部边缘处.包容件在靠近边缘的中间部位出现低应力区域.空心轴表面的应力值呈现出从一端到另端逐渐增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旋量的机器人双轴孔装配接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旋量法对机器人装配过程的点接触、面接触的力约束进行理论分析,以双轴孔装配为例,分析了接触状态,计算了接触力,从而确定装配策略、旋量法比常规的几何方法简洁,该方法为今后研究复杂件的自动装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飞机零零部件中往往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型面,主要集中在各种连接接头、对接接头、角盒、推力座、连接座等。其形式有单向型面、双向型面、复合型面、组合型面等,型面的精度也随零件的装配关系或技术要求而高低不一。该文根据型面加工的特点和类型,结合实践和总结,给出了在型面加工的流程及注意要点,通过对实例的步骤分析,给出了详细生产过程和注意事项。事实证明,作者摸索出的这些方法和经验,在实际生产中是行之有效的,能够很好地保证零件的产品质量和大大提高了加工进度。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采用螺旋箍筋套筒底节点连接的预制双面叠合式管廊侧墙在面外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变形性能,对2个采用该节点连接的足尺侧墙试件进行了不同轴压比下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并与对应2个现浇试件作对比,初步揭示了螺旋箍筋套筒底节点和竖向轴压比对管廊侧墙面外抗震受力变形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试件滞回曲线均较为饱满,具有良好的抗震耗能能力,满足装配式结构抗震变形设计要求;叠合装配试件上部区域剪切变形均高于现浇试件,且裂缝遍布整个墙体高度范围,具有良好的面外变形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为满足机场与道路改扩建的临时交通需求,需要在一般土基上快速修筑临时道面来满足飞机或车辆通行,采用ABAQUS分析了一种新型快速装配钢框-预应力混凝土道面结构的力学响应行为。结果表明:土基反应模量在中低强度范围(5~80 MN/m~3)变化时,对减小道面板板底变形十分明显,而板底应力几乎没有变化。道面板板厚变化对板底应力的影响较为显著,当板厚增加到14 cm后,增加板厚对于板底变形影响较小。板间铰接件位置越靠近板厚下部时,应力扩散效应越明显,道面板内混凝土应力集中现象发生在结构边角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