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絮凝-微滤法去除水中腐殖酸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絮凝-微滤组合工艺技术去除水中过量的腐殖酸,探讨了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和pH值对去除腐殖酸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絮凝-微滤组合技术去除腐殖酸效果明显,电絮凝反应器的最佳工作参数为电流密度=3.17 A.m-2,极板间距=1.0 cm,pH值在酸性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再生水回用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但是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中仍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存在着潜在威胁。为保证再生水回用的安全性,本研究通过探究生物膜慢滤-次氯酸钠消毒组合工艺处理污水厂二级出水的方法研究了该工艺对水中的有机物和条件致病菌的去除效能,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滤速下,生物膜慢滤较慢滤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好,滤速为20 cm/h时对DOC的去除效果最佳;生物膜慢滤对富里酸类有机物、微生物副产物类有机物、腐殖酸类有机物的处理效果均比慢滤好;相同滤速下,生物膜慢滤对浊度的去除效果优于慢滤;在NaClO最佳投加量8.0 mg/L(以有效氯浓度计)的条件下,生物膜慢滤-NaClO消毒组合工艺对军团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且NaClO对于自由悬浮态条件致病菌的去除效果更优;另外,较低pH值和较高水温更有利于NaClO消毒对水中条件致病菌的去除。可见,生物膜慢滤-次氯酸钠消毒工艺可以有效控制二级出水中的有机物和条件致病菌等污染物,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再生水回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结合水厂实际水处理工艺及活性炭深度处理装置,试验研究砂滤池和活性炭滤柱出水中颗粒物数量变化及粒径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过滤周期内砂滤池出水中颗粒物总数平均为148个/mL,其中粒径大于2μm颗粒物的数量平均为27个/mL,其粒径主要分布在2~15μm之间.砂滤池初滤水中粒径大于2μm颗粒物含量较高,前10 min内其数量高于50个/mL.砂滤池出水的浊度变化滞后于颗粒物数量变化,且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差(R2<0.1).与砂滤池出水(164个/mL)相比,活性炭滤柱出水中颗粒物数量水平(561个/mL)显著提高,其中粒径大于2μm颗粒物数量达153个/mL,出水中粒径在2μm和2~7μm之间的颗粒物数量增多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试验研究了常规处理工艺(混凝-沉淀-砂滤)对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结果表明:常规处理工艺对CODMn去除效果较差,平均去除率为16.7%,且受到进水CODMn含量和水温的影响,水样CODMn含量高和水温高时,CODMn的去除率高;对NPOC的平均去除率为11.6%,效果较差;常规工艺对AOC几乎没有去除作用,多数情况下出厂水AOC浓度在氯的氧化作用下升高,平均增加55.3%;出厂水AOC平均为160.63 μg/L,属于生物不稳定饮用水.  相似文献   

5.
超滤去除二级出水中PAEs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滤组合工艺去除某污水厂二级出水中内分泌干扰物邻苯二甲酸酯类,主要研究了精滤柱、活性炭柱、混凝沉淀3种不同预处理下超滤对邻苯二甲酸酯的去除效果及去除机理.结果表明3种工艺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都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其中混凝沉淀-超滤的去除效果最好,对DBP和DEP的去除率均在50 %以上.  相似文献   

6.
常规处理工艺对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常规处理工艺(混凝-沉淀-砂滤)对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结果表明:常规处理工艺对CODMn去除效果较差,平均去除率为16.7%,且受到进水CODMn含量和水温的影响,水样CODMn含量高和水温高时,CODMn的去除率高;对NPOC的平均去除率为11.6%,效果较差;常规工艺对AOC几乎没有去除作用,多数情况下出厂水AOC浓度在氯的氧化作用下升高,平均增加55.3%;出厂水AOC平均为160.63μg/L,属于生物不稳定饮用水。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大梯度磁滤器除饮用水微污染第一阶段实验中滤速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情况.结合原水水质以L湖水作为处理原水,采用该工艺确定最佳滤速范围,试验说明该工艺对水中浊度、色度、有机物、细菌、大肠杆菌及藻类等的去除具有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不同水处理工艺对可同化有机碳(AOC) 的去除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水处理工艺出水中可同化有机碳(AOC)的测定,分析各处理工艺对AOC的去除特性,结果表明:常规工艺对AOC有一定的去除效果,生物活性滤池能有效去除AOC,并且生物预处理和深度处理都有助于去除AOC,须对不同原水中的有机物成分进行分析,以掌握各工艺对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规律。  相似文献   

9.
污水进行深度处理的目的,是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水中的悬浮物(SS)、溶解性有机物(BOD<,5>)、氮以及致病微生物等污染物质.城市污水深度处理的基本单元技术有混合、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本文将对其中的三个单元:混合、絮凝、沉淀工艺进行论述和比较.  相似文献   

10.
孙丽华  王春芳  童浩  邓斯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4):10585-10595
再生水回用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但污水厂二级出水中存在的大量条件致病菌,会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本研究采用混凝沉淀-UF-NaClO消毒组合工艺作为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工艺,探究该组合工艺对条件致病菌(军团菌、铜绿假单胞菌、鸟分支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去除效能,并以再生水景观回用(划船游湖、孩童玩水、叠水花台观赏)作为评价场景,对条件致病菌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和参数不确定性因素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混凝沉淀-UF-NaClO消毒组合工艺对水中三种条件致病菌及大肠杆菌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均能达到98%以上,但出水中的大肠杆菌浓度与三种条件致病菌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其含量不能够完全地指示三种条件致病菌的含量。二级出水经组合工艺处理后回用于城市景观休闲活动中,三种条件致病菌的单次感染概率较低,对人体健康的安全保障率可达70.9%~100.0%。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暴露途径中感染军团菌和鸟分支杆菌的年健康风险值均受年暴露频率f的不确定性影响最大;划船游湖、孩童玩水两种暴露途径中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年风险值受暴露体积v和铜绿假单胞菌浓度值C的不确定性影响较大。综上,混凝沉淀-UF-NaClO组合工艺可有效控制二级出水中的条件致病菌的浓度,回用于景观休闲活动中的微生物健康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1.
饮用水中的氟离子对人体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电絮凝-微滤组合工艺技术,去除饮用水中超量的氟离子,并探讨了电流密度、极板间距、pH值对除氟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电絮凝-微滤组合技术除氟效果明显。水中氟离子浓度的对数值与反应时间呈线性关系。所研究的电絮凝反应器的最佳工作参数为:电流密度σ=15.8A/m2,极板间距d=1.0cm,pH值在5.7~7.0范围内。水中SO24-和PO43-离子的存在会影响除氟效率,而阳离子Fe3 、Mg2 、Ca2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除氟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12.
电絮凝-微滤去除饮用水中的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用水中的氟离子对人体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电絮凝-微滤组合工艺技术,去除饮用水中超量的氟离子,并探讨电流密度、极板间距、pH值对除氟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电絮凝-微滤组合技术除氟效果明显;水中氟离子浓度的对数值与反应时间呈线性关系。所研究的电絮凝反应器的最佳工作参数为:电流密度σ=15.8 A/m2,极板间距d=1.0 cm,pH值在5.7~7.0范围内。水中SO42-和PO43-离子的存在会影响除氟效率,而阳离子Fe3 、Mg2 、Ca2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除氟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13.
采用超滤组合工艺去除某污水厂二级出水中内分泌干扰物邻苯二甲酸酯类,主要研究了精滤柱、活性炭柱、混凝沉淀3种不同预处理下超滤对邻苯二甲酸酯的去除效果及去除机理.结果表明3种工艺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ne)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都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其中混凝沉淀-超滤的去除效果最好,对DBP和DEP的去除率均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引进威立雅水务工程有限公司先进成熟的高密度加砂沉淀工艺,通过投加微砂及沉淀微砂的回流,充分利用沉淀微砂的剩余活性,通过增加絮凝反应必需的絮凝核心,增加水中颗粒的浓度,有效提高颗粒的碰撞机率,消除低温、低浊引起的不足,而且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低温低浊水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5.
某中试系统进行了高锰酸盐复合剂与氯胺联合预氧化工艺强化去除滤后水中的颗粒物质效果的研究,并与常规过滤滤后水出水颗粒物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常规过滤滤后水中颗粒物质较多,受原水水质变化影响波动较大,联合预氧化工艺对滤后水中的颗粒总数及不同粒径范围内颗粒物数能够显著去除,波动较小,提高了微生物安全性,进一步改善了滤后水水质.  相似文献   

16.
电厂循环水排污水的深度处理是电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其核心技术包括UF+RO双膜法处理回用工艺、石灰软化+离子交换+RO处理工艺和微滤处理工艺,文章着重对这几种技术的特点和工艺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膜处理工艺对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绕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讨论了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和反渗透(RO)等膜处理工艺对饮用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指出这几种膜处理工艺对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影响.经微滤和超滤膜处理后的出水不具备生物稳定性,而经反渗透和纳滤膜处理后的出水有较好的生物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试验针对混凝-沉淀-再絮凝-超滤组合工艺对水中有机物的强化去除效果和膜污染的控制效能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再絮凝-超滤组合工艺对有机物的单元去除率可达26%,远高于传统的超滤膜组合工艺;同时,该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主要体现在对中性亲水性有机物和分子量分别大于10kDa和小于1kDa的有机物方面,与传统超滤膜工艺有较大区别.当采用硫酸铝作为再絮凝剂,其投加量达到6.0mg/L时,统一膜污染指数(UMFI)达到最小(0.061 3m2/L),表明再絮凝预处理工艺能够更为有效地控制超滤膜的污染.Zeta电位的测试结果表明:再絮凝过程可使沉后水中残余的胶体Zeta电位降至0,从而减轻了膜表面对污染物的吸附;而再絮凝过程中微小絮体的形成也使得沉后水中颗粒物粒径增大,防止了膜孔堵塞现象的发生并使得形成的滤饼层结构较为松散,从而取得良好的超滤膜污染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研究甾体雌激素在4座具有深度处理工艺的污水厂中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4座污水厂的进水中均检出甾体雌激素,雌酮、17β雌二醇和雌三醇的质量浓度为15.1~607.0 ng/L,高于国外污水厂进水中雌激素的平均质量浓度。污水厂对雌酮、雌三醇和乙炔基雌二醇平均去除率为88.1%~97.3%,优于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生物处理工艺段对甾体雌激素的去除占主导地位,且活性污泥系统对雌激素的去除效果优于生物膜系统。沉淀预处理和混凝沉淀+过滤深度处理工艺段对甾体雌激素的去除效果不佳,平均去除率为10%~20%。4座污水厂均不能彻底去除污水中的甾体雌激素,污水厂尾水及剩余污泥中残留较高质量浓度雌激素。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自制粉煤灰絮凝剂的絮凝吸附作用对矿井水中硫酸根的去除效果.通过实验,发现采用Ca(OH)<,2>+自制粉煤灰絮凝剂+PAM的药剂投加方式,对矿井水中硫酸根的絮凝吸附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