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彭友权 《科技资讯》2012,(12):47-49
武广客运专线浏阳河隧道全长10.1km,为我国首条穿越地下城区的特长特大客运专线铁路隧道,暗挖洞身段采用三竖井一斜井的施工方法。本文通过浏阳河隧道2#竖井穿越风化槽谷的施工方法、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等综合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关键意见,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2.
如何综合考虑经济、安全两方面因素,确定地铁隧道的合理埋深,是地铁隧道修建的难点之一.结合青岛地铁某一区间隧道合理埋深设计,将强度折减法应用于地铁隧道合理埋深分析,计算得出不同埋深情况下隧道毛洞安全系数.考虑实际地质条件对不同埋深下地铁隧道毛洞安全系数的影响,由计算得到的不同埋深下隧道毛洞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定量分析得出了适合青岛地铁该区间隧道的合理埋深范围.  相似文献   

3.
强度折减法在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和指导设计施工时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的合理性,把强度折减法应用于盾构隧道开挖面的稳定性分析中,定义了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安全系数的概念,获得开挖面的稳定安全系数与潜在滑动面,并对影响开挖面稳定安全系数的隧道所在土层参数及开挖面的支护压力、地下水位等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土层参数对开挖面稳定安全系数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内摩擦角、黏聚力、开挖面支护压力和地下水位等因素对开挖面稳定安全系数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
公路隧道穿越灰岩地区岩溶发育不良地质地段时,隧道极易与大型溶槽相遇,阐述牛角山隧道施工中大型溶槽坍方地段处理的施工技术,以供广大同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接触网作为以往的站后工程现已部分进入土建工程单位的施工范围,接触网专业槽道施工就是其中的一项,因其造价高,要求精度高和不可修复性逐渐成为施工企业关注的重点,本文简述接触网专业槽道施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6.
花岗岩残坡积土中的孤石给工程施工带来了困难。沈海复线高速公路漳州段宝丰隧道出口段在施工过程中遇到含大量孤石的花岗岩残坡积层,除地层不均匀外,该段隧道还具有浅埋、地下水发育等施工不利因素。介绍施工中出现的工程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系统阐述进洞的施工方法及措施,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强度折减法对某公路隧道洞口高仰坡稳定性进行三维分析,并计算不同坡率对仰坡稳定性的影响.以实际工程为依托,在分析中充分利用强度折减数值计算法的优点,在模拟隧道开挖及仰坡加固的基础上计算各种工况安全系数,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8.
从盾构开挖面平衡状态及隧道水底抗浮平衡条件着手,利用了泥水平衡盾构开挖工作面水土压力与密封舱内压力动态平衡公式,得到了超大直径盾构穿越江底底冲槽段浅覆土保持开挖面稳定的技术对策。结合南京过江隧道纬七路左线工程,提出超浅覆土情况下过江隧道泥水盾构施工应采取的工程对策。  相似文献   

9.
边坡的开挖、支挡施工顺序对边坡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本文通过使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深路堑边坡的不同施工方案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由上至下台阶法开挖,且开挖一级,支护一级的稳定性最高.经过对不同施工方案的对比分析后,达到对施工工序优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3,(3):109-112
在攀西地区广泛分布的昔格达土具有遇水易软化崩解等特点,为了研究昔格达土边坡的稳定性,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根据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结合工程实例,以数值收敛、位移突变和塑性区贯通为失稳判据,分别得出三种判据的边坡安全系数,并与Bishop极限平衡法所得到的安全系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昔格达土边坡处于稳定状态,以位移突变和塑性区贯通为失稳判据得到的边坡安全系数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1.
以某高速公路隧道断层带施工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数值分析法对隧道断层破碎带施工进行动态开挖模拟,对比分析了中隔壁法和上下台阶法2种方案引起的力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断层带围岩变形主要受最大主应力控制,剪应变主要呈"沿隧道纵向中间小两边大,沿断面竖向两边小中间大,沿断面横向右边小左边大"的变化趋势;围岩破坏主要为剪切破坏,断层上盘为最危险地带;此工程背景下,中隔壁法优于上下台阶法,中隔壁法导坑一的施工是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潘鹏旭  陈伟  郑京承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9):12714-12720
为了解隧道下穿富水强风化砂岩地层施工对既有铁路的影响,依托某电缆隧道下穿广深铁路工程,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分析了具体施工措施对隧道及地表变形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不考虑地表列车荷载和地层富水时,开挖及顶进力为地表沉降、隧道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当单独考虑列车荷载或地层富水弱化作用时,列车荷载会使得下穿段地表沉降和隧道拱顶沉降增大,而地层富水弱化对隧道进出口段沉降及下穿段底部隆起影响较大;当同时考虑列车荷载和地层富水时,隧道拱顶沉降及下穿段路基沉降均会大幅增加。对比分析现场监测、Peck公式预测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可知数值模拟结果与不考虑地层富水弱化时的Peck公式预测结果十分吻合,但由于其未考虑加固止水措施,地表沉降大于现场监测结果。电缆隧道下穿广深铁路现场施工严格执行现场监测和变形控制措施,将地表沉降值和隧道拱顶沉降值分别控制在6 mm和10 mm之内,隧道底部隆起控制在5 mm以下,可以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列车的运行安全,并为同类型工程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现有的地铁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方法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在风险识别过程中缺少对多维风险情景的识别,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引入层次全息建模(hierarchical holographic modeling,HHM)方法和风险过滤、排序及管理(risk filtering,ranking and management,RFR...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楔形掏槽孔倾斜角度对大断面隧道爆破效果的影响规律,以铜安高速巴岳山隧道为工程背景,结合楔形掏槽爆破破岩理论,借助力学实验获取岩体参数,建立不同倾斜角度的楔形掏模型,从应力波传播、围岩动态损伤和槽腔演化角度三个方面分析楔形掏槽孔倾斜角度对爆破效果的影响规律,提出Ⅲ围岩的最佳楔形掏槽孔布设角度。结果表明:60°布孔方式有效应力最大;70°布孔方式围岩损伤区域略大约60°,但60°布孔方式孔底围岩损伤区域最为平整;60°布孔方式的槽腔体积最大,水平方向最大尺寸约为2.18m,垂直方向约为1.68m;现场试验炮孔平均利用率为86.74%,炸药单耗量降低了0.02kg/m3。综上所述,Ⅲ级围岩掏槽孔的最优布设角度为60°。  相似文献   

15.
李兰 《工程与建设》2005,19(3):238-239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几个有代表性城市市政共同沟的调研,对城市市政共同沟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发展和使用城市市政共同沟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6.
监控量测对于隧道安全施工极为重要。本文以成渝高铁龙神坳隧道为例,介绍了该隧道监控量测的具体方法,通过对典型断面监测成果的回归分析,得出对数回归模型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隧道变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TBM在万家寨隧洞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全断面岩石掘进机的工作原理及在我国万家寨引黄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该机械在施工中创造了日成洞 6 5.6 0m/d和月成洞 10 83.90m/月的较好成绩  相似文献   

18.
综合论述了水下隧道在穿越江河湖海时所有的优势,介绍了水下交通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概况,讨论了水下隧道勘察设计、施工的几项关键技术,详细介绍了水下隧道施工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风化砂改良膨胀土的收缩指标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变化规律,采用收缩仪对经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的掺砂改良膨胀土试样进行收缩试验,探究试样的线缩率、体缩率、收缩系数、缩限及胀缩总率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变化特征及机理,建立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掺砂改良膨胀土的缩限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线缩率及体缩率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经过4次干湿循环作用后二者基本趋于稳定,且风化砂掺量由0增至20%时,线缩率及体缩率的降低幅度最大;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收缩指数呈指数函数降低,在4~5次干湿循环后,收缩系数基本趋于稳定,缩限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呈二次函数形式增加,且随着风化砂掺量的增加,干湿循环作用下缩限的增加幅度逐渐减小;胀缩总率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先逐渐降低后趋于稳定,在干湿循环作用下通过掺入风化砂,可以有效降低土体的胀缩总率,并使之达到路基填土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浅覆地层盾构隧道下穿永宁门护城河的施工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地铁二号线地铁隧道下穿永宁门护城河工程为依托,根据具体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利用开挖面的最小支护力原理,得出了盾构掌子面土仓内压力的安全范围,并就施工中河道内地表隆起较大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采取在河道内堆载,并在盾构施工中合理控制土仓压力的措施,能有效控制地层变形,防止地表隆起。施工中的地层变形监测数据表明,提出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正确可行,对未来类似条件下的隧道施工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