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鸟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全 《武夷科学》2006,22(1):210-215
根据2005至2006年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鸟调查资料,发现保护区湿地水鸟种类减少,5年共减少7科,42种。探讨漳江口水鸟的数量变化规律,8—12月为数量增加期,高峰期出现在1.2月,3—5月为数量减少期,但不同水鸟数量变化并不一致。本文还提出保护区建设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是景观生态规划、管理和保护的基础.选择多样性、代表性、自然性、稀有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干扰和稳定性7个指标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的等级化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单项指标权重,对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评价,计算出该保护区生态质量综合指数为0.78,表明其生态质量较好.分析了该保护区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并以此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并以此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旅游资源的含义,进而对向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向海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明确了向海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向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湖北地处长江中上游,湿地和水域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自然遗迹资源丰富,但目前自然保护区在规划开发、保护利用上存在诸多问题。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湖北自然保护区应寻求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曾南星 《海峡科学》2006,(10):21-22
福建龙海九龙江口红树林林地7494亩,属省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的"海上森林"的奇特生境、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外观形态,使其具有较高的科研和旅游观光价值.它的促淤造滩、防风消浪、护岸护堤、调节气候、消除污染、不断生产有机物质的功能,使其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在印度洋海啸发生后,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作用已普遍成为我市广大干部群众乃至全社会的共识.本文针对九龙江口红树林现壮,分析其特点,提出红树林保护区发展的措施和建议,为加快湿地保护步伐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形式,它代表着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辽宁省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开发生态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发展生态旅游业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从辽宁省生态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辽宁省生态旅游发展战略框架,并论述了具体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为辽宁省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开发、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成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湿地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鄱阳湖南矶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通过分析其资源环境特点以及旅游开发现状,提出政府(保护区)、旅游企业和当地社区三位一体的旅游开发模式,并从功能分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和湿地资源环境保护等4个方面重点论述了南矶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实施途径,以期为南矶湿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河南沿黄湿地资源丰富,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优势明显。通过对郑州黄河湿地的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提出了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丹霞山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主体功能区中禁止开发区域进行生态旅游环境评价是其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选取国家风景名胜区丹霞山为研究对象,采用AHP法构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定量分析了该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活动对其自然、经济社会环境质量的影响、生态压力及其响应状况.评价结果能为禁止开发区域探寻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国内外关于生态足迹、旅游生态足迹的研究趋势以及在生态效率测评方面的应用现状,对旅游生态足迹在乡村生态旅游地生态效率测评中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不同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生态足迹模型不尽相同.文章根据西藏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实践,总结出了目前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城郊型、名村名镇型、特色民俗民风或民族文化型、自然遗产型、农业生态景观型等类型,并从资源消耗部分与废弃物消纳部分两个方面对几种典型类型的目的地旅游生态足迹模型进行了尝试性的构建,以期为后续的西藏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效率、经济效率测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河南省黄楝树林场的生态旅游开发为例,提出了利用"反规划"理念进行规划,打造全景森林的旅游产品,以生态旅游者为市场定位,考虑资源有价、环境成本的门票定价标准,以生态效益为核心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森林旅游生态开发模式.保护了森林生态环境,实现了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旅游生态占用通过定量化游客的旅游消费行为来衡量旅游活动对资源的消耗程度.基于生态空间占用的理论方法和旅游消费特征,以游客出游消费为出发点,运用旅游生态占用模型计算了开封市龙亭景区的旅游生态占用;根据其生态占用结构特点,分析景区旅游业发展中的优势和问题,探索景区旅游改革的方向.最后,探讨了本模型的优点和生态占用法在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前景和对生态旅游的指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备受各国关注,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有着良好的资源条件。文章在扼要分析了发展中国生态旅游优势的基础上,重点主中国开展生态旅游所出现的问题。认为加强环境教育和生态管理是搞好中国生态旅游的有效策略 。  相似文献   

16.
运用旅游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河南省在2000—2013年的旅游生态足迹和旅游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平均旅游生态赤字为0.111 7 hm~2/人,说明河南省旅游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最后提出了未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测算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数,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模型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区域差异明显,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东部、南部高于其他地区的差异特征,不平衡问题突出;2)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总体水平还处于濒临失调阶段,旅游业发展还需要更长时间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磨合;3)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处于边缘省区的协调发展水平易出现极化的现象,未来应重视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质量的提高,促进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优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生态旅游的大众化和大众旅游的生态化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旅游业主体的旅游行为对生态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旅游业主体的行为表现出与生态旅游不相适应的方面,游客破坏景区景观、政府的经济短视行为、旅游地居民的不欢迎态度等,这些给生态旅游带来不利的影响。要规范生态旅游行为,首先要关注生态旅游意识的培养,从构建生态旅游意识培养体系、拓展生态旅游意识培养途径等方面加强对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地方政府和旅游地社区居民的生态旅游意识培养,以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习惯和行为,促进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浅议体育旅游生态化建设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阐述体育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了体育旅游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的原因,并对体育旅游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0.
信阳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与开发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依据信阳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了开发森林生态旅游所具备的优势,探讨了该区域开展森林重庆旅游的开发思路,并对其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及开发步骤进了设计研究,提出了开发原则和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