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声字声中有義略证(附论中国语源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清儒王怀祖郝兰 诸人盛倡声近则義近之说,於是近世黄承吉刘师培後先发挥形声字义实寓於声,其说亦既圆满不漏矣。盖文字根於言语,言语托於声音。言语在文字之先,文字第是语音之徽号。以中国文字言之,形声字居全字数十分之九;谓形声字羲但寓於形而不在声,是直谓中国文字离语言而独立也。其理论之不可通,固灼灼明矣。顾理论虽卓,而事实不足以明之,则无徵不信,谓始学何。然有难言者。 吾国文字之书,莫精於许氏之说文解字。许书说解中虽亦时时可窥见语言之根柢,然往往泛为训释,令人不知形声字声类意义之所存。举例言之:十篇下心部慈字第训爱,不…  相似文献   

2.
心意拳论     
心意者,本于大学,正心诚意之谓也。诚其意以正其心,正其心以修其身。正心诚意者,修身之大要也,而谓之举,何哉?盖拳者,攻防之术也,心意者,亦攻防之术也。察汉高之禽项羽,显非拳胜;观二桃而杀三士,智何不能。子曰:仁者无敌。既无敌矣,攻何不克,防何不能,是心意更优于拳矣,吾以为上乘焉。曰:既有上乘,何为下乘?曰:下乘者,太极也。太极以力,拳也;心意以智,亦拳也,其理正同。故以太极而成心意。请述其道于左:太极有攻与防,心意亦有攻与防。太极攻防,有化与发;心意攻防,亦有化与发。太极之化以力,或黏或走,引进…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最重人生。言人不可不知天,故亦及于宇宙。而於知识,则罕有专究之者。然论人论天,皆在知中,既求闻道,不能不研讨致知之方;既求真知之方,则又必因而论及知之所缘以起,知之可能与否,以及真知表准等。故吾国哲人,亦多闻论及知者,特非所尚而已。先秦之墨名莊荀,即颇注意及知;北宋之张程,亦有论知之语;而朱陸之争,就一方面言,以今词说之,谓为即理性说与经验说之争,亦末为不可也。至阳明而论知之语比较最多,心物不二,知行合一,皆精湛之说也。古未有知识之名,故兹但命曰知论。所述亦只及其大 而止,非能无漏。所分节日,名虽非旧所固有,而实…  相似文献   

4.
隙积术与会圆术算数求积尺之法,如刍萌、刍童、方池、冥谷、堑堵、鼈臑、圆锥、阳马之类,物形备矣,独未有隙积一术。古法,几算方积之物,有立方,谓六幂皆方者。其法再自乘则得之。有堑堵,谓如土墙者,两边杀,两头齐。其法并上下广折半以为之广,以直高乘之。  相似文献   

5.
周词订律     
上海开明书店发行二十六年三月初版 凡四册正书十卷补遗二卷附录二种 词之音律与格律,二者不可分,而以音律为主。如格律必准乎音律,不然于格律何有。若从格律追探音律,则不可必得也。至于作词则贵实用,远如凡工勾足可以不问,近在平上去入不可不知,诸词谱之作,实应此需,正不必以 明绝学而方有价值也。格律者音律之末,不外归纳前人之作而得一比较一致的轨范而已。然音声亡矣,终不可复,苟格律之具在,则虽亡不亡聊胜于无耳。 准是义言,今日用力于词之格律一面,其工作自有价值,而其致力尤劬成绩尤完美者,其值亦必愈大,此固不待言,而对于此方…  相似文献   

6.
沈括之见称於近世,以其梦溪笔谈,尤以书中之科学智识 (看竺可桢,沈括对地学之贡献与纪述,科学第十一卷六期)。 子近苋集沈氏传记材料,乃知斯人之伟大实远过其名。 授不独包办当时朝廷中之科学事业,如修历法,改艮观象 义器,兴水利;制地图,监造军器等;不独於天学,地学,数学,医 学。音乐学,物理学,各有创获不独以丈学著称於时;且於吏 治、外交,及军事,皆能运用其科学家之头脑而建非常之绩。 若此人者,越年八百。其生平乃始有详尽之考核,亦甚可怪 异之事也。兹篇注重沈氏事迹编年。至其学术。则沈氏 著作之存者有笔谈谈兴集,源四十一卷,残存十九…  相似文献   

7.
一军实解 左传宣公十二年云: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後,训之以若敖 冒笔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劫!劫则不匮。杜注云:军实,军器。今按讨军实与上交讨国人对言,又军实为楚子敬训箴之所加,释为军器,理不可通。今谓军实盖指人言,谓军中之土卒也。何以明之?公三十三年云:先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亡无日矣!杜注云,堕,毁也。於军实无说。按此所称军实,亦指置国…  相似文献   

8.
反切之起源,上不出於丰镐之间,下不迟於当涂之世。前人谓魏孙叔然始作反音者,非也。余於数年前,作反切不始於孙叔海辨一文,论之审矣,(载清华研究院实学月刊第六期)然於所以名为反名为切者,则从无人加意及此。今故详辑此种资料,而曲为检讨。使反切得名之来,源,借以大白於世。或亦小学元士之所闻而■■者欤。 [反][切]二字之使用,不知始自何时何人。然六朝以来相承以[反][切]并用。周■著四声切韵见南史■本传陆法言著切韵五卷,皆即反语为言。明切之使用,非自唐开元始。唐玄度顾炎武王念孙诸说殆皆失之。 度室产并鏖主尽屋曰:声韵该依开元文宇…  相似文献   

9.
孟子曰:人炙心①, “八皆有不廷入之心。先王有不咫斯②有术丸人之政宾。以不廷人之心,谓行不熟人之政,治天下可运③定掌上。所以人皆有不廷入之心’者, (r。)丈心,所既妻子将入于井,皆有休斗曝 令入乍④见孺(0卜。七石)l侧院⑤非月斤以内(no)交⑥于孺子之父母也,非(yoo)声⑩而  相似文献   

10.
孙奇逢“独宗《十翼》”、特重“变通趋时”的 《易》 学思想, 不仅是唯物的、辩证的, 而且有着强烈的使命感, 其谓 “后天之 《易》 专为先天吉凶未露”的命题,就已准确地指明了这点; 尤其谓 “吉凶者以正而胜不论吉凶”的命题, 则给人生随时, 不惧刀山火海而堂堂正正做人, 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人生随时, 要前进, 就得“神理主中”,“因时而惕”, “悔吝在心”, 不仅要知“一念之善”而行之, 而且要知“一念之不善”而不复行之, 不断地“要尽人事以回造化”, 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前进。  相似文献   

11.
“此之谓(或是之谓)××”的句式,在古文中,虽然不是每一篇都出现;但是在某些名篇中,却可以大量见到。例如,在荀子的《天论》中出现的这种句式就有十几处之多。一般说来,“此之谓××”这种句式多见于论说文体中。而在记叙文体中,如果插进论说部分,也可以用这种句式。因此这种句式常用在复句的末尾,起了结句的作用,有总结的意味。试举以下两例: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荀子·天论》) 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偏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 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沿,其养曲适,其生不伤: 夫是之谓知天。(《荀子·天论》)  相似文献   

12.
吾国学者凡语及经书,却觉其有“神圣不可侵犯”之势九故中国所谓经者,其名词实为近时欧美各国所未有也然因何而谓之曰经?自古至今,尚无人能为切实之解释。近时学者章炳麟先生精於训诂当谓“经即是一根线;所谓经书,只是一种线装书。”余昔兰其说而甚以为不然也。夫以著作称经,在周末已见於管子墨子庄子荀子等书,知其由来久矣(详见下节)。令人所谓经书者,大抵皆为周代人士所纂述之书籍,而周代人士所谓书籍者,又大抵皆用竹简为著录之材料。晋书束哲传称汲邵魏王家发现竹简穆天子传,齐书文惠太子传稍襄阳楚王冢发现竹简效工记此其朋证也。周秦之…  相似文献   

13.
长沙王葵园先生治汉书数十年,成汉书补注百卷,其书取情用弘,便于学者,几于家有其书矣。先生晚年又为范蔚宗从汉书集解:范书博奥固不及班书,清儒治之者亦不逮治班书之勤,故集解所取材既不能如补注之宏博;而先生成书仓卒,又不如集补注时编摩之久,故以集解视补注,似有逊色焉。余读其书,自官本考证以下,清儒之治后汉书者,虽大致皆已采撷。而如钱大昭之后汉书辨疑,侯康沈铭彝两家之从后汉书补注补,行世已久,集解竟未采入;及书成后,黄山君为之校补,始为补采。又汉书补注颇采清儒笔记之及汉书者:如姚氏之惜抱轩笔记,俞氏之湖楼笔谈等,而集解似未能…  相似文献   

14.
小易 《科技智囊》2007,(8):67-67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在儒家的“内圣外王”的思想中,认识论占据了很大比重。从本章第一句,即开始讨论道德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关于什么是“道”,孔子一言以蔽之,“一阴一阳之谓道”。乾为天,为刚,为阳;坤为地,为柔,为阴,两者的有机组成就是“道”——姑且借用这个字,正如道家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相似文献   

15.
增补     
李乐知先生以裘先生编目时“参考书目颇有查修君中文书籍分 类商榷表中所未载,而表三‘私撰书目之属’中各书目如9-10,26-29,35-3640-42,44-46,48-62,64-76,则裘君尚未考及”。因嘱荣将此等书中所载 算书钞出以补裘目之缺。今以查先生之助,得遵嘱钞补,但27,28,56, 57, 65, 67,68各书目则仍未考及。 外此地就清华学校图书馆所藏各 地省志及各处图书馆书目,摘录增入;其存稿未刊者亦依裘目例收录。 至各书名前之号码则力求与原表所载相近为准。惟以时期 政府,未 能肆力检查旧目;有负嘱托,深为抱憾耳。心山M:二三工陈数启蒙J民大、显纸。榔) …  相似文献   

16.
一 在儒家所主之礼乐说中,礼乐二者,合为一体;不偏不倚,相反相成。论语学而云: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邢疏云: “此章言礼乐为用相须乃美。……和谓乐也”。‘礼之用,和为贵’者,谓礼必资乎乐;‘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者;谓乐必资乎礼也。礼记仲尼燕居云: “达於礼而不达於乐,谓之素;达於乐而不远於礼,谓之偏”。素乃重礼之过,‘偏’乃重乐之过;是皆不远礼乐为用相须,不可偏废之情耳。漠书礼乐志云: “六经之道同龄,而礼乐之用为急。………二者并行,合…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承祚著三国志,下笔谨严。裴世期为之注,颇采小说故事以补之,转失原书去取之意,後人多议之者。实则国志本文往往有佛教故事,杂糅附益於其间,特象隐晦,不易发觉其为外国输入者耳。今略举数事以证明之,或亦审查古代史料真伪者之一助也。 魏志卷二十邓哀王冲傅云: 邓哀王冲字仓舒,聪察歧疑,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 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 咸莫能出其理。冲曰,量巨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 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叶水心习学记言卷二十七论此事曰:‘仓舒童孺,而有仁人之心,并舟称象,为…  相似文献   

18.
离骚:“索(?)茅以筵(?)兮,命灵氛为予占之,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集注说:“占之慕之,两之字自为韵。”闻一多楚辞校补云:“案慕与占不叶,义亦难通。郭沫若氏谓当为莫口二字,因下一字缺坏,写者不慎,致与莫误合为一而成慕字。案郭说是也。惟谓所缺一字,耽、钦、琛、探、寻、朋等必居其一,则似不然。知之者,此字必其音能与占相叶,其义又与求美之事相应,此固不待论,而字形之下半尤必须能与莫相合而成慕。余尝准此三事以徧求诸与占同韵之侵部诸字中,则惟‘念’足以当之,念缺上半,以所遗之心上合于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传统学术的视阈入手,梳理与辨析历史和历史哲学的内涵与外延。考察历史一词的多重含义;指出西方历史哲学乃根据对历史的两分法,即历史事实和历史著述,而有“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两大流派;进而指出中国古代对历史有一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认为史义即为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史义又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20.
史学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史学的社会功能。古代的史家往往把"资治"作为治史的第一要义.北宋曾巩《南齐书序加花:"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清戴名世《南山集·史论》说:"夫交者,所以纪政治典章因革损益之故,与失事之成败得失,人之邪正,用以彰善萍恶,而为治戒于万世.是故圣人之经纶天下,而不患其或敝者,谁有史以维之也"。晚清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深刻揭示了"史"与"道","为史"与"知道"的辩证关系。他说:"出乎史,人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即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一现象史,探索社会发展的途径;要真正掌握社会发展的"大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