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要重视培育其优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本质要求;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要端正学风,做到真学、真信、真用;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必须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实现主客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几个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新时期大学生容易淡化马克思主义信仰,以致产生许多较为严重的后果。强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须通过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恩主义大众化教育,不仅确保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在全社会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普及活动,因此要积极探索大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途径。本文力求为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和普及,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正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4,(9)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西方经济消费模式的影响,使人们的消费结构、消费观念不断地革新,尤其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中。本文通过对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消费主义批判的梳理,分析当代大学生消费思想和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十分令人担忧。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信仰状况的了解,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成因,并提出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6.
7.
在以往大学生德育中,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性、单纯强调教授与灌输等缺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人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新的生长点,与大学生德育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本文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人学对于大学生德育的基础意义,以及努力改变以往忽视大学生主体性与能动性的错误做法,不断开拓新的大学生德育路径,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双向互动,通过内化新理论,感知新实践,力争把我们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相似文献
8.
我国省级以下的干部分为三层,即厅级、处级和科级.这三级干部占我国干部队伍的绝大多数.这三级干部队伍建设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因此,提高这三级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非常重要.总的来看,这三级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认知能力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是比较强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坚定理想信仰还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10.
李家祥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96-100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一些大学生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迷茫的问题,这就需要找到有说服力的现实依据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的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很大冲击,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了危机,从五个方面冷静分析了危机产生的原因,并相应的提出了强化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
糜海波 《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26-29
"大众化"之依据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特质所决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运用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联系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阐释,也要做好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宣传,并善于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理论斗争;同时还应通过价值事实来确证"大众化"的现实意义,使人民群众真正从马克思主义这一"普照之光"中得到福祉。 相似文献
13.
刘虹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4):133-136
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于履行高校的责任和使命、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和组织化建设,创新方法和手段,优化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了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分别设计了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动机调查问卷和疏离马克思主义的动机调查问卷,对全国大学生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了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因素,以及造成大学生疏离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时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16.
17.
陈梦寒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6):141-145
宗教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大众化进程、构建校园文化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探索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和谐观、法制观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基本内容,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加强宗教文化知识教育、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强化宗教预警机制建设、注重宗教理论研究,引导大学生把旺盛的精力集中到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 相似文献
18.
陈波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115-118
充分发挥党员大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在教育中加强主体性教育。党员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是新形式下高校加强党员大学生教育的迫切需要;也只有在实际的教育中,充分实践主体性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及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主体、主体性等问题也成为哲学界和教育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应借助主流文化,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同时凭借学校的重视和支持,以及良好社会风气的建立,来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20.
王婷 《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10,(6)
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缺失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代西方思潮的冲击、时代背景的变化、大学生自身因素以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缺乏实效性等因素是造成该现象的根本原因,从提高社会的重视度、加强高校的教育以及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切实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