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网络时延抖动是影响VoIP语音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消除时延抖动,提高VoIP语音质量,提出一种基于时延预测的自适应抖动缓冲控制算法.算法采用AR模型为时延序列建模,通过LMS算法进行时延的一步预测,并根据时延预测值,以缓冲时延最小化为目标,自适应调节缓冲区大小.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网络平稳时,取得了较小的缓冲时延,在网络状况突发时,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可以有效提高VoIP语音质量.  相似文献   

2.
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的VoIP抖动缓冲控制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抖动缓冲区大小是影响基于IP的语音传输(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VoIP)语音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减小缓冲区时延与丢包,提高VoIP的语音质量,提出一种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的自适应抖动缓冲控制算法.通过监测语音包缓冲时延的长、短时变化,并制定了缓冲时延与缓冲区调节值之间的模糊控制规则,自适应调节缓冲区大小,在避免丢包的前提下,使缓冲时延最小化.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降低VoIP的缓冲时延,相比传统的抖动缓冲自适应算法,所取得的平均缓冲时延更小,在网络突发前后收敛速度更快,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跟踪性,可以适用于各种复杂网络环境的VoIP通信中.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Internet得到了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而作为其核心技术的IP协议体系在数据网络架构中的统治地位已得到了广泛认同。同时,随着基于IP技术上各种应用技术的提出,尤其是VoIP技术的提出,使得数据网络通信逐渐的融入了传统的话音业务领域。本文根据VoIP工作原理,围绕VoIP的应用特点,提出VoIP的设计原则,并就IP语音实现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VoIP是通过分组交换网来执行语音数据传输的一种技术。会议初始协议(SIP)是一种基于应用层的信令控制协议,由于具有简单、灵活和良好扩展的体系结构,将其融入数字语音通信技术中,建立基于SIP的VoIP网络,将会成为下一代VoIP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为此,在基于SIP协议的VoIP网络实现模型基础上,文章阐述了SIP在VoIP网络中的实现原理,以及SIP对整个对话的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5.
IP网络的服务质量(QoS),包括带宽、丢包率、时延和时延抖动4个指标.根据具体情景的设定,研究了无线VoIP网络中带宽和时延的关系以及时延改善的问题.得出了无线VoIP网络的时延预算公式.通过构建一个越洋电话的场景分析,得出无线接入的排队和处理时延上限大致为10 ms与4 ms.通过设置具体的数据和语音业务,构建一个具有两级优先机制的网络仿真模型,分三种情况展开研究,分析了各种满足系统QoS的离散带宽和时延的关系.提出了两种可以减少多业务环境下语音时延与带宽消耗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WLAN上VoIP容量提高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在IEEE802.11AP覆盖范围内进行VoIP传输时存在于AP和站点间的发送负载非平衡特性,提出了发送负载均衡(TLB)方法来提高可支持的VoIP容量数.通过在AP中将下行的多个小IP语音包封装成一个大的广播语音包进行发送,降低AP下行数据发送的压力,均衡VoIP链路的上行和下行发送之间的负载量.描述了TLB的实现过程,并在NS2网络仿真软件下对其进行仿真验证.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TLB方法能在保证时延和丢包率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IEEE802.11支持VoIP传输的容量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VoIP的基本原理,研究了VoIP的关键技术,并根据企业网络VoIP技术的特点和需求,在原来企业网的基础上实现了普通的网络服务与语音服务的有机统一,提出了企业VoIP技术解决方案,最后对企业VoIP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随着异构网络的融合,如何在异构网络环境下保证VoIP的QoS已成为VoIP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上下文转移技术并结合MIPv6,DiffServ和MPLS这3种技术的QoS方案。该方案采用上下文转移技术来减少移动节点切换期间的时延和丢包,并将DiffServ和MPLS结合在骨干网中提供QoS保障。由于MPLS具有与移动环境较好结合的特点,在异构网络环境下能够为VoIP服务提供端到端的QoS保障。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在延迟、抖动、丢包率和切换延迟等QoS性能上都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异构网络中基于上下文转移的VoIP Qo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异构网络的融合,如何在异构网络环境下保证VoIP的QoS已成为VoIP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上下文转移技术并结合MIPv6,DiffServ和MPLS这3种技术的QoS方案.该方案采用上下文转移技术来减少移动节点切换期间的时延和丢包,并将DiffServ和MPLS结合在骨干网中提供QoS保障.由于MPLS具有与移动环境较好结合的特点,在异构网络环境下能够为VoIP服务提供端到端的QoS保障.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在延迟、抖动、丢包率和切换延迟等QoS性能上都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专项研究了IP语音(VoIP)测试模型,分析研究了VoIP测试模型的重要特征参数以及对基于VoIP数据流中的信令流及语音流的分离和处理,并对VoIP测试模型的相关技术硬件及软件实现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1.
基于H.323的VoIP系统QoS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给出一种基于H.323的VoIP系统QoS的新模型。方法 针对VoIP系统的特点,综合采用IntServ和DiffServ和MPLS等多种技术。结果 给出了基于H.323的VoIP系统的QoS(Quality of Service)管理机制。即在边缘网络里采用IntServ,在核心网里采用DiffServ Over MPLS的一种较好模型。结论 该模型能够提供一种比较适合VoIP系统的端到端的灵活的QoS保障,具有多种技术的综合优势。  相似文献   

12.
随着WLAN技术的普及以及VoIP的迅速发展,两者融合技术备受关注,而将VoIP安全技术应用在WLAN中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着重分析在WLAN中VoIP安全技术设置,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其QoS要求,从而进一步证明了WLAN+VoIP融合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VoIP技术及其在Internet环境下使用通用PC终端,实现一个实用的实时电话会议系统的原理与方法.重点讨论了所采用的数据压缩算法、IP网络多播以及电话会议的控制等关键技术及其实现.实验表明该技术实现方式简单,功能可靠.  相似文献   

14.
由于IP语音通信过程的时延敏感性以及内容理解上的困难,垃圾语音信息(SPIT)成为一种重要的安全威胁,SPIT的检测防护也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此问题,分析了垃圾语音信息的特点,并基于应用模式进行了分类.针对SPIT的防护,从"域验证"防护体系、"PULL"模式的SIP协议改进以及预分类协同三个方面阐述了垃圾语音过滤及检测方案.相关实现及验证表明,该方案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VoIP应用中的垃圾语音过滤及防范.  相似文献   

15.
基于IP网络的话音传输(VoIP)技术日前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通信技术,随着它的高速发展,其安全性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文中简要介绍了VoIP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现状,指出在安全方而存在的漏洞与不足。  相似文献   

16.
一种基于SIP下VoIP身份认证技术的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oIP系统是一项通过IP网络数据包传送语音的通信业务,保证VoIP的安全是提供IP通信业务的前提,而身份认证则是IP网络安全体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随着SIP正成为VoIP通信系统的主流协议,文章在总结了当前VoIP系统对呼叫者身份进行认证的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卡和SIP来电ID的双因素身份认证技术解决方案,并通过模拟攻击实验,对其安全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VoIP技术由原来的一种互联网上的增值应用发展成为一种得到广泛应用的通信技术,较传统的PSTN通信具有明显优势,但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重点介绍基于VOIP网络的DDOS攻击的原理及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以G.711语音编码方式为例分析了PCF模式下IEEE 802.11b VoIP语音系统的容量以及静音抑制技术对增加系统容量的作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仿真模型,并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增加语音数据包的采样间隔可以提高VoIP语音系统的容量,静音抑制技术可以用来进一步提高系统容量。分析方法和结论对其他语音编码方式以及对基于IEEE 802.11a和IEEE 802.11g标准的无线局域网VoIP语音系统具有同样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QoS保障对于语音电话VoIP系统是个关键性问题,但目前采用固定速率传输的传统VoIP系统存在着网络丢包问题,尤其是连续丢包会导致语音QoS严重下降.鉴于此提出一种比传统系统更具QoS保障的VoIP新的系统方案,该系统方案采用能更真实反映网络状况的丢包率计算公式,并以此作为系统有效调整速率的依据.同时进行了NS-2仿真实验,分析了该新系统在QoS保障方面的性能与优势.仿真实验的结果表明:所提出的VoIP新系统方案在语音QoS保障方面,明显优于已有的VoIP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