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面对强大的男权社会的对垒。女性性别意识在历史和残酷现实竞争中不经意蜕变雄化,性别迷失。文学是人学,在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影象中,女性文学在女性主义高涨的浪潮里,同样返照着女性自救征途上无法避免的男性化倾向。其现状源于沉重的“第二性”历史和四面楚歌的残酷现实,而女性文学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必然是摆脱男权意识和男性性别参照,认识自我,认识人类已有的文明和秩序,寻求与外部世界抗争和合作的勇气,寻找女性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本体回归。  相似文献   

2.
"五四"女作家广泛关注社会现实,同时也是当时女性进入社会的先锋.本文以中国女性文学和"五四"文学为背景,从重返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方面和女性性爱意识考察了"五四"女作家的女性情怀及其审美表现,从而探究"五四"女性文学开创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新传统的思想、艺术价值.认为"五四"女性文学第一次全面展示现代女性初步走出男权藩篱时的独特心声,映照出女性生活中许多始终不被注意的侧面,开启了女性文学的崭新话题,激烈否定了封建男权传统,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珍贵源头.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她的长篇小说<使女的故事>中展现出一个看似荒诞,但却真实无比的未来景象.小说中男权社会对自然和女性的残酷压迫、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抗争,展现了阿特伍德独有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给世人敲响警钟:要想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自然和女性的"边缘"地位,培养人们的生态整体意识和男女平等意识,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4.
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文学一直是以性别对抗的姿态存在文坛,而女性诗歌作为女性心灵的直接展示,在性别对抗与文化解构方面显得十分大胆、突出。且其写作意义都是指向对女性自我生命体验的真实书写,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属于她自己的女性经验世界——"黑夜",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有别于一般文学叙事的女性诗学存在。本文试图从女性诗歌的历史发展,探入剖析新时期女性诗歌中性别抗争意识存在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5.
张抗抗一直宣扬自己是“非女性主义者”,她以理性的精神强调“我们需要两个世界”,性别的对立似乎掩盖在理想化的创作意图之下。然而,对照她的小说《情爱画廊》和《作女》,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其创作意图之下隐藏着男权意识到女权意识的流变。但是,在整个“逻格斯”中心尚未被瓦解、消除之前,企图建立一种完全脱离男权传统的充满新意的“女性世界”是难以实现的。张抗抗性别意识的两极跨跃,显示出她对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大胆预测和迷茫心态。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文学领域,男性作家一直把女性塑造为天使、淑女或恶魔的形象,他们以自身的男权思想掩盖了女性本身的性别特征和社会特征,剥夺了女性的话语权。自女权运动以来涌现的大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则站在女性的角度书写女性题材小说,试图推翻这种传统的男权社会及其制度,争取自由和平等。通过对男女两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分析,希望消除文学上的霸权思想,谋求两性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张愿贞 《科技信息》2011,(33):309-309
作为美国女性主义作家的代表,艾丽丝·沃克在其作品中无情批判男权及男性文化对女性身心的种种压迫,并反映出敏锐的女性意识。本文从女性话语权和女性意识觉醒两方面探讨沃克是如何进行女性性别建构,又是如何解构男性主体性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来分析研究新时期女性文学代表作家王安忆的两篇作品,指出作品中的男女性别“战争”中,男女之间既是相互对抗,又是相互依存的。笔者的结论是,人类生活要和平和宁静,就应不断对男权中心话语进行消解,从而达到男女地位的真正平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离婚>以-个普通的中国家庭走向离婚的发展作为切人点,作者王海鸰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将婚姻在现实中面临的无奈与伤痛放大呈现,尝试为婚姻囹圄中的女性指出一条理想的道路一对男性背叛的宽容.然而在这种细腻的女性关怀之中却凸现出强烈的男权意识,它巧妙地隐去了男女在维持感情、婚姻上的同等责任,把女性的平等意识压制在对男人的依附关系中,忽略了对造成婚姻破裂的真正原因的深层次思考.构建幸福家庭的先决条件是两性的平等,女性必须穿越男权文化的通道做一个大写的"人",与男性携手并进,才能构建出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更加理想、更加和谐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0.
陈衡哲的创作一直就成为女性文学的“另类”,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价其“理智多于情感”,她摆脱了当时困扰女性作家的许多问题,脱离狭小的女性视野。本文认为她以知识精英的姿态,把性别意识和人的意识高度融合,用“超性别”看待女性解放,强调两性人格平等,承认每个人的个性差异,以铸女性“大魂”为已任,因而其女性观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是真正解放了的女性话语。  相似文献   

11.
实事求是是中共党史研究必须坚持和贯彻的基本原则。这是由其主体的先进性及其研究内容和客观内在要求所决定的,并为其实践所证明。中共党史研究工作者要坚持和贯彻这一原则,必须做到:一、占有详实史料;二、以唯物史观作指导;三、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共党史研究与现实等几方面关系。  相似文献   

12.
镜子的历史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镜子意象被写入我国古代小说中,伴随着小说的发展演变直至今天,镜子的功能,在小说发展演变的同时也在演进变化。小说中的镜子实际上是一面反映人类自身不断发展进步的镜子。通过小说中的镜子意象,人类得以反观自身,反观社会,这其实才是镜子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新生在刚进校的一段时间内,因为理想和现实、优越感与平等感、依赖性与自主性、强烈的交往渴望与闭锁性心理矛盾以及性和恋爱问题,容易产生种种思想问题和心理矛盾,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应研究新生的情绪波动,帮助新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4.
《故事新编》称得上是现代小说史上的一部奇书。奇就奇在鲁迅的书袋虽然是鼓鼓的,却无意于掉书袋,而是驾轻就熟地出入古今,把现代社会的诸多官场丑态、文界乖谬、民间陋习和掺和着奴性及流氓性的国民心理,糅合在神话、传说、历史的著名故事之间。这就有如女娲拔起一株从山上长到天边的紫藤,搅动地上的泥水,溅出一班能笑能哭的生灵,即鲁迅所谓“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是也。二者的糅合与搅拌,构成了复调叙事,构成了民俗性的狂欢。古人和今人打照面,互相消解对方的神圣的灵光或装模作样的摆谱,令人看见他们的不尴不尬而窃窃发笑。小说自身也由此超越纯文学传统而向杂文开放,小说与杂文杂糅,兼具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功能,开创了一种古今杂糅的“杂小说”新文体。  相似文献   

15.
唐代晚望诗艺术特色表现在虚实交错的布局、丰繁意象的选取和真性情的表达这三个方面.同时,虚实交错的布局构成了晚望诗远近互文、动静交相的美感;丰繁意象的选取导致了晚望诗内容的充实和情感的饱满;诗人真性情的表达构成了诗歌具有沉郁、清丽、雄壮、感人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6.
明月是典型的文学意象和永恒的主题,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用得最多的意象之一。李白是写月最多的诗人,其月亮意象思维深受我国日月阴阳文化思维模式以及《诗经》、仙话幻想和历朝诗赋乐府的影响。他借明月意象向外探取宇宙的奥妙,向内则反观心灵的隐曲。李白之人月相得体现的是诗人与月之精神契合,以及诗人与天地万象共享历史哲学与时间哲学的精神探索。  相似文献   

17.
N级编码理论将知识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视野引入文学批评,不仅文学史获得了一个更宏大的背景,文学文本也成为潜意识与意识、历史与当下、神话与现实的交叉点,从而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阐释空间。N级编码是对文学史乃至文化史的一种新的解读视角,相对于以往启蒙立场上的寻根指向,打破了以往二元划分的条块和界限,从而勾勒出一幅更为完整的人类精神图景。经由这种视角,我们得以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之中审视文学乃至文化符号,这也正是文学人类学的最终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0月在河南大学召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性别"学术研讨会,是在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取得显著成就、亟待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形势下召开的,有着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本次研讨会以"文学与性别"作为主题,就"性别与相关文学理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性别审视"、"现当代文学中的两性关系模式"等话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9.
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乱世,出现了三种颇具代表性的人,即逆时之士、隐逸之士与顺时之士。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逆时之士不满于现实,不愿与世沉浮,他们固守着自己的道,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隐逸之士虽然对现实不满,但不同的是,他们能够超然物外,或游于精神世界,或躬耕于田园;顺时之士与此二者恰恰相反,他们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而成为那个时代的主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