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郑诚 《科技信息》2013,(6):260-260
可制造性设计(Design For Manufacture,简称DFM)是电子制造企业加快产品产业化、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的有效途径,为充分提高效率,减少人为因素,当今的国内外大企业都借助于DFM软件来进行产品的PCB设计、裸板分析以及组装工艺的设计,最后形成产品的DFM报告,其数据内容成为企业产品数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可制造性评价是DFM技术的关键。采用制造计分的方法,通过对冲压零件制造过程中的模具成本、冲压时间、冲床选择、冲压设备折旧费用进行研究分析,建立了冲压零件可制造性评价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3.
面向制造的设计(DFM)的应用扩大了传统设计活动的范围,即在设计阶段就识别和消除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而,制造过程中包含许多不同类型的活动,且每一类型的活动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通常一种设计可能对一种制造环节是可行的,但对另一种却不合适,这里提出了一个CAD/DFM多评价子系统集在民的体系结构,在给出的系统框架中,当设计师设计一个产品时,有一组基于各个不同的制造环节(如机加工、装配、测量等等)的评价系统来分析其可制造性并给出改进设计的方法和建议,通过集成模型解决来自不同评价系统的冲突,给设计师提供了一个综合要求的信息反馈。  相似文献   

4.
从可制造性设计(DFM)的定义和trilogy 5000软件开始,说明了印制电路板(PCB)板级DFM的必要性.简述了PCB板上元器件的选型所遵循的标准和Mark点的设立原则.详细叙述了焊盘的设计尺寸、PCB板层的设计规则、PCB设计的布局规范、PCB布线规范等几个PCB设计所涉及到的方面.另外,介绍了几种常见的SMT物理封装形式和元器件与定位孔的间距以及线与焊盘、线与过孔、过孔与焊盘的最小间距.  相似文献   

5.
吴昳恬 《科技信息》2013,(6):259-259
当前,我国经济形态正处于转型初期,基础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本文在电子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相关人才的培养进行准确定位,通过教育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为企业、行业输送满足和适应岗位需求的DFM紧缺人才。  相似文献   

6.
DFM (Design-For-Manufacturability) method, which aims to improve manufacturability of ICs through specific design considerations, is becoming important nowadays. In particular, standard cells now should be designed by DFM method. This paper reports a new DFM flow for sub-100 nm standard cell design with a group of technologies for process modeling, manufacturability simulation and trial RETs. Based on this flow, a set of DFM-friendly 90nm standard cells were designed.  相似文献   

7.
从DFM技术入手,深入研究乐音合成器芯片的原理,设计出一款基于DFM的乐音合成芯片.整个芯片电路基于0.6 μm CMOS工艺设计,利用Cadence平台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电路较好完成了乐音合成的要求,满足制定的性能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8.
基于特征造型的CAD系统,在异地协同设计的环境下,建立了零件可制造性评价系统的方法,提出了基于智能代理的面向制造的设计(DFM)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Internet/Intranet环境,并支持不同类型的CAD系统评价,在评价知识的表示方面,采用了面向对象与产生式规则相结合的混合表示方法,该方法适合于根据零件对象的类型对可制造性规则进行有效组织,在推理过程中,可以根据对象类型选择不同的规则,从而加快推理速度,本文提出的基于智能代理的可制造性评价的方法,具有灵活的系统可重构特点。  相似文献   

9.
证明了数字系统内部多重固定故障状态下的测试集统一公式,因其包含常数而缩短了故障诊断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DFM的故障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10.
针对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在分析、验证软件构架动态行为中的不足,采用谓词/变迁(Pr/T)网为软件体系结构动态行为建模,并提出了基于线性时序逻辑的软件体系结构动态行为模型验证方法.首先根据体系结构层次模型扩展Pr/T网建立体系结构动态行为模型(DFM)并构造DFM的可达图,然后使用基于自动机理论的方法来验证模型的时态逻辑性质,最后通过对一个电子商务系统实例的并发控制机制建模和模型检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所提方法结合了Pr/T网和线性时序逻辑的优点,为进一步开展软件体系结构动态行为的分析、验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我国航空碱性蓄电池维护的现状及问题,讨论了静态SOR算法在航空碱性蓄电池健康评估上的应用及其存在的缺陷,提出了EP加权静态SOR算法,其在静态SOR算法的基础上引入分时段加权处理,同时引入每个单体电压相对整体平均值差值的绝对值(DFM值),从而解决了静态SOR算法加权函数不明确,对那些已经完全损坏且不能充进和放出电的单体以及充电到一定值后其端电压不再改变的单体不能识别,甚至被误判为运行性能好的单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了简化MIDI乐音产生过程,详细阐述了一种基于DFM的多通道MIDI乐音合成器芯片的整体架构及其关键技术.该乐音合成器芯片内置一个乐音存储器和一个寄存器,具有两种乐音产生模式:9种旋律音或者6种旋律音和5种节奏音,且两种模式下均可同时输出不同的乐音.利用Cadence平台对各个子模块及整体电路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纳米铁硫簇的制备及其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表面修饰的方法在水醇的混合溶剂中制备出了在空气中性能稳定的纳米铁硫簇。以TEM,SAED,FTIR,TG,DTA及DFM分析手段研究了纳米铁硫簇的形貌、结构及性质。结果表明,PyDDP具有较好的修饰性,所合成的纳米铁硫簇平均粒径约7nm,在CHCl3溶液中有较强的团聚性能。  相似文献   

14.
通过陈述大面积敷铜箔板的焊接特点,指出采用SMT工艺组装大面积敷铜箔板的难点;详细阐述了采用DFM原则提高设计质量、严格控制印膏质量和合理设置再流焊接温度曲线3个方面的试验过程.试验验证了通过提高产品设计质量、模板制作质量和合理设置再流焊接温度曲线等措施,能大大提高双面大面积敷铜箔板的再流焊接质量.  相似文献   

15.
唐杰 《科技咨询导报》2012,(30):144-144
在超声振荡和搅拌条件下,向碳酸氢钠溶液中缓慢滴加硫酸铝钾,在亚饱和状态下生成富含碳酸的氧化铝前驱体沉淀,分离清洗后的前驱体高温煅烧制得纳米氧化铝粉体。用SPA 400扫描探针显微镜的DFM模式表征粉体颗粒。结果表明:反应溶液浓度0.3mol/L,反应终点pH7,前驱体沉淀600℃煅烧5h,获得的氧化铝粉体呈不规则等轴颗粒状,粒度分布为2~63nm,平均粒径为38nm。  相似文献   

16.
利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粒径约为200nm规整单分散的聚苯乙烯微球;并利用两种组装方法对其进行了模板的组装;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的DFM模式对所制备的聚苯乙烯微球模板进行形貌表征,证实所制备的微球粒径均一,单分散性好。比较了两种方法对模板组装的效果,对组装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用垂直沉积的方法组装模板要优于滴膜的方法;为以后作为光子晶体模板的制备提供了实验数据,为介孔电极材料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研究基于智能制造单元的可重构制造系统建模方法。针对可重构制造系统的核心设备——智能制造单元的软硬件结构、智能性以及相互间的协调等要求,利用代理软件技术、ASOS和OSGi技术实现了其网络化控制。通过对智能制造单元进行实时协调控制,可实现制造过程的重构,进而实现敏捷制造。  相似文献   

18.
浅析虚拟制造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宝山  李雪莉 《科技信息》2011,(21):I0152-I0152,I0070
虚拟制造技术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所产生的应对措施之一,同时也是信息技术与制造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本文主要介绍虚拟制造技术产生的背景,虚拟制造的定义、分类和关键技术,归纳总结虚拟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也列举虚拟制造的应用实例以说明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制造和数字化制造在工业制造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文针对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制造在工业制造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针对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制造从数据到应用对工业制造上的影响和相关措施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增材制造是近30年快速发展的先进制造技术,其优势在于三维结构的快速和自由制造,对传统机械制造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原材料作为增材制造的物质基础,其性能和价格将是制约增材制造快速发展的瓶颈。根据化学成分分类综述了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在增材制造领域的应用现状,指出国内增材制造原材料的问题和差距,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