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宗元的《行路难三首》,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诗歌的故事简洁短小,比喻恰当,拟人生动,对比绝妙,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寓言特征。对其诗歌的寓言特色进行探讨,或可丰富柳宗元的寓言研究,帮助后人深刻领会和感悟柳宗元寓言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什么叫做比喻?这样提出问题,好似无疑而问,会被认为新奇事。其实,什么叫做比喻,的确还不曾弄得很清楚。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清,蒲杜龄《聊斋志异·促织》) 例①,姜宗伦先生著《古典文学辞格概要》19页上认为是比喻,是明喻格。同书“页上有一个定义:“比喻,也叫打比方,或叫譬喻,就是借具体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比方说明生疏抽象的事物或道理。”根据这个定义衡量,例①是借具体的事物  相似文献   

3.
庄子散文大多以丰富多彩的寓言构成。他擅长讲故事,善于刻画人物,文笔辛辣,气势雄伟,意境开阔,笔法多样,行文千变万化,他善于比喻,富于变化,含蓄蕴藉,生动活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语言大师。  相似文献   

4.
比喻是一种“借彼喻比”的修辞法。所谓“彼”与“比”,是指两个独立的物象,但却存在着某项或数项的共通点,于是透过心理学所谓的类化作用,进行着借代联想。比喻一般皆以易知说明难知,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以具体形容抽象,而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妙境。巧妙的运用比喻,能使未知的事物呈现出清晰的形象;能使抽象的理论成为具体的概念;能使微妙的情绪化作感人的力量。比喻是语言艺术的升华,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比喻修辞不仅适用于文学类的各种文体,在非文学类论著中,如科技之类应用文…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寓言史纲》是陈蒲清先生《中国古代寓言史》的续篇,是又一部填补空白 的著作。他的问世,不仅完成了他中国寓言史的宏大建构,而且,通过对我国现代寓言史的全面、深入地探究、总结,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当代的寓言研究与寓言创作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寓言,是一种源远流长而历久不衰的文学体裁。在世界文学史中,中国、印度、古希腊是寓言创作的三大发祥地。俄罗斯寓言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十七、十八世纪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寓言作家,形戎了俄罗斯寓言创作的民族传统。摩捷米尔、苏马罗果夫、赫姆尼采  相似文献   

7.
古罗马的小塞涅卡说:生活也同寓言一样,不是以它的长短来衡量,而是以它的内容来衡量。用秋季金浪滚滚的麦田来比喻邱静云所取得的丰硕的成果,实在是很贴切。虽说人生之旅很长,邱静云还有很多“未来”,但对她来说,邱静云的确做出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从而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8.
在东方,唐朝的柳宗元在继承先秦寓言传统、借鉴印度佛经譬喻说理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寓言文学,使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而真正成熟和完善起来。在西方,克雷洛夫是俄国十九世纪杰出的寓言作家,世界三大寓言作家之一,其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非常重要。全面考察、探究作为华夏民族寓言文学代表的柳宗元与俄罗斯民族寓言文学代表的克雷洛夫,对寓言这一独特文学形式的成熟、繁荣所做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卓有成效的贡献,对寓言文学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寓言三大发源地之一,寓言创作丰富多彩,渊远流长。它以单纯而奇妙的情节,给人以隽永的哲理和智慧的启迪。又由于它的体裁多样,文笔优美短小,富于民族和民间的特色,一般成年读者都很喜欢看,《365夜》是一本印行几百万册的畅销书,其中就有大量的寓言作品。至于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寓言故事、寓言精品选集,也出版好几十种,发行量是很大的,仅次于童话。寓言是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属于全民文学的一部分。寓言的样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既然有民间寓言、知识寓言、科学寓言、戏剧寓言等等,再来一个少年儿童寓言,就一点不奇…  相似文献   

10.
1759年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文学家莱辛,发表了他的寓言集。集后附有一组(五篇)论寓言的文章。其中第二篇是《论寓言中采用动物》。此文中,他在阐明寓言的概念、性质、目的的同时,特别着重地论述了以往许多批评家都没有作出满意解释的“寓言中采用动物”的问题。他指出,寓言之所以用动物为主人公,是由寓言的“使我们清楚地认识一项道德教训”的目的决定的。概而言之,就是:动物具有“众所周知的亘古不变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的多种样式中,寓言也是其中的一种,占有一席地位。但毋庸讳言,它并不是很受人重视的。本文着重谈谈寓言的社会功能和美学价值,目的是借此说明,寓言同任何一种文学样式一样,是不可替换、不容忽视的。寓言篇幅短小,看似小玩意儿,但其中却往往寓含着深刻的哲理、有益的教训或宝贵的经验;而这些又都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某些客观真理。正如俄国陀罗雪维支说的:“寓言是穿  相似文献   

12.
由我校中文系鲍延毅副教授主编、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几位长期从事寓言文学研究的同志编写的《寓言词典》一书,将由明天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寓言词典。该书内容,兼及中外,搜罗宏富,全书正文收词目2249条,参见词目115条,共50余万字。它不仅包括寓言理论、寓言作者、著作、名篇等方面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涉及诸如名物(如寓言人物、角色等)、事件(如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及寓言评奖活动等),以及出自寓言名篇的成语典故等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台湾女作家简帧的《夏之绝句》,立意新颖、构思精妙,寓人生意味于绝妙的描绘之中,融抒情、议论、描写为一体,汇比喻、拟人、借移、对仗为一文。意蕴丰富、如诗如画,堪称抒情之绝唱、绘景之上作。  相似文献   

14.
谚语与比喻     
谚语运用众多修辞手法 ,比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比喻使谚语源远流长 ,比喻是谚语的本质特征 ,比喻是构成谚语的重要手段。谚语比喻形式多样 ,大致 2 0种之多。谚语比喻有通俗性、规律性、灵活性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5.
我兴致勃勃地读完了李继槐同志的《百篇寓言集》,《山海情》等作品,掩卷沉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翻腾的思绪此起彼伏。正象著名寓言作家金江同志说的那样,这些作品“不仅令人觉得情趣盎然,有的还会引起你心的共鸣。”(见本书《序》)《百篇寓言集》是继槐同志在寓言文学领域内一个成功的尝试,是近年来寓言文学创作的可喜成果之一。作为一个寓言爱好者,我为之高兴,这种感情是同好诸君不难理解的。 我觉得,这本寓言集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思想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二是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具有较大的独创性,下面试就这两个问题谈意见。  相似文献   

16.
谚语与比喻     
谚语运用众多修辞手法,比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比喻使谚语源远漉长,比喻是谚语的本质特征,比喻是构成谚语的重要手段。谚语比喻形式多样,大致20种之多。谚语比喻有通俗性、规律性、灵活性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7.
庄子寓言与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诸子喜欢用寓言故事来说理论事.但<庄子>中的寓言与<孟子>、<韩非子>等其它诸子著作及<战国策>、<国语>等历史著作中的寓言不同.寓言在庄子及其后学手里不仅是一种文体,更是一种智慧的诗性形式,是体"道"的艺术手段;寓言的艺术功能是"体"、"悟"而不是"比"和"喻".在<庄子>中,"道"和寓言的关系是"非物"与"物无际"的关系,它体现的是"道"的精神和物心交融的审美情趣.<庄子>中提出一整套关于寓言理论即所谓的"卮言"、"重言"、"寓言"."三言"的共同属性就是"顺物自然",是"道法自然"在艺术中的反映,自然的原则使道与寓言联结起来融为一体,<庄子>是诗化哲学,<庄子>寓言是"诗性智慧"的"物化"形式.  相似文献   

18.
自古至今,成功的小说家,诗人浩如繁星,而成功的寓言作家却屈指可数。郑振铎在1925年为他自己所译的《莱森寓言》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说:“寓言是不很容易作的。自古代到现在,成功的寓言作家,屈指数来,不到十余人。”如今又过了近70年,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寓言文学绵延不绝,并时有高潮迭起,若论成功的寓言作家,除冯雪峰外,当首推金江。 金江自幼喜爱文学,阅读吸收了大量寓言精华。青年时又迷恋诗歌,1947年出版了诗集《生命的画册》,1950年出版长诗《黄河传》。解放后不久转向创作儿童文学,出版过8本童话集,随后,他几乎用全部的热情和精力从事寓言创作,至今年过古稀,仍痴情不改,用他自己的话说:“殉情寓言,至死不渝。” 金江对寓言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我集中时间读了凡夫的《100个动物寓言故事》。这部由湖北少儿出版社推出的寓言集子,正如著名寓言作家金江以《百篇寓言百出戏》为题而作的序中所说,此书堪称“献给读者的一份精美礼物”,此等评价我深以为是。凡夫的动物寓言,应有广泛的读者。孩子和大人,一般文化程度的和文化程度很高的,恐怕都会喜欢凡夫的动物寓言。因为这些生动形象的故事既具有“老少咸宜”的通俗性与趣味性,其寓寄的道理又的确能为“雅俗共赏”。换言之,我觉得凡夫的动物寓言从形象营构到意理传达,都有其特性。寓言必寓意寄理,而这种意理当然是人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刘震云四部具有代表性的新写实小说作品的重新解读,认为焦虑和抗争是理解刘震云小说创作的关键词。强大的现代社会异己力量所带来的经济的束缚和世俗的压力引发了小说中人物对于生存的普遍焦虑感,而社会和世俗这张无形的大网又为克服这种焦虑感所进行的种种抗争带来了充满悖论的结局。刘震云借对生存焦虑的展示和为克服焦虑感所进行的无望的抗争为我们书写了一部转型期社会的生存寓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