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际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交网络呈现着迅速发展的趋势,各种社交网络如facebook、QQ、微信等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由于网络社交不受时间和地域的约束,因此比传统社交更为广泛和便捷,网络媒介的出现让人际交往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为了研究在线虚拟社交网络与现实人际关系网络的差异性,本文选取了桂林某高校大学生建立的社团网络和通过网络数据建立的微博,分别从定量、定性两个方面比较它们的差异性,从而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对于大学生的社交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网络社交有利于大学生增进心理认同、增强社交能力、提高自信水平。同时,网络社交也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网络依赖、道德弱化、隐私焦虑、悲观厌世等心理问题。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创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社交文化,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3.
采用交往焦虑量表、大学生手机移动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问卷和大学生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问卷对1 48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与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差异显著高(P0.01),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均显著高于低社交焦虑的大学生;社交焦虑、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和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3者间呈显著正相关(r=0.097~0.761,P0.01),社交焦虑和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均能显著正向预测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在社交焦虑与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6.0%。可见社交焦虑既可直接又可间接通过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对大学生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房明明 《科技信息》2010,(17):I0074-I0074,I0416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通过网络休闲、娱乐的大学生数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难以自拔,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作者从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学习、社交等各方面阐述了沉迷网络的危害性,并提出学校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以教育和引导为主,确保大学生科学、有效的使用网络。  相似文献   

5.
吴薇薇  沙龙 《科技信息》2012,(18):279-280,282
近年来,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社交网络在大学生中广泛流行起来。大学生使用SNS网络拓展自己的人脉、开阔自己的眼界,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沉溺其中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作为社会未来主要支柱的大学生群体,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SNS网络对其的影响,从而给予大学生们意见及建议,使其正确对待、使用社交网络。  相似文献   

6.
当前,"群"已成为大学生网络社交不可缺少的平台。青年大学生是目前使用微信群、QQ群进行社交活动最庞大的群体。在大学生"群社交"社会习惯下,怎样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间,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新的课题。本文尝试从高校"群社交"活动的特征出发,围绕思政工作在"群社交"视域下日常工作、正面引导、自我管理、情感激励等方面的体系构建来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20名大学生的调查,探讨人格特质对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网络依赖问题,在网络依赖的程度上,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类型、不同年级和生源地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对网络依赖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开放性和责任心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大学生的社交情况对网络依赖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其中责任心通过影响社交情况并进而间接影响大学生的网络依赖倾向。  相似文献   

8.
王宸 《科技信息》2011,(36):257-257
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手机网民已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主力军,而新型媒介形态SNS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起到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将手机社交网络(MsNs)与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教育相结合,分析探讨了手机社交网络(MsNs)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造成的影响,开拓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影响力,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移动社交网络的兴起,微博等成为大学生在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工具,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微时代"的社交工具和模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及挑战,并提出了"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社交媒体不仅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其获得网络社会支持的重要载体。研究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状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为此,对某院校84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且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性别差异显著,专业、年级、年龄差异不显著。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政治参与渠道的网络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已日益成为中国政治生活里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综观目前的发展状况,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受到社交网络肆意膨胀、政治参与心态不成熟、参与动机趋向功利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面对现实,政府应完善网络立法和监管,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要提升网络政治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12.
李静 《创新科技》2014,(8):104-105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与经验取样法相结合,探讨了分析河南部分高校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情况及其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社交网络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SN)具有用户数目多、数据量大、信息开放、用户关系难以管理等特点.如何实现用户隐私保护、身份认证和数据访问控制,已成为社交网络中备受关注的安全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社交网络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和主要技术,并结合社交网络的特点,从社交网络数据挖掘、传统威胁、身份窃取等方面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安全威胁,总结其存在的安全风险.然后,阐述了几种较为完善的社交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最后,给出了社交网络安全研究的几个热点研究课题,并讨论了社交网络安全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以校内网为代表的校园SNS网站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走红,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其中的原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网络社交向良性方向发展,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社交媒体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交模式等方面有着密切关联,对大学生的社会心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重要影响。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的性别、年级、使用时长、依赖程度等因素会对社交媒介的使用产生影响。自尊认知、感知与思维能力、社会态度对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呈正相关,而高校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使用程度不同,沉迷程度不同,自尊认知和感知与思维能力也会产生差异。文章探析大学生社会心态与社交媒体的关系,分析社交媒体对社会心态的交互作用及影响。结果显示,大学生依赖于社交媒体获取和分享信息,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变化。最后,讨论改善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科技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但也让我们成为各种电子产品的奴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方便,但孤独感也越来越强。大学生群居却孤独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心理健康、情绪状态及其行为表现。孤独感不仅仅是一种主观体验,而且是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应对孤独,需要大学生自身、学校从塑造人格、提高社交技巧、理性对待社交网络等多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陈曼历 《甘肃科技》2016,(4):90-91,76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移动社交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突出,给图书馆传统的发展带来了较大冲击。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有效应用移动社交网络,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是当前图书馆领域正在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主要从移动社交网络相关概念入手,对全媒体时代下图书馆对移动社交网络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具备基本的社交礼仪知识并掌握必要的社交礼仪技巧,对有志于立足社会并求得发展的现代大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了大学生在社交礼仪方面的现状,分析了导致大学生社交礼仪知识匮乏的原因,反思了高等教育在大学生社交礼仪教育方面的缺陷。结合知识掌握过程的理论和目前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应针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社交礼仪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读书     
正01《社交红利:如何从微信、微博、QQ空间等社交网络带走海量用户、流量与收入》在微信、微博、QQ空间等社交网络中,社交红利(用户、流量与收入)十分醒目和诱人。但红利也非常吝啬,有能力获得社交红利的网站和应用屈指可数。这个现象令人迷惑不解。开放平台是观察社交网络的最佳观察点。2010年,《社交红利》作者徐志斌调入  相似文献   

20.
扰动技术是社交网络隐私保护的重要方法,本文提出了高斯随机扰动和贪心扰动两种扰动算法保护社交网络的权值,分别适用于动态和静态社交网络。高斯随机扰动可以简单有效地保护动态社交网络的权值隐私,贪心扰动算法将社交网络的边分类,可以在保护静态社交网络权值隐私的同时保证社交网络的最小生成树不变,提高社交网络数据的可用性。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算法均能有效保护社交网络的权值安全,并且保持较高的数据可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