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字现代化研究会会长袁晓园先生的学术思想在语文学术界曾有一定的影响。其基本观点有二:一是“汉字的最大优点是简短明确”;二是极力提倡“识繁写简,繁简并用”,“以避免文化断代”。本文认为:简短明确乃汉语之优点,而非汉字,;无论从字体变迁、文化传承、历史现状来看,批评简化字都是不公允的,“识繁写简”的提出是一个退步。  相似文献   

2.
汉字的表意性使得文字与社会文化有紧密联系。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商朝的社会面貌。通过比较甲骨文里“子”“女”诸字,可以了解商朝尽管有部分女性地位尊贵,但男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服饰和外貌两方面探讨《诗经》的女性的“色”美。明清小说中盛行的“佳人”的各要素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尤其是对其健康自然的“色”的描绘更有先秦的社会文化特点:《诗经》的“佳人”是一种天然美,崇尚丰满健壮。《诗经》对女性服饰的描写崇尚自然美尤其尚素,男性反而艳丽;同时服饰显身份,服饰比德。女性的容貌描写主要是画龙点睛式的和遗貌取神式的,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即使全面描写也是突出一点;多用比喻法,喜用鲜花、玉石和月亮来比喻女性的容颜。  相似文献   

4.
汉字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的一种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至今仍在使用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不仅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生产、生活和精神风貌,而且在字里行间影缩着历史的瞬间。男性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地位在汉字构意中有较明显的体现。本文通过分析“姓”、“男”、“夫”、“父”、“君”、“士”、“祖”等字形构意,结合民俗史料,探讨古代男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变迁及其在生产、家庭婚姻生活、政治领域、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地位状况,试图让人们能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男子社会生存状态,从文字中挖掘出更多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六书”不是造字法,是“保氏教国子”辩认字形、说解汉字所记写的语素或词的意义的方法。实际上是汉字的写调方法。汉字的造字法只有两种,一是“依类象形”,即错画物象之本的方法;二是“形声相益”,即利用已有的符号孳生的方法。汉字的写词方法,可概括为三类,一是“因形示义”,或指事、或象形、或会意,字形结构体现词义;二是“依声别义”,或形声、或假借、或连绵,选用已有符号表音寄义;三是“一首相爱”,用特注的方法记写汉语的同原词。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突显汉字的魅力,传承中国文化,成为当前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论及此事:一是走进汉字本身,感受汉字魅力;二是重视汉字书写,彰显汉字魅力;三是采取多种途径,突显汉字魅力。  相似文献   

7.
钱伟 《中国西部科技》2010,9(22):80-81,90
汉字常能折射出社会的文化烙印,并在历史演变中进一步透视出文化变异的信息,所以,汉字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文化是造字的依据,汉民族文化又深刻影响着汉字的构造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周青奇 《科技信息》2010,(33):238-238
“东情西调”注重中西设计理念的融合,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形象与情感气质的载体,历经岁月、文化、社会风俗的积淀和演化而不断升华,现已成为中国海报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本文分析了汉字在海报设计应用中的各种表现手法,结合《律动》系列海报的创作,具体阐述“东情西调”思想在汉字海报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文化时期。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在文化传播媒介中的不同形象塑造和编码方式,往往真切地对应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以民国时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基准,希望通过对影像中不同的女性形象构建中,梳理出“她们”与当时社会文化之间的“自觉”关系。  相似文献   

10.
当乾隆年间西方列强出现在中国时,中国士人坚守“华夏中心”说,将西方列强视作未曾开化的蛮夷,把西方工业革命后的成果当作“雕虫小技”。这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后方有所改变。此时中国知识界开始正视西方列强的工业成就,但仍然秉持着文化上的优越感,并以“中体西用”指导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备受刺激的中国知识界方才开始正视西方文化,意识到它是有体有用,堪与中国文化并肩的文化,并开始了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到五四时期,在内外因素刺激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激烈批判传统文化,并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至此“华夏中心”说被摒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女性诗词在意象选择、修辞及词的运用、节奏、声律与情感的表现,以及写作方式、主题表现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女性诗人擅“白描”、重“兴象”,通过运用比兴手法,在自然景物中寄托自己的情思,以达到情与景浑、意在言外。女子诗词中“物”、“景”、“情”占据了大量位置,并成为构象的三个要素,女子诗词往往通过这三者的“叠加”、“留白”,烘托气氛,以立体思维方式构建清晰的水墨画方式来映射欲表达的意义,并以此给读者想象空间;女子含蓄而温婉,内敛而情涌的内心世界通过兴象和用词而使其思想与语言浑然一体,从而构建男子占主导地位社会中女子的精神世界。因而女性诗人诗词翻译,必须要在文字转换过程中重视象的构造,重视词意及文化构建,才能得其要领和真谛。在女性诗词翻译中若能将东西方在构象功能上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相辅相成,那么在译文中构建一个真实立体且周全的象,力争语言文化变了,文化内涵和象不变,则未必会是件难事。最后试图从“构象”及“词意与文化构建”两个方面尝试性探索中国古代女性诗人诗词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2.
一从“五四”运动开始,人们就认为方块字难学,甚至把中国科学文化落后的罪状,也强加在方块字上。新中国建立之后,有许多热心的文字改革家,仍然念念不忘使汉字“拼音化”。我国的某些地区也曾推行过“新文字”,但客观事实是最无情的,终究因为脱离实际和非科学态度,推行不开。后来,“新文字”变成“汉字拼音”,成了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这当然也是一件好事。汉字到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还是因袭的历史重担,汉字是不是难学,中国科学文化的落后的罪状,是不是应该加在汉字身上,许多专家研究过,并非如此。这且不言,我以为汉字…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汉字为什么能够继续存在这一问题的社会文化原因。文章着重指出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是汉字之所以能够继续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对元阳县俄扎乡松树寨的田野调查基础上,采用PRA调查方法和文献法,对哈尼族梯田稻作文化进行社会性别分析。哈尼族在稻作分工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女性的权利主要限于家庭之内;仍然保持着“男主外,女方内”的性别分工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女性成才的障碍及其解决途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成才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中国女性成才的障碍主要有:传统的阴影、现实的障碍和女性自身的弱点。要解决中国女性成才问题,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社会要为女性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二是女性要克服自身的弱点,做“四有”、“四自”的新人。  相似文献   

16.
台 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明珂博士长期致力于中国西北、西南边疆民族史研究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 997)这部专著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成果之一。该书是主要探讨古代羌人和现代羌族的专著 ,也是作者的成名之作。本书由六部分组成 :序论、边缘与内涵、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华夏族群边缘的维持与变迁 ,以及结语“资源环境、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探讨了近 30年来社会人类学界对族群现象的理论探讨 ,并…  相似文献   

17.
近来,随着学界对身体研究的关注,有关女性身体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在一个男性“话语霸权”的社会里,女性的身体是如何被规训和塑造的?文章先从中西方哲学、文学、神话等文化观念基本来源的角度分析了在男权社会文化中建构起的女性身体,继而分析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疾病的话语建构和男权“凝视”下女性眼中的自我与女性当代文化适应中的焦虑与风险,得出了男权社会的“话语霸权”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场域中对女性身体的深刻规训和塑造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8.
汉字作为汉字文化圈国家的一种共存文化,其“申遗”问题由来已久。汉字“申遗”不仅要突破语言文字作为申报主体的限制,同时还要面临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于汉字“申遗”过程的挑战。汉字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不仅自身形成了独特的文字文化样态,同时还衍生出许多相关文化样态;不仅促进了造纸术、印刷术等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世界,最终形成了汉字文明体系。然而,在现代文明及新兴科学技术影响下,汉字文化及其许多衍生文化面临发展困境,急需传承保护。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背景下,汉字文明这一人类独特的文明样态的“申遗”问题迎来了新的历史契机。研究基于对汉字书写识读及汉字衍生文化发展危机分析的基础上,以汉字文明作为“申遗”主体具体论证“申遗”路径及其可行性,进而阐述汉字文明“申遗”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法和词汇,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们的思想、习惯和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20.
采用黄希庭修订的Rokeach Vaille Survey对湖南省11所中学的50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下中学生认为最重要的终极性价值观是“合家安宁”、“国家安全”、“世界和平”、“自由”;最重要的工具性价值观是“胸怀宽广”、“诚实”、“智力”、“有能力”;年龄因素对两种体系的价值观都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女性比男性更具有情感卷入的特点.与以往研究结果对比,不同年级和性别的中学生在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方面存在着渐变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