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白鹿原》自发表以来,其总印量已超过一百余万册。对《白鹿原》的研究始终不减当年,但都主要从宏大叙事、儒家文化、人物形象分析、语言、民俗学等角度品评作品,其研究文字总数亦早已超过小说本身。笔者主要从性爱描写展示的社会历史变迁、性爱描写揭示的传统心理以及性爱描写体现的文化价值观三个部分讨论了《白鹿原》中关于性爱描写所蕴含的文化心理,从而观照其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一、《白鹿原》中几乎所有的女人都是凄惨而死。陈忠实在写男人嗣续传统的同时,写了一批被传统文化搅裹、吞噬的女人 巴尔扎克“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的话不但被陈忠实写上《白鹿原》的扉页,而且也被陈忠实融入了整部作品。《白鹿原》可说是一部中国一个古老民族的断代史。与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是一部有着大量死亡描写的长篇小说,作品中描写的死亡人物众多,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死亡描写匠心独运,特色鲜明,赋予作品厚实深邃、凝重苍茫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白鹿原》书中的人名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文化网络图,随意点击,我们会发现,《白鹿原》里的主要人物命名文化内涵很深,他们不仅仅是人名的代码,更是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的反映。欣赏她,我们可从多层面、多角度体味陈忠实的人文心理、文化观念、生活理想、道德准则以及《白鹿原》的丰厚意蕴。  相似文献   

5.
《白鹿原》是一部描述陕西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陈忠实巧妙地运用民俗事象的特殊功能,把它创造性地转化为艺术细胞。《白鹿原》的民俗描写,不仅推动小说情节的自然发展,还使情节结构有张有驰跌宕生姿,有助于导引读者解悟事件关联及其丰实意蕴。尽管小说中的民俗描写并非是处处"匠心独运",但都成了小说有机体上不可缺少的血肉,尤其是在营造故事氛围,推进小说情节的展开和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同是描写都市题材,故事均发生在具有“十里洋场”之称的上海;同是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其手法都采用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我毫不犹豫地要举出茅盾的《子夜》和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这两部适时地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在转折时期的命运和心态的作品,都曾引起过强烈的社会反响,都曾产生过程度不同的“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7.
《白鹿原》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男性的世界,在这个男性世界中有众多的女性,她们过着或顺从或反抗的生活,然而这一反叛和皈依却都没有逃离悲剧的命运,在白鹿原的男性世界中,她们过着悲剧人生,在掌控白鹿原世界的男作者笔下,她们仍旧成为被书写的悲剧对象。  相似文献   

8.
2009年2月以来,著名的美国硅谷连续发生数起精英人士非正常死亡事件。据调查发现,死者生前都是在夜色中收到一个邮差送来的一封信后,三天内被人割去头颅致死。有人说这是死神派来的"死亡邮差",送来的信就是《死亡通知书》。一时间整个硅谷人心惶  相似文献   

9.
迟子建一以贯之的创作风格是温情,而其在201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白雪乌鸦》又是以1910年在哈尔滨发生的鼠疫为观照对象。在这篇小说中,迟子建在自己的创作风格、美学追求与人类的死亡宿命间寻找到了一条平衡之道,并建立起自己独特风格的死亡叙事,即正视死亡、化解死亡、战胜死亡。  相似文献   

10.
死亡与拯救 --《荒原》解读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主题是《荒原》的核心和灵魂。但《荒原》描写的“死亡”是和生命熔铸在一起的,彼此无法分开的,即把人推向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之中,着力表现处在生不如死的荒原中的人们对死的渴望,同时也孕育出“生的本能”,从而导致生死循环;这种死亡更和精神联系在一起,其中的“死亡”多以“力比多”的饥渴来对应,故死亡在这里只是一种仪式性死亡或象征性死亡,其目的是表现生命力的回归而实现精神复活,这样,艾略特就在描写死亡中完成了“拯救荒原”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在纳博科夫的小说《普宁》中,作者虽然没有给主人公普宁一个死亡的结局,但死亡的阴影在整部小说中却无处不在,贯穿始终。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的一系列死亡意识的描写,揭示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也暗示了普宁是一个在事业、爱情以及人际关系上极为失败的苦恼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于黄土坡塬上的精神哲学─—“白鹿精魂”──及其理想人格范型的解读,从一个侧面论述了回归传统是《白鹿原》的文化本性。文章指出,《白鹿原》并没有提供富有现代人文价值的文化观念,并没有最大可能地开掘人物灵魂的深度,它的成功在于以貌似丰厚沉静的鲁钝品性回应了90年代文化民族主义的主潮。回归传统既成就了它,也埋葬了它。从这一角度而言,《白鹿原》无疑是一部资质平庸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一直向人们孜孜不倦地灌输如何吃得对、保养好、活得长的养生哲学。由于人们讳于或畏惧谈论死亡,因此几乎没有涉及临终和死亡的教育,笔者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短板。最近有幸读到美国作者迈克尔·R·雷明和乔治·E·迪金森撰写的关于死亡的专著《温暖消逝:关于临终、死亡与丧亲关怀(第八版)》,本书作者是当今世界对死亡教育造诣颇深的博学鸿儒,《温暖消逝》就是他们潜心研究和长期实践的智慧结晶。有鉴于此,该书中文版的面世恰好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必要补充。该书第一版问世距今已逾30年。  相似文献   

14.
《青年科学》2011,(7):27-27
近期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大量动物神秘死亡的事件,迅速被各国媒体所关注。一幅标着这些动物神秘死亡事件发生地点的地图在网友中快速流传开。在地图上,那些发生鱼、鸟、蟹等大批死亡事件的地点都被用蓝点标出。目前尚未有人能明确地解释动物死亡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5.
鬼子的小说《瓦城上空的麦田》描写了三类进城的乡里人,这三类乡里人进城后都没能完美的实现他们的城市梦,他们或是被城市伤得体无完肤,或是成为城市边缘人、在城市中艰难求生,或是被城市异化,在现代理性之下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瓦城上空的麦田》在城市与乡村的现时悖论中显现出自己的价值,即揭示了乡里人走向城市时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6.
《围城》与《我是猫》是中日两国文学史上的佳作,都描写了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他们消极虚弱,缺乏生活理想,面对新时代新思潮,既顺应又嘲笑;既贬斥又无奈。他们爱好广泛又才疏学浅,不屑于同流合污又改变不了自己的处境,只能任时代与命运捉弄。通过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比较,剖析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下的精神困境以及产生的原因,揭示这种困境产生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蒙田,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其《随笔集》中,以研究自己为起点继而扩展到全人类,从研究死亡出发找寻生命的意义,最终消融了对于死亡的禁忌。  相似文献   

18.
《白鹿原》被举为代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到目前为止)文学最高水平的作品,文章从三个方面对《白鹿原》进行评述:(一)思想内容深邃厚重,小说半是赞歌,半是挽歌;(二)故事情节跌宕曲折,作者设置了六个境遇,描述地处关中平原的白鹿原,在历史艰难的蜕变期中,上演了一出出波澜多彩,触目惊心的活剧;(三)人物性格复杂多样,本文分析了具代表性的白嘉轩黑娃,田小娥等人物性格特征内涵;文章最后略评《白鹿原》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吴老太爷是茅盾小说《子夜》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老祖形象则是彝族著名作家纳张元作品集《走出寓言》辑一之《彝山纪事·鸡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和持有者,他们都仇视现代都市文明,始终把持顽固不化以及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思想,并致使自己与世俗世界格格不入.然而,顽固的、冥顽不灵的懦弱性格,环境的变化使他们在接触现代文明时失去了自我文化的保护,他们的悲剧命运终将不可避免.性格上的相似性,以及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使他们在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存在着断裂性和文化身份的差异性,环境的变化以及话语权的丧失导致两人悲剧命运的最终产生.  相似文献   

20.
理想爱情与世俗婚姻——海丝特和凯瑟琳爱情悲剧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金娟 《科技信息》2012,(32):216+218-216,218
《红字》与《呼啸山庄》是两部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杰作。两部作品都讲述了一个缠绵悱恻、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都描写了爱情、孤独与死亡。海丝特和凯瑟琳分别是两部小说爱情悲剧的女主人公。她们有着相似的命运遭遇:都曾为结婚而结婚,为爱而爱,最后都为婚外之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本文拟从两者的爱情与婚姻,孤独与死亡诸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指出破坏真挚而自然的感情不仅是残忍的,而且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