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991年9月26日,由4男4女8位科学家组成的"生物圈2号"试验小组,开始了一项史无前例、与世隔绝的生态系统试验。两年后的9月26日,这8名生物圈人满面春风地从"生物圈2号"中走了出来,重新返回了人间。"生物圈2号"是美国提出登月计划后实施的最令人瞩目的科研项目。它由美、英一个联合小组设计,美国"太空生物圈风险投资公司"经营的,其目的是探索人类在其它星球上生存的可能性,为将来向太空移民创造条件。"生物圈2号"是一座钢和玻璃结构的温室式  相似文献   

2.
天刚蒙蒙亮,一辆辆旅游大轿车就轰鸣而来,打破了美国亚利桑那沙漠腹地的宁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走出停车场后,一个巨大的玻璃建筑就映入众人眼帘,它熠熠发光耀人眼目,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生物圈2号”。 生物圈是指星球上存在有机体生命的圈层,圈中生物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密切依存,息息相关。如果说地球是生物圈1号,生物圈2号则  相似文献   

3.
去年9月26日,迄今为止人类最大的生态工程美国"生物圈2号"的首次试验宣告结束。4男4女8名科学家在与世隔绝的人造"世外桃源"中过了731天封闭式的生活之后,终于在这一天走出那个密封的世界,重新返回被称为"生物圈1号"的地球。  相似文献   

4.
夏晓烨 《世界科学》1999,(10):36-37
本文描述了科学家以生物学“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建造的模拟地球情形的“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介绍了“生物圈2号”外部形态和内部功能以及生物圈居民的生活情况。通过分析“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得出在目前现有条件下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火星沙漠研究站简称MDRS,实际上就是由美同一个私人太空探索机构--"火星学会"资助的4个模拟火星居住舱之一,目前尚未完全建成.第一个模拟火星居住舱已于2000年建成,它就是位于加拿大德文岛的火星极地研究站.  相似文献   

6.
建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附近的“生物圈2号”最近开始接受输氧,以解决这一封闭实验环境中因空气逐渐稀薄而对居住者造成的生活困难。“生物圈2号”是一个耗费巨资建成的玻璃和钢制半圆拱顶型建筑,占地3.15公顷。它模仿各种气候条件并有种植园地,与外界处于  相似文献   

7.
<正>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加剧,自然灾害将不断频发,尤其是海平面上升会导致许多地区的沿海居民失去家园。为此,日本著名建筑公司——清水建设公司——提出了一项建造水下城市的宏伟设想。根据设想,水下城市主要由球体城市、螺旋形通道以及海底沼气制造厂三部分组成(详见本期正文"未来水下城市")。以下是清水建设公布的未来水下城市的规划效果图。  相似文献   

8.
生物圈2号曾被誉为人类今后的太空生活基地的一个模型可是批评人士现在认为外界是上当受骗了  相似文献   

9.
病毒是地球上丰度最高的生命形式,广泛分布于包括深部生物圈在内的各种环境中.病毒通过侵染微生物宿主影响其生态特征、生态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被称为"全球尺度过程的纳米尺度推动者".然而,病毒在深部生物圈中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仍是一个"黑箱".本文综述了深部生物圈病毒的研究进展,包括病毒在典型深部生物圈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和环境调控因素、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生活方式和活性、与宿主相互作用、生态效应和生物地球化学意义.在此基础上,对深部生物圈病毒在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以期促进深部生物圈病毒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生物圈2号使人们更加明白一个看似浅显的道理——目前地球仍然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早上10点,雨开始下。这场雨不是特别大,但却下个不停,持续不断的雨水渗进了深黑色的土壤里。午夜之后,整座小山都"喝饱了水",表面开始出现了涓涓细流。激流涌动,冲出一条小水沟。雨继续下,水沟越积越深。  相似文献   

11.
在朱尔斯·凡尔纳(JulesVerne)一次有价值的探险中,俄罗斯科学家准备潜入1637米深度的水下--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的湖底. 科考队于7月29日进行了首次潜水,他们采用载人"和平-1"号与"和平-2"号潜艇--得益于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出场,这两艘潜艇已声名远播.  相似文献   

12.
王巍 《世界科学》2008,(4):36-37
"鳗鱼计划" 对于志在培养学生科学情趣的教师特里·安德森(Terry Anderson)来说,教会学生操控一台水下探测机器人并不是她唯一的教学目的.然而,她在马里兰州谢迪赛小学的五年级学生们,对于组装自己的"鳗鱼"号水下机器人却颇为热衷.  相似文献   

13.
据报道,为研究太空世界,美正建立“生物圈二号”,模拟太空生活环境。将有八名实验者进入与外界隔绝密封的微型地球上,从事富有意义的探索。在这里我们将会看到一个生物圈实验者走过来,这儿是热带雨林,气候温和湿润,阔叶树上正是熟透了的香蕉。大约100英呎处,另一位生物圈人在微型海洋岸边漫步,观察在机械作用下产生的海浪是否适度地冲击珊瑚礁。再向南一点,从事实验的植物学家正在研究湖泊淤泥中芦苇的生长状况。另一个生物圈人来到人造世界的边缘,脸贴在冰凉的玻璃上向外张望。沙  相似文献   

14.
Nobbe  TA  朱永志 《世界科学》1989,11(1):12-13
在美国塔克森北部的圣卡托里拉山麓的丘陵中,有一座占地2.5英亩,由金属和玻璃建造的特大型温室,该建筑物称为生物圈Ⅱ号,它是一个私人投资三千万美元的密闭茧状物,八个志愿的“生物圈人”将在这个人造生态系统中生活两年,仅在出现紧急意外事件时才离开。空间生物圈风险公司于1987年1月份开始建设这一项目。他们知道,空间移民生存的关键在于有一个自容的、封闭的环境。空间探险者和开拓者可以在该环境中生存较长的时间而不从地球上再获取物资补给。该公司希望到1992年能够生产和销售小型的生物圈系统。目前除大公司支持这一空间计划外,潜在的支持者还有各大学和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5.
正全国第一个首条线路即采用全自动运行的城市;全国首个承载全自动运行系统的云计算平台;全国首条线路所有进出站闸机全部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人脸识别技术……太原地铁2号线携带着多个"第一",凭借着"绿色+智慧+人文"的品质,为太原市民打造舒适、快捷的乘车体验。  相似文献   

16.
蒋高明 《科学通报》1997,42(4):434-438
植物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表现在短期反应和长期适应两个方面。在短期反应方面:(1)光合作用起初随CO_2浓度升高而得到促进;(2)但随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光合强度下降。这种现象主要与实验控制条件如光照、水分、养分及植物的生长空间受限有关。因而在对全球变化引起的植物适应研究方面,进行长期反应即适应(Acclimation)实验研究更有意义。但目前所进行的有关研究,植物生长的空间仍很小,且对幼苗处理为主,不能进行较大植株(尤其是高大树木)的实验。生物圈二号建于1991年,占地面积1.28hm~2,植物生长空间12.9×10~(14)m~3。原设计目的是为今后太空探险作准备,试图寻找适应人类生存的人工生态系统。但住人封闭实验后,CO_2浓度升高很快。1991年6月为500μmol·mol~(-1),到1992年2月即达到2500μmol·mol(-1);1993年2月升至4000μmol·mol~(-1);以后CO_2浓度维持在1000(夏季)~4000μmol·mol~(-1)(春季)之间。封闭实验2.5年后即不再继续住人实验。但是,生物圈二号却提供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全球变化研究的理想场所。里面的植物生长在很高的CO_2浓度里(平均>2200μmol·mol~(-1)约4.5年,且大多从种子或幼苗开始生长。生物圈二号内有热带雨林、沙漠、萨王纳群落、红树林、海洋、农田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约1000  相似文献   

17.
海底住宅区     
美国海洋学家准备建一座水下城市。他们估算这一项目的总造价为5亿美元。而且私人赞助该项目的可能性很大。如果资金能尽快到位,那么5—7年后即可建成。根据设想,应该在水下建几个小区,人们可以乘坐密闭电梯直接抵达那里。身上不会沾一滴水,也不用携带水下呼吸器和其他任何潜水器材。  相似文献   

18.
田武 《科学24小时》2001,(10):34-35
1959年6月9日,美国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乔治·华盛顿"号下水.3年后,前苏联的第一代战略导弹核潜艇也开始服役.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两个核大国之间的水下对抗从未停止过.在历史进入新世纪的今天,美、俄两国海基战略核力量的实力如何,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9.
最早的人力潜艇世界上最先对人力潜艇进行研究的是意大利人伦纳协,他于公元1500年就提出了"水下航行航体结构"的理论。半个多世纪后的1578年,英国海军中尉威廉完成了设计。到1620年,荷兰人科尼利斯·范·德  相似文献   

20.
初冬的早晨,和煦的阳光照在我国南海西沙群岛附近的海面上,微波荡漾,闪烁着金黄色的光芒。一艘海洋科研考察船在这碧波万倾的大海之上停机随波逐流,轻浪拍击着船上水下机器人研究专家们的喜悦心情。我国第一台无缆水下机器人——"探索者"号成功地下潜到水下1000米深处,并在海底世界漫游了数小时,成为我国到达深海底的先驱者。这是中国人民值得自豪和庆贺的大事,我国各新闻媒介都纷纷对此作了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