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白云岩喀斯特地区存在的脆弱生境与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在贵州省施秉县白垛乡典型白云岩喀斯特地区,选取水田、旱地、灌木林、草坡和有林地等5种生态系统为研究样地,测定各生态系统0~30 cm土层土壤的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平均含量。通过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4种土壤养分的质量比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5种生态系统土壤中的SOC、TN、TP和TK平均含量分别为9.27~51.23 g/kg、1.40~6.00 g/kg、0.13~0.78 g/kg和15.64~31.73 g/kg。m(C)∶m(N)、m(C)∶m(P)、m(C)∶m(K)、m(N)∶m(P)、m(N)∶m(K)和m(P)∶m(K)的值分别为6.36~10.01、21.68~337.83、0.41~3.28、3.42~46.13、0.06~0.33和0.01~0.05。SOC平均含量与各生态化学计量比间均呈正相关,TN平均含量与m(P)∶m(K)呈不显著负相关,与其他生态化学计量比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TP平均含量与m(C)∶m(N)、m(C)∶m(K)、m(N)∶m(K)相关性不显著;TK平均含量与m(C)∶m(N)、m(C)∶m(P)、m(N)∶m(P)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茶园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在江西省茶叶主产地不同海拔、种植年限的茶园采集0~20 cm土壤样品,用于测定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含量并计算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1)茶园土壤SOC、TN含量均值分别为13.84、1.37 g/kg,均高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达到Ⅰ级茶园肥力指标,而土壤TP含量均值为0.47 g/kg,低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达到Ⅱ级茶园肥力指标;(2)土壤C∶N、C∶P、N∶P均值分别为10.97、32.61、3.49,均低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表明茶园土壤P具有较高的有效性,而土壤N相对缺乏;(3)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SOC含量、C∶N、C∶P均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TN含量、TP含量、N∶P则变化规律不明显;(4)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SOC含量、TN含量、C∶P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土壤N∶P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土壤C∶N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而土壤TP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建议在茶园经营过程中适当施加氮肥以维持氮磷元素平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内岩溶地貌背景下,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养分与化学计量特征,评价南方岩溶连片分布区北缘林地生境土壤养分供给状况,以期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林分经营管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石漠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南淅川县岩溶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侧柏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实验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进行测定,并计算土壤各元素的化学计量比,分析不同恢复模式林地生境土壤养分变异状况。【结果】岩溶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SOC、TN、TP含量分别为10.23~28.99、0.89~2.42、0.43~0.77 g/kg;土壤碳氮质量比(C∶N)、碳磷质量比(C∶P)、氮磷质量比(N∶P)均值分别为10.41~11.89、13.69~80.00、0.18~6.61。土壤养分含量与化学计量比受植被类型与土层深度的影响,表现为表层土壤(0~10 cm)高于下层土壤(>10~20 cm、>20~30 cm)。除TP含量外,两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明不同林地清理方式下(火烧清理和人工清理)生物炭和氮添加对桉树红锥混交林土壤养分的影响,为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在火烧清理和人工清理林地的桉树红锥混交林中,设置生物炭和氮添加的控制实验,研究生物炭和氮添加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有效磷(AP)和有效钾(AK)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林地清理方式下,生物炭和氮添加对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存在差异:与对照相比,人工清理林地时,添加生物炭显著增加了20~40cm土层的AP含量;氮添加极显著增加了0~10cm土层的SOC、TP、AP含量和C∶N;10~20cm土层的SOC、AK含量,20~40cm土层的AP和AK含量也显著增加;而0~10cm土层的N∶P则极显著降低。林地清理方式为火烧清理时,生物炭添加极显著增加0~10cm土层的TP含量,而0~10cm、10~20cm土层的SOC和AK含量,0~10cm土层的C∶N,10~20cm的AP∶TP、C∶P以及0~10cm、10~20cm、20~40cm土层的AK∶TK显著降低,0~10cm土层的AP含量、AP∶TP、C∶P和N∶P更是极显著降低。氮添加显著降低10~20cm土层的N∶P以及0~10cm土层的AP∶TP,0~10cm土层的AP含量以及10~20cm的TN含量下降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人工清理林地条件下,实施生物炭和氮添加有利于提高桉树红锥混交林的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广西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揭示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平衡机理及其时空动态变化,为马尾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以广西4个典型区域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比较不同区域各林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OC、TN和C/N的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21%、27%和22%,属弱变异,在不同林龄和区域中其值比较稳定。林龄、区域及其交互作用对SOC、TN、TP、C/P、N/P的变化均有显著影响(P<0.05)。SOC、TN含量呈波动性变化,在成熟林阶段最低;SOC含量在幼龄林阶段最高,TN含量在近熟林阶段最高。土壤TP含量在中龄林阶段最低,且随林龄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C/N、C/P、N/P平均值均在成熟林中最高,且显著高于近熟林和过熟林(P<0.05);土壤C/P、N/P平均值随林龄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华山地区SOC、TN和TP含量最低,而土壤C/N、C/P、N/P平均值最高。天洪岭地区土壤C/N平均值最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炼山和套种绿肥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阐明炼山和套种绿肥条件下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与土壤C、N、P的作用关系。【方法】在凭祥市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青山试验场测定炼山和套种绿肥(山毛豆)处理下的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与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灌上(灌木层地上部分)有机碳、全氮含量最高,全磷含量最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土壤层次的加深而递减,而土壤全磷则呈表层土的含量最高,随后减少再逐渐回升的趋势。炼山处理降低了林下植物中的有机碳、全氮含量,尤其是草上(草本层地上部分)和灌上(P0.05),却提高灌下(灌木层地下部分)的全磷含量(P0.05);炼山降低0~60cm土层的有机碳及全磷含量,降低0~10cm土层的全氮含量,提高10~60cm土层的全氮含量。套种绿肥后,林下植物有机碳含量降低,灌木层的全氮含量提高;显著降低草本层的全磷含量,而显著提高灌上的全磷含量;显著降低0~10cm的土壤有机碳及全磷含量(P0.05),小幅度降低0~10cm、10~20cm土层的全氮含量(P0.05)。炼山+套种绿肥处理,土壤表层0~10cm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提高,林下植物草上全氮和全磷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单一的炼山或套种绿肥处理恰好相反。炼山提高林下植物生态化学计量比值,却降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值;套种绿肥总体上提高林下植物的N∶P和C∶P,降低林下植物的C∶N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值;炼山+套种绿肥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影响显著,总体降低林下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尤其是草上及灌上组分(P0.05)。林下草本和灌木层植物的地上部分与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呈负相关关系。【结论】炼山和套种绿肥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与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有显著影响,炼山+套种绿肥比单一处理的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土壤表层0~10cm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林下草本植物地上部分全氮和全磷含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消落带植物的养分利用、养分分配特征以及水位梯度下不同植物的适应策略,为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三峡库区澎溪河白家溪消落带不同水位梯度的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狼杷草(Bidens tripartita)、苍耳(Xanthium sibiricum)、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等4种典型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根、茎、叶中C,N,P和K的含量,并计算化学计量比,比较不同植物养分利用及分配策略,探讨不同水位梯度下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响应规律。【结果】4种植物根、茎的C含量、C和N的含量比(C/N)、C和P的含量比(C/P)、C和K的含量比(C/K)均比在叶片中更高;4种植物叶片的N,P,K的含量及N和P的含量比(N/P)、N和K的含量比(N/K)均比在根、茎中更高。狗牙根和狼杷草在叶片C含量方面明显高于苍耳、苘麻;狗牙根各器官具有略低的N,P,K含量以及较高的C/N,C/P,C/K;狼杷草茎、叶具有较高的N含量和N/P,N/K;苍耳、苘麻叶片具有较高的K含量和K和P的含量比(K/P)。4种植物叶片的C,N,P,K含量随水位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C/N,C/K均呈相反的规律,N/P,N/K,K/P则相对稳定且变异均较小。【结论】4种植物各养分分配策略相似,均优先保障叶片的N,P,K含量以维持自身生长代谢;4种植物间养分含量和计量比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养分适应机制;水淹胁迫对植物叶片养分含量有明显影响,消落带中部植物养分含量略高于下部和上部,更有利于植物养分积累,下部极端水淹和上部夏季极端干旱可能导致植物养分利用效率提高、生长速率减慢;除C/N以外,消落带草本植物的养分计量比特征对水淹胁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表现出较好的内稳性。水淹胁迫能够促使物种养分策略的分化,进而影响消落带生态系统养分的分布格局,同时不同物种形成了对水淹环境独特的养分适应对策,是消落带植物群落演变和稳定的重要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物质炭类型和施用量对花椒园土壤养分质量比特征的影响差异,为评价花椒园土壤养分供给能力,指导施肥和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以玉米、水稻和油菜秸秆500℃炭化得到的生物质炭为添加材料,以0(对照),1.0,1.8,2.6 t/hm~2为施用量.以贵州喀斯特地区花椒园作为试验用地,通过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比较不同处理土壤的全氮(TN)、全磷(TP)、全碳(TC)质量分数和C/N,C/P,N/P.结果表明,不同秸秆生物质炭处理土壤的TN,TP,TC质量分数和C/N,C/P和N/P分别为0.68~1.52,0.37~0.61,5.42~29.98 g/kg和7.79~21.71,14.65~49.15,1.75~2.49,分别是对照的1.13~2.24,1.08~1.65,1.97~5.53倍和1.73~2.72,1.73~3.35,0.95~1.35倍.土壤TN,TP,TC质量分数和C/P,N/P均随着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均在施用2.6 t/hm~2的油菜秸秆生物质炭处理达到最大值.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TN,TP,TC质量分数及其C/N,C/P,N/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生物质炭类型及施用量的交互作用对其差异性影响最大,生物质炭施用量次之,生物质炭类型最小.综上,花椒园土壤的TN,TP,TC质量分数及其C/N,C/P,N/P均处于较低水平,施用秸秆生物质炭对其具有显著的影响效应;其中施用量为2.6 t/hm~2的油菜秸秆生物质炭是提高花椒园土壤养分质量比特征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陕南秦巴山区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与农作物的N,P元素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土壤环境与植被间的N,P元素关系,为研究秦巴山区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规律提供参考。方法以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pp.Chinese cabbage)、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spinach)3种农田为研究对象,选取自然草地和人工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 Lamb.)为对照,分层采集土样和农作物(植物)叶器官,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FlowsysⅢ)测定N,P含量。结果 (1)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的总氮(total nitrogen简称TN)、总磷(total phosphorus简称TP)垂直分布总体上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3种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TN、TP低于对照自然草地和人工马尾松林,农作物的平均含氮量明显高于对照的自然草和人工马尾松林。(2)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N/P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存在一定差异,3种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N/P均高于对照的自然草地,3种农田作物的N/P均高于草本植物,但低于马尾松林。(3)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和植被平均N/P差异显著(P0.05),植被N/P和土壤N/P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表现为随土壤N/P的增加植被N/P呈现出线性增加的趋势。结论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N/P和农作物N/P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了解施肥对丹桂(Osmanthus fragrans Lour.var.aurantiacus)幼苗叶片性状、养分限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对于丹桂的科学施肥具有重要意义.以浦城丹桂(O.fragransPucheng dangui)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正交设计L9(34)布置N、P、K施肥方案,采用野外试验与室内分析,研究施肥对丹桂幼苗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比叶重(LMA)、根茎叶和总生物量及分配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1)适宜的N、P、K配施可以显著提高丹桂幼苗根、茎、叶和总生物量以及叶片LA、SLA和C、N、P的含量(p0.05),而LMA显著降低(p0.05);2)叶片N和C的含量、P和C的含量存在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p0.01),但N和P的含量不具有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p0.05);3)最佳施肥配方为N 10g/株、P 4g/株、K 3g/株,总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配方(p0.05),且叶片C和N的含量、N∶P、LA均达最高值;4)相关分析表明SLA与P的含量、C与N的含量、C的含量与N∶P、N的含量与N∶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LA与SLA、C∶P与N∶P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N、P、K配施可以有效改善丹桂的叶片性状和养分分配,提高幼苗的生物量,从而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无患子无性系人工林初果期C、N、P化学计量差异及其养分元素间相互作用。【方法】以福建省建宁县无患子无性系媛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其初果期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分别设置3块20 m×10 m样地,测定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有效钾、碱解氮)和叶片(碳、氮、磷、钾)养分含量,并计算土壤和叶片的碳、氮、磷元素计量比(记为C/N、C/P、N/P),分析处于初果期的无患子人工林土壤和叶片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无患子无性系媛华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全钾、有效磷含量在初果期随林龄增大而增加,土壤全磷变化不明显且含量较低(0.36 g/kg);土壤C/N随林龄增加逐步减小,而C/P和N/P有一定增加趋势;叶片碳和磷含量随林龄增加而逐渐增大,氮含量逐渐降低,钾含量无显著变化,其人工林叶片C/N有一定程度升高,C/P和N/P随林龄增加出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此外,无患子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具有显著正相关;无患子叶片碳与氮之间呈负相关,但碳与磷、钾呈正相关。同时,无患子无性系人工林叶片C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20和≥40~60 cm的土层呈显著正相关,在≥20~40 cm的土层中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磷P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20 cm呈极显著正相关,在≥20~40和≥40~60 cm的土层中呈显著正相关;N/P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20 和≥40~60 cm呈极显著负相关,在≥20~40 cm土层中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无患子人工林初果期,土壤养分主要受P的限制,因此,苗木定植后的结果初期,可适当增加磷肥的投入。  相似文献   

12.
浙江乌岩岭7种林分土壤碳密度及碳氮比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浙江乌岩岭自然保护区7种林分(松林、杉木林、柳杉林、阔叶林、混交林、竹林、茶园)土壤的总碳(TC)密度、有机碳(SOC)密度及土壤碳氮比(C/N)的分布特征,为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用TOC-LCPH总有机碳分析仪测定了该区7种林分土壤TC与SOC含量,核算相应的土壤碳密度及C/N,并分析土壤TC密度、SOC密度及C/N与部分土壤理化参数的关系。【结果】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各林分0~40 cm土层SOC密度为84.53~183.26 t/hm2,平均值为118.06 t/hm2,以杉木林最高。除杉木林0~10 cm土层C/N高于25外,其余土层及其他林分土壤C/N为8.32~21.88。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各土层TC密度、SOC密度及C/N在7种林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TC密度及C/N都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规律,具有明显的表聚特征,不同土层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TC密度、SOC密度与土壤速效钾(AK)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C/N与土壤有效钾(AK)含量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土壤AK含量可作为土壤TC密度、SOC密度及C/N共同的重要指示因子。  相似文献   

13.
为了厘清惠水涟江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耕地土壤养分元素特征及来源,本文采集与分析了园区耕地土壤样品,获得其养分和微量元素含量,并系统总结与分析了养分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理化特性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337件样品中养分元素N、P、K2O、SOM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11、513、11.7和4.21 g/kg,且N、P、K2O、SOM含量呈正态分布﹒2)N与SOM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K2O呈显著负相关;P与K2O、pH呈显著正相关;K2O与P、pH呈显著正相关,与N、SOM含量呈显著负相关﹒3)园区耕地土壤养分元素总体表现为“富N,贫P、K、SOM”;养分元素含量不仅受到土壤类型、酸碱度等因素影响,还与土地利用方式等人为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祁连山中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祁连山中部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天涝池流域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亚高山灌丛和干草原4种植被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土壤w(有机碳)、w(全氮)、w(全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 4种植被w(有机碳)、w(全氮)、w(全磷)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 0~50 cm土壤中, w(有机碳)表现为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亚高山灌丛干草原; w(全氮)表现为青海云杉亚高山灌丛祁连圆柏干草原; w(全磷)表现为亚高山灌丛祁连圆柏青海云杉干草原;土壤w(C)∶w(N)表现为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亚高山灌丛干草原.土壤w(C)∶w(P)和w(N)∶w(P)受植被类型的影响,表现为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亚高山灌丛干草原.亚高山灌丛、干草原和祁连圆柏土壤均w(N)∶w(P)10,受N限制,青海云杉土壤w (N)∶w (P)=10~20,受N和P共同限制;土壤碳、氮、磷之间相互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规律一致,土壤w(C)∶w(P)和w(N)∶w(P)随着土壤w(含水)和土壤w(砂粒)升高呈上升趋势,随容重增大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以贵阳市乌当区新场镇杨梅村为例,初步探究了贵州喀斯特地貌区坡耕地(SF)、缓坡旱地(GF)、水稻田(RF)中耕作层(TS)和底层(SS)土壤的5种理化性状和5种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三种类型耕地的理化性状和重金属含量总体上均有明显差异。具体而言:1)pH变化范围为5.01~5.96,RF和SS土壤pH明显较高;2)有机质(SOM)和总氮(TN)含量表现为SFRFGF,总磷(TP)含量为GFSFRF,总钾(TK)含量则为RFSFGF,且SOM、TN和TP在三种耕地中均为TSSS;3)5种重金属在两个土层几乎均呈现出RFSFGF的显著差异,且总体上均在TS层更高;三种耕地的As、Hg、Cr和Pb均属土壤质量第二级标准,而Cd则均超过了第二级标准值,是该村土壤的重金属超标指标。  相似文献   

16.
凋落物输入变化能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显著影响土壤碳氮磷养分含量和胞外酶活性,引起胞外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为进一步明确喀斯特地区凋落物输入变化对土壤养分含量、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的影响,并探究胞外酶与环境因子间的生态响应规律,本文以喀斯特地区檵木老龄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布设凋落物添加和去除试验,通过对土壤养分及胞外酶活性的测定,运用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土壤中6种胞外水解酶(β-1,4-葡糖苷酶(BG)、β-1,4-木糖苷酶(BX)、纤维素水解酶(CBH)、β-1,4-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酸性磷酸酶(AP))和2种胞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的影响,并分析它们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与对照(CK)相比,土壤SOC、TN含量在凋落物添加下具有显著性变化,去除凋落物根系(ABR)和双倍凋落物添加(AD)处理的土壤C∶N值显著增大;2)过氧化氢酶活性CK处理下最高,且与其他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多酚氧化酶活性ABR处理最高,且与AD和BR处理差异性显著;土壤胞外酶活性的矢量角度小于...  相似文献   

17.
以大熊猫廊道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次生低效云杉林进行了透光疏伐和林下植被改造,分析了疏伐1a后云杉林不同土层养分和微生物碳氮特征.结果表明:与未疏伐的云杉林相比,疏伐后云杉林总养分有所下降,但有效养分增加,且土壤微生物碳氮也增加.疏伐后表层土土壤有机碳(TOC)、全氮(TN)和全磷(TP)分别下降了20.65%、20.73%和75.72%,而硝态氮(NN)、铵态氮(AN)、速效钾(AK)和有效磷(AP)分别升高了40.70%、13.26%和37.20%和43.30%,土壤微生物碳(MBC)、土壤微生物氮(MBN)、微生物碳熵(qMBC=w(MBC)/w(TOC))、微生物氮熵(qMBN=w(MBN)/w(TN))分别升高了27.23%、25.24%和42.42%、28.93%,亚表层土也具有相似的结果.疏伐后表土层碳磷比(C/P=w(TOC)/w(TP))和氮磷比(N/P=w(TN)/w(TP))大幅度升高,而亚表层碳氮比(C/N=w(TOC)/w(TN))和微生物碳氮比(MBC/MBN=w(MBC)/w(MBN))显著降低. MBC、MBN与各有效养分呈正相关,MBC与TN、TOC无相关性,MBC/MBN与TN、TOC、AN、AK、C/N呈显著负相关.疏伐改造一方面提高了云杉人工林土壤有效养分和微生物量,但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土壤有机质有所不足,在后续措施中需要加强林地特别是林下层对有机质的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贵阳二环林带不同林分类型下森林土壤肥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带内绝大多数林地土壤的pH值低于7,不同林分类型下的土壤肥力存在较大差异,林地土壤表层供P、K水平极低,一些土壤严重缺K,供N水平中等;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呈现较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总的趋势是上部土层主要养分含量高于下部土层,0~20 cm土层N含量比20~40 cm平均分别高出4.7和5.2倍,K含量平均分别高出26.8%和28.0%.林木施肥时,应首先给土壤补充P和K,其次是N,磷肥应尽可能深施,以提高下部土层P素肥力,以促进植物根系的正常生长和对养分的吸收.  相似文献   

19.
松嫩典型黑土带分布着高有机质和高肥力的黑土资源,长期超负荷耕作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开展土壤营养元素储量研究对黑土资源保护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松嫩典型黑土带为研究区,基于野外土壤样本化验分析数据,利用地统计分析等方法,对0~20 cm耕层内土壤全碳(TC)、全氮(TN)和全磷(TP)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松嫩典型黑土带土壤TC、TN、TP储量均高于全国水平,含量分别达19.25 g/kg、1.88 g/kg、1.28 g/kg;TC、TN、TP高密度热值区和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典型黑土带北部,TC、TN、TP自北向南呈现降低趋势;C/N、C/P和N/P在该区北部空间聚集性较高;土壤粉粒含量在30%以上,TC、TN和TP含量较高,分别介于6.86~74.74 g/kg、0.94~5.93 g/kg、0.66~3.76 g/kg之间;TC、TN和TP储量受土壤pH、年均温度、年均降水量和地形等因素影响较大。研究为黑土资源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研究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规律.以临江林业局桦树林场33、42与50 a 3个不同林分年龄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测定这3个林分3个不同土层深度(0~10 cm、10~20 cm、20~40 cm)土壤化学因子(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及其化学计量比,探讨其随林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个林龄有机碳与全氮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而全磷含量恰恰相反;在垂直分布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逐渐减少.林龄对C∶P和N∶P的影响显著,并在50 a达到最大,而C∶N在不同林龄下无显著差异.林龄42 a与50 a的长白落叶松土壤P元素含量与33 a相比显著降低,较低的C∶P表明磷有效性高.42 a与50 a土壤C∶P高于我国平均值61,不利于林分从土壤中吸收磷酸盐,进而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应在研究地区的落叶松人工林速生阶段适当补充磷肥,以保证林分正常生长发育,促进土壤良性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