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南堡凹陷柏各庄断层活动特征及对沉积的控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回剥法恢复盆地古沉降速率的基础上, 运用断层活动速率法, 定量分析了南堡凹陷柏各庄断层的活动特征。在盆地演化过程中, 柏各庄断层的活动速率呈现为“弱?强?弱”的变化趋势, 断层南北两部分表现为强弱交替的 “翘翘板”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 柏各庄断层不同时期和不同部位的差异性活动不仅控制了沉降中心的发育和转移, 而且对砂体分散体系的类型、规模和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钻/测井、三维地震等资料,在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断层活动速率法分析了福山凹陷西部美 台断层的活动演化特征。研究发现:美台断层在流沙港二期开始活动,在流沙港二期至一期,断层活动速率达到最高, 此后活动性逐渐减小;在空间上,活动强度大的部位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生迁移;同一时期断层的不同部位活动强度 也具有明显差异,总体表现为在美台断层中部断层活动性最强,而在断层两端活动性相对较弱。结合区域地层总沉降 速率和沉积体系分析,初步探讨了断层对凹陷沉降与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渤中凹陷西北缘古近系构造活动与储层之间的关系模糊等问题,利用钻井、测井、三维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运用断层活动速率法,定量分析了渤中凹陷西北缘古近系构造活动特征,结合沉降速率和储层分布、物性特征,探讨了构造活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断层活动在古近纪东三期最强,沙三期和东二期次之,沙一二期较弱,东一期最弱;同一时期不同位置的断层活动具有差异性。沙三期、东三期断层活动强,沉降中心离边界断层较近,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厚度大,粒度粗,延伸距离短;沙一二期断层活动弱,沉降中心离边界断层相对较远,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厚度大,粒度粗,但延伸距离远;东二期断层活动强,而晚期受边界断层的影响减弱,且受外物源的影响,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厚度小,粒度细,延伸距离更远;东一期断层活动极弱,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厚度小,延伸距离远。边界断层活动控制着碎屑沉积物进入湖盆的位置,次生断层活动对碎屑沉积物的展布具有调节作用。东三末期区域性构造抬升作用对扇三角洲致密储层物性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该规律能够对低勘探程度区类似陡坡带的储层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三维地震、钻/测井等资料,对渤中凹陷古近系石南地区的构造、地层及沉积进行详细解释,运用断层活动速率法,系统分析了古近系石南断层活动特征及其对沉积相的控制.结果表明:石南地区由西向东依次发育近EW、NNE、EW走向的分支断层.古近系沉积演化过程中,石南断层活动强度呈"弱—增强—减弱—最强—减弱—最弱"的变化趋势;随着断层活动速率的降低,沉积相依次为扇三角洲、冲积扇、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滩坝等相类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断层落差与生长指数法对比研究,分析了二者应用的假设条件、应用范围及研究断层活动特征时的优缺点,认为在准确地层对比的基础之上,断层生长指数法要求凹陷内不同部位、各时代的沉积速率一致,断层上下盘没有大的沉积间断,而断层落差法则假设剥蚀区内断层上下盘的被剥蚀厚度保持一致,不必考虑沉积间断。生长指数法、断层落差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于挤压和断陷盆地中研究反转断层和生长断层的活动强度和活动历史;而断层落差法在分析断陷盆地中的生长断层时更为直观、可靠,尤其是上升盘地层缺失及具有相对升降幅度差的生长断层的活动强度。开展了不同方法对比研究,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以期更好地探讨研究区的断层演化或活动历史。  相似文献   

6.
通过区域地质、地层厚度、沉积特征以及断裂活动强度等分析,探讨东营凹陷新生代不同时期构造活动特征与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从构造动力学角度对沉降中心迁移机制提出合理解释。研究表明,东营凹陷新生代可划分为控凹断裂主控期、控凹控洼断裂共控期和拗陷期3个沉降阶段,在利津、牛庄和博兴一带存在3个呈"逆时针"旋转的沉降中心。沉降中心主要受活动速率较大的断裂控制,其迁移与盆地伸展背景下的走滑作用密切相关。但沉积中心的迁移除了受控于沉降中心外,还与沉积环境有关。在地壳表层,东营凹陷沉积-沉降中心的动态迁移受断裂走滑与伸展断陷的共同控制。在中国东部"三个板块、两种俯冲"构造动力学背景下,板块俯冲是地幔对流平衡破坏的触发因素,板块俯冲速度与角度的差异导致岩石圈不同部位的底侵,从而引发地表不同位置不同强度的断陷与走滑,在盆地内部表现为沉降中心的动态迁移。  相似文献   

7.
应用断层落差法对沾化凹陷断层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断层具有幕式活动的特点,即在沙三早期断层活动强烈,沙三中、晚期—沙二早期断层活动变弱,沙二晚期—沙一早期断层活动又变强烈,东营早期和晚期断层活动又变弱。断层的幕式活动控制了各时期沉积地层的厚度和空间展布形态,使得沉降中心以五号桩长堤断裂带附近为起点进行顺时针迁移;断层活动的性质控制了沉积物内部的叠加方式,即张性断层活动时期以发育退积式准层序组为主,压性断层活动时期以发育进积式准层序组为主。同时,断裂的不同组合样式也控制了砂体的发育和空间展布。  相似文献   

8.
沾化凹陷断层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断层落差法对沾化凹陷断层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断层具有幕式活动的特点,即在沙三早期断层活动强烈,沙三中、晚期-沙二早期断层活动变弱,沙二晚期-沙-早期断层活动又变强烈,东营早期和晚期断层活动又变弱。断层的幕式活动控制了各时期沉积地层的厚度和空间展布形态,使得沉降中心以五号桩长堤断裂带附近为起点进行顺时针迁移;断层活动的性质控制了沉积物内部的叠加方式,即张性断层活动时期以发育退积式准层序组为主,压性断层活动时期以发育进积式准层序组为主。同时,断裂的不同组合样式也控制了砂体的发育和空间展布。  相似文献   

9.
泌阳凹陷构造活动的沉积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了泌阳断陷湖盆的构造演化 ,以及盆地充填、沉积层序及沉积、沉降中心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并利用凹陷中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变化特征来确定边界断裂的活动时间 ,恢复湖盆的演化历史 .研究结果表明 :燕山运动的拉分作用、燕山运动之后的盆地边界断裂活动及喜山运动后的拗陷沉积作用形成了本区 3个盆地充填序列及构造层序 ;除了盆地形成、沉积充填序列受构造活动控制外 ,沉积层序的发育也受控于断层幕式活动引起的可容空间及沉积物供给变化的控制 .另外 ,对核二段沉积时期沉积、沉降中心研究可知 ,该时期凹陷内构造格局一直发生变化 ,至核二段一砂组沉积时期 ,两边界断层的活动都大大减弱或基本停止 ,凹陷内沉积格局稳定 ,沉降、沉积中心基本统一 ,断陷盆地真正进入萎缩阶段  相似文献   

10.
断裂是断陷盆地内构造变动的主要形式,它不仅控制了盆地的沉积建造和构造发育,也控制着油气聚散。对惠民凹陷18条地震剖面进行了详细解析,并对该凹陷的10余条断层活动性进行了定量分析,总结了各断层的活动特征。惠民凹陷的断层发育可分为6个期次:①印支末期(T3),主要发育两条北西向逆推断层,平面上平行排列,剖面上呈叠瓦状组合;②燕山早期(J1+2),北西向断层继承性活动,活动强度弱;③燕山中、晚期(J3+K),北西向断层发生构造反转,由逆断层转变为正断层,该时期末北西向断层活动性逐渐减弱直至停止活动;④燕山喜马拉雅过渡期(Ek—Es4),为盆地转型期,北东向断层开始活动;⑤喜马拉雅早中期(Es3—Ed),北东向断层活动达到高峰,并伴随有次级北东(东)向断层的产生,为新生代惠民凹陷发育的主要时期;⑥喜马拉雅晚期(N-Q)断裂活动明显减弱,甚至消亡。各个时期的地层展布特征体现了断裂发育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断裂是断陷盆地内构造变动的主要形式,它不仅控制了盆地的沉积建造和构造发育,也控制着油气聚散。对惠民凹陷18条地震剖面进行了详细解析,并对该凹陷的10余条断层活动性进行了定量分析,总结了各断层的活动特征。惠民凹陷的断层发育可分为6个期次:①印支末期(T3),主要发育两条北西向逆推断层,平面上平行排列,剖面上呈叠瓦状组合;②燕山早期(J1 2),北西向断层继承性活动,活动强度弱;③燕山中、晚期(J3 K),北西向断层发生构造反转,由逆断层转变为正断层,该时期末北西向断层活动性逐渐减弱直至停止活动;④燕山-喜马拉雅过渡期(Ek-Es4),为盆地转型期,北东向断层开始活动;⑤喜马拉雅早中期(Es3-Ed),北东向断层活动达到高峰,并伴随有次级北东(东)向断层的产生,为新生代惠民凹陷发育的主要时期;⑥喜马拉雅晚期(N-Q)断裂活动明显减弱,甚至消亡。各个时期的地层展布特征体现了断裂发育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营口-潍坊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中段一部分,自南向北发育潍北、莱州湾、黄河口、渤中、渤东、辽东、辽中等新生代沉积盆地(凹陷)。构造沉降量计算和作图结果表明,上述盆地的沉降史曲线有4种类型,它们对应不同的盆地类型。沿断裂带走向方向构造沉降速率的变化说明,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自两端向中部逐渐迁移,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汇聚速率和汇聚方向的变化以及菲律宾板块的影响控制了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和平均构造沉降量的变化,渤海湾新生代盆地是拉分作用和主动裂谷伸展两种作用共同控制形成的复合型盆地。  相似文献   

13.
营口-潍坊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中段一部分,自南向北发育潍北、莱州湾、黄河口、渤中、渤东、辽东、辽中等新生代沉积盆地(凹陷)。构造沉降量计算和作图结果表明,上述盆地的沉降史曲线有4种类型,它们对应不同的盆地类型。沿断裂带走向方向构造沉降速率的变化说明,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自两端向中部逐渐迁移,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汇聚速率和汇聚方向的变化以及菲律宾板块的影响控制了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和平均构造沉降量的变化,渤海湾新生代盆地是拉分作用和主动裂谷伸展两种作用共同控制形成的复合型盆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渤中凹陷西部北缘边界断层活动、烃源岩热演化及成藏史等综合分析,定量探讨了生烃期边界断层活动与油气差异富集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生烃期主要为馆陶组至现今,断层活动以"弱—弱—强"为主。馆陶组与明化镇组下段时期,断层活动弱(活动速率小于10 m/Ma),在明化镇组中期(约7.5Ma),烃源岩由生烃进入主要生烃阶段,油气向古近系圈闭中运移并成藏,断层以封堵作用为主。在明化镇组上段(大约5.3 Ma)开始,烃源岩进入高熟阶段,断层活动增强,油气开始差异成藏,当断层活动速率小于10 m/Ma时,油气主要在古近系成藏;当断层活动速率在10~25 m/Ma时,断层具有一定的输导作用,且对古近系油气藏造成一定的破坏,油气主要在古近系和馆陶组分布;当断层活动速率大于25 m/Ma时,断层主要起到输导作用,且古近系油气藏被破坏,油气向浅层运移并在新近系成藏。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震资料分析,并总结前人的研究,将南堡凹陷高柳地区构造演化划分为初始裂陷期、快速裂陷期、裂陷萎缩期和坳陷期;沙三段处于快速裂陷期,且沙三一沉积期发生了构造反转。综合岩芯、录井及测井资料,明确了研究区的物源方向、沉积相类型与分布规律及沉积模式。研究表明:边界断层控制下的沉积地貌背景造就了高柳地区沙三段近物源、快速堆积的扇三角洲-湖泊沉积相类型及其频繁交替的沉积序列特征。比较构造反转前后沉积模式认为:构造反转前,边界断层活动相对较弱,地貌较缓,西南庄断层控制了物源与沉积中心;构造反转后,地貌变陡,造就了扇三角洲小平原大前缘特征,柏各庄断层控制了物源与沉积中心,且西向物源变强。  相似文献   

16.
构造活动在丹霞地貌的演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成景系统中重要的要素之一,它不仅影响到红层盆地的形成,影响红层的发育,也控制着丹霞地貌的演化进程。受边界断层影响,在盆地内不同位置,由断裂产生的差异性抬升不同,红层的产状由边缘向盆地内部变缓,从而影响到丹霞地貌坡面的性质,在盆地边缘形成"顶斜"型丹霞地貌而在盆地中部形成顶平的丹霞地貌。同时红层中发育的节理也呈现规律性变化,在盆地边缘,断层派生大量的节理使红层遭受强烈切割,加剧外动力地质作用,进而加速丹霞地貌的演化,盆地中部受边界断裂影响较弱发育的节理密度小,红层的完整性高,丹霞地貌演化速率较低。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央,丹霞地貌发育情况呈现规律性变化:边缘地带发育以"顶斜"的峰林型丹霞地貌,地貌演化处于壮年晚期致老年早期阶段;盆地中央发育"顶平"的低矮丹丘型丹霞地貌,处于幼年至青年期;过渡地带地貌演化进入青年期至壮年早期阶段,以平顶的方山、峡谷、石崖、巷谷等景观组合为特征。  相似文献   

17.
走滑断裂在全球范围不同构造背景下普遍发育,在区域构造、火山地震及能源矿产等领域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发育于板块或块体边界活动构造背景的大型走滑断裂带的深入研究,发育于稳定克拉通块体(盆地)内部的走滑断层为新近得到关注的一类走滑断层,其研究极为薄弱。该文对近几年通过三维勘探地震在中国3大克拉通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新发现的走滑断裂体系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分析,总结稳定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裂的共性特征,讨论其可能的形成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克拉通盆地内部稳定区走滑断层尽管有时走滑特征典型,但表现出与活动块体区发育的大型走滑断裂的较大不同:(1)基本特征上具体表现为普遍具有小位移、低发育成熟度的特征,断层在垂向上分层、分期发育,与盆缘构造在方向和动力学特征上明显脱耦;(2)在形成模式和发育机制上,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裂可能是在区域挤压应力下产生的裂缝基础上,经应力-应变调节或斜向挤压或块体旋转下选择性扭动复活发育而成,该发育方式决定其受先存断裂构造的影响弱,记录了断裂从形成到生长发育的较初期阶段;(3)在动力学过程与意义上,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层分层发育特征是断层分期次、上下...  相似文献   

18.
东濮凹陷为渤海湾盆地西南端的一陆相断陷湖盆,具有砂层薄、粒度细和非均质性显著的沉积特征。盆地在古近系的沉积演化受频繁构造活动影响显著。通过研究古近系沙河街组碎屑岩尤其是盆缘的砾岩特征,分析不同构造变革期沉积物组成类型特征及变化,明确不同时期沉积充填对断裂活动的响应:盆地形成初期兰聊断裂的活动,东西两侧物源类型差异小,组成相对单一,均以中生界碎屑岩为主;随着构造活动频发和流域面积的增加,在沙三下文西、卫西、观城、马寨、马厂和三春集等断裂活动,湖盆水体加深,并出现多个沉降中心,东西两侧沉积体系和物源组成发生变化,砾石成分显示西侧物源中上古生界碎屑岩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生界火山岩和太古界基底变质岩逐渐增加,东侧上古生界物质比例增加;沙三中长垣断层和黄河断层活动造成南北差异显著,出现多源混合,砾石成分复杂度最高;至沙二期北部文东、卫东、文明寨等断层活动,东部洼陷沉降幅度增加,东侧近源物质大量充填砾石成分以上古生界碎屑岩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为主。沉积物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各时期构造活动的强弱记录了盆地的演化历史,对认识同沉积断裂活动影响下储层砂体的发育及烃源岩的展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沉降特征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回剥分析方法(Backstripping analalysis)选取有代表性的四条剖面地层,计算了库车盆地中、新生代地层的沉降速率和沉积速率,其中构造沉降在早三叠世、早白垩世、上新世分别达到32.45 m/Ma、37.35 m/Ma和59.82 m/Ma的高峰,沉积速率曲线也清楚的揭示了库车盆地在演化过程中沉降速率起伏变化的特点.结合地震剖面上的构造证据以及岩相古地理、古生物化石证据,分析了库车盆地在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认为库车盆地自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经历了挤压,应力松弛,构造伸展,挤压,应力松弛,再挤压等六个构造活动阶段,说明了盆地演化过程中构造活动的阶段性.由盆地的沉降特点、构造的活动性质,分析认为库车盆地是由三叠纪早期的前陆盆地经历了中生代应力松弛、盆地伸展以及晚白垩世的挤压隆升和剥蚀,经过早第三世的海侵,在新生代再次复活,是再生的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沉降演化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拟合柴达木盆地区坳陷沉降期的沉降曲线,用分层地球模型的解析理论计算了由沉积物载荷引起的粘弹性沉降。然后用一个空间平面模拟了区域性差异沉降。基于以上计算结果,进一步推测了盆地内部断层可能引起的差异沉降。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的总沉降量是粘弹性沉降、区域性差异沉降及盆内断层的差异沉降3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文内用有限元法的平面应变模型研究了盆地的沉降特征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之间的关系。本文最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