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三姐歌谣是壮族民间教育的源泉和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厚的文化资源,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探讨刘三姐歌谣与壮族民间教育的渊源关系,对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壮民族现代文明和谐社会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歌谣的韵律结构是最具民族特色的 ,它是鉴别歌谣的民族属性的最为可靠的尺度之一。壮族歌谣的韵律结构与越南越族歌谣的韵律结构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不仅像汉族歌谣那样押脚韵 ,更为奇特的是押腰脚韵和押腰韵。壮族和越族同为古越人的后裔 ,其歌谣有共同的韵律结构 ,绝不是偶然的巧合 ,而是两个民族原始共同文化的遗存  相似文献   

3.
壮族民间歌谣种类繁多,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反映了壮族人民丰富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蕴含着深厚的伦理:恙蕴,成为了承载壮族伦理思想的重要文学载体,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壮族地区道德传播和文化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韦丰华是继桂西壮族诗人张鹏展之后,又一个重要诗人。张鹏展为韦丰华父亲韦天宝的老师。韦丰华不但十分膺服张鹏展,而且对张的祖父的诗作也很推崇。可见韦丰华直接受到张鹏展的影响,而成为桂西诗坛的重要人物。他们共同影响着整个岭矫的诗坛。只是由于韦丰华的作品没有刻本行世,所以身后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5.
壮族文学的主体是民间文学,而壮族文人文学,是壮族文学的组成部分。壮族文人文学是在长期的壮汉文化交流中孕育产生的。据现有资料,唐代已发现壮族文人汉诗,但因种种社会原因,发展缓慢。明代以前,作者寥寥,遗留下来的作品不多。明代以后,由于壮汉文化交流的加强和改土归流进程的加快,壮族文人汉诗迅速发展。自唐代至清代,诗人约一百多人,其诗作不下万首,都是用汉语和汉诗的形式创作。但由于诗人的民族心理素质、生活习俗和接受文化熏陶与汉族诗人不同,特别是受到壮族民间文学的强大影响。因此,它在反映岭峤壮乡广大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习俗风情,描摹南国边陲的湖光山色等等,多具民族情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有关壮族歌谣习俗的历史文本,认为传统书写文化观照作为口承文化的壮族歌谣习俗时表现出多重话语内涵和不平等性的特征。这种视角的根源是文化在发展规律上客观存在强势文化轻视、忽视弱势文化的历史局限性及传统书写文化在重文轻言、以文构权的思维定势下形成文化中心主义的主观局限性。由此提出应重视从口承文化的视野观照歌谣民俗,进而重新审视书写文化语境下口承文化的价值及地位。  相似文献   

7.
8.
壮族民间歌谣与歌圩源远流长,在壮族人民生活中有着多方面的功能,在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和新时代的冲击后,壮族民间歌谣与歌圩又在壮乡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壮族有自己的文化根系 ,有典型的文化生态美的范式 ,与其他民族文化种群一起构成岭南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群落。而在壮族文化根系中 ,首先是其重生文化根系 ,它表现为对生命之根、生命本源的独特看法和理解 ,从而形成了壮族色彩斑斓的古代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10.
壮族铜鼓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壮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积淀了独特的铜鼓文化。此文化始于2600多年前的句町时代,融入了壮族的三元宇宙观念和万物分公母的哲学思维,成为壮族祖宗基业的标志及后代命脉所出、精神所在的心灵圣殿,并作为该民族的制胜法宝及族群寻根的信物,一直传承至今。应该讲铜鼓是壮民族族群记忆的载体,故有“读懂铜鼓、就读懂了壮族”之说。  相似文献   

11.
壮族的哲学思想起源于原始社会,保存于民间的各种神话传说之中。在原始社会,壮族先民依赖自然又与自然作斗争,他们把宇宙万物的变化归结为客观物质“气”,“气本原说”,认为宇宙是自然演化而来,人类起源于也出自于客观自然的物质花,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从歌谣观念到歌谣的定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事物的定义是对该事物本质特征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关于事物的观念则是指该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两者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属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范围,但两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是:定义是对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任何科学的入门,都是由对其定义的认识开始的。定义是该学科理论体系的精髓和基础,它是在对该学科对象的观念进行扬弃、升华的基础上被创造出来的。建立《歌谣学》,首先要创造关于歌谣的定义,而歌谣定义的创造又要由对歌谣观念的探讨入手。  相似文献   

13.
韦丰华(1821—1905),字剑城,广西武鸣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祖父和父亲都是清朝进士,本人是拨贡生,曾多次参加乡试,均不如愿。后在武鸣、宾阳的阳明、西邕、岭山书院主持讲学,从学者颇众。“远近学者争就之”,“郡属士子皆乐趋从”,培养了大批学生,为壮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著有《今是山房吟草》和《今是山房吟余琐记》等诗  相似文献   

14.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他们主要聚居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壮族地区一直处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下。这里较激烈的社会变动相对于中原地区要少得多,因而其社会结构、组织、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相对稳定,处于缓慢发展变化之中。但自从鸦片战争以后,壮族聚居的广西等地,就一直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一个焦点。在这里,不仅爆发了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而且有壮、汉、瑶等民族领导和参加的一系列民变、起义和反帝斗争,给中央王朝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以沉重的打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相似文献   

15.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中的七十二“巫”名称,麽公以古壮字抄写、传承因而相对稳定,巫者因靠“阴传”而容易留下个人主观痕迹。“岑大将军”应为泗城岑氏土司历史上有领兵打仗经历的英雄人物,“岑老太官”可能是泗城岑氏土司的族人或者家属,其地位和作用都不如“岑大将军”。在当地建立七十二“巫”微缩景点和对巫调音乐进行再创作,可以很好地把七十二巫调音乐发扬光大,并推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壮族医药文化的基本内涵,总结了近10年来研究取得的成果,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其现状及趋势,提出了壮族医药文化研究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7.
采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广西马山县1324名壮族青少年进行了体型测量与分析。从所获得的各项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受遗传作用影响,同一民族的体型相似;环境等条件造成同一民族内体型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歌谣繁衍盛行的国家。可以说,自有文明以来,就有了歌谣的创作和流传。对于歌谣的研究,可以有多种角度、多种目的。顾颉刚先生曾说:“研究歌谣不单在歌谣的本身,歌谣以上有戏剧、乐歌、故事,歌谣以下有方音、方言、谚语、谜语,造成歌谣的背景的有风俗、地文、生计、交通诸项。”事实上,从歌谣中还可以研究许多东西,诸如政治、经济、军事等等,可以说,歌谣中的世界是很广大的,可供研究者涉足的领域是很多的。本文就是想从歌谣中所反映的有关农民起义的内容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19.
唐代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歌谣.从现存资料来看,唐代歌谣可分为四类:一是政治谶语类歌谣;二是各地百姓对当地地方官进行褒贬的歌谣;三是大众舆论对社会上显赫人物的言行进行评价的歌谣,四是其余一些零散的歌谣.从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来看,各类歌谣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背景.歌谣对唐代社会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是认识唐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0.
所谓红色歌谣的档案式保护,就是运用档案工作的技术手段,通过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将红色歌谣有效保存起来,形成红色档案,以便存储和利用。其中,应遵循保护为主和整合力量等原则,并采取科学抢救、规范操作、编研并举等综合方法,切实搞好普查、收集、鉴定、整理、保管、研究、出版、创作、展演等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