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始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因设立科目,考试以举士,所以称为“科举”。明代与清代,科举相沿袭,均以乡试考中者为举人,举人经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殿试赐进士出身者为进士。贵州科举起于宋而兴于明,清代又胜于明代。晚清时期,贵州科举异军突起,表现出后来居上的态势,全国士林学界为之瞩目。  相似文献   

2.
宗族、科举、士绅这三者有很密切的互动关系,宗族通过科举不断的向上流动,产生了许多拥有功名和官职的士绅。而士绅在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后,反过来又加强宗族的建设,帮助族人提高科举能力,将自己的荣誉通过朝廷的封赠制度封赠给自己的父祖辈,使得宗族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当宗族建设完成后,其科举成绩不断提高,宗族逐渐完成士绅化,宗族的士绅化使得家族、宗族制度逐渐成为传统中国王权政治的广泛和重要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流动就业者具有收入低、流动性高、不稳定等特征,虽然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一直被社会保障制度拒之于门外,目前很少有专门针对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应从政策法规、社会保障资金来源、行业特点以及流动就业者自身保障意识等方面分析流动就业者群体社会保障缺失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最终将流动就业者群体完全纳入到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实现城市社会管理的有效运行,使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更加合理有序.  相似文献   

4.
解读《红楼梦》服饰的社会制约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楼梦》服饰是清代服饰文化的缩影。为了探究清代服饰的社会制约因素,文章从《红楼梦》服饰的外在表现形式入手,分析了对清代服饰产生影响的各项社会因素,从而得出——清代服饰同时受到服饰政策、文学政策、等级制度、传统戏曲服饰、清代家族排场以及社会礼仪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统计是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加强经济社会管理和宏观调控,服务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石,是实现统计科学发展的根基。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切实解决目前基层统计机构不健全、人员力量薄弱、工作条件差等问题,是构建组织体系完善、调查制度科学、技术手段先进、法制保障有力、队伍素质过硬的现代统计体系的现实需要,是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公信力的基本保障。结合统计工作的实际,对加强基层基  相似文献   

6.
清代南昌干氏家族以读书为任,从书院起家,再到科举及第,出现了白鹿洞书院堂长干特和山长干建邦父子、乾隆名吏干从濂等历史文化名人。干氏家族因族人读书为官而兴盛,在南昌更是兴建干家大屋,再到后来由于人丁不旺、无后继之人而逐渐走向衰败;最后,由于时局动荡而彻底衰落。它的家族史是传统仕宦家族发展史的缩影,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清朝在很多方面都沿袭了明朝的教育制度,但也进行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改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央官学方面,在国子监增建辟雍,设置不同类型的学校,开设特别的课程.地方教育体系方面,清代书院官学化程度更高,私塾教育成为科举应试的预备性教育.在科举考试方面,清代科举防范措施完备,场规周密,对考试舞弊者的处罚较重.尤为突出的是这一时期的教育已成为科举制的附庸,教育完全为科举服务.  相似文献   

8.
传统中国,以农立国,生产力低下,有限的财力无法支撑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即使在郡县制建立之后,国家政权很少落实到县以下的乡村社会,这为民间力量的兴起提供了空间.自汉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基于社会的敬老传统,父老阶层在聚落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伴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完善,父老阶层在乡里社会的权力空间不断受到来自士绅群体的挤压,并逐渐被取代.考察清代甘肃科举家族在地方社会的事功,主要表现在参与地方教育、编纂地方志、维护地方安定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因具有系统性风险的特征,一直被认为是"商业银行最致命的危险"。本世纪初发生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清晰地暴露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重大缺陷,同时唤醒了国际社会对此问题高度重视进而提起改革。本文从此次金融风暴引发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为切入点,分析该问题的痼疾所在,并以巴塞尔委员会相关文件为导向,讨论后危机时代对于该问题的改革动向。  相似文献   

10.
VBM是两组被试区域灰度密度的体素比较方法,它主要通过SPM(统计参数映射)包得以实现,本文进一步介绍了SPM关于VBM的图像分割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按照基于体素的大脑皮层重构的理论,利用matlab实现了大脑皮层的快速重构.  相似文献   

11.
<正>2022年12月8日,印度古吉拉特邦立法会(邦级议会)选举结果揭晓,印度总理莫迪领导的执政党印度人民党(印人党)以巨大优势获得连任。值得关注的是,第二次参加该邦选举的平民党(AAP)以近13%的得票率成功夺取五席,在被认为是莫迪“政治大本营”的该邦实现突破。平民党是2012年才成立的新兴政党,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个人-家族-国家(社会)"的社会整合路径来讨论家族在变迁过程中的社会整合作用。家族的衰弱导致有效的社会整合路径中断,出现了国家与个人两大板块的分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家族重构来修复这条整合路径,由对家族的认同,达到对国家规范的认同,促进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13.
针对案例教学模式在高校专业课程中应用的教学效果,该研究以问卷调查形式考察了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并运用概率论理论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归纳。研究结果发现:(1)被试对案例教学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整体评价持肯定态度;(2)被试认为案例教学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3)被试能包容其他同学所提出的不同意见及想法;(4)被试愿意参加小组学习,喜欢与小组同学共同讨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层统计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统计工作的薄弱环节。巩固和加强基层统计工作,推动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促进基层统计工作机制有效运转,可以从基层统计站建设、人员建设、制度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15.
冻胶是溶液中的聚合物分子被交联剂交联后得到的一个整体失去流动性的体系。由聚合物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与交联剂有机铬交联产生的冻胶,通过乙醇溶剂置换,消除相渗透率的影响,测定冻胶膜在油(甲苯)和水分别通过时对油和水的残余阻力系数。试验结果表明,冻胶对水的流动阻力是对油(甲苯)流动阻力的14.79倍,即冻胶对水和油有明显的选择性。该冻胶的选择性堵水性能可由膨胀收缩机理和油水分流机理来解释。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员大量涌现,既解决了企业劳动力缺乏的困难,也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流动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公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的分家阄书是研究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同时对经济生活研究也有不可或缺的价值。《乾隆黟县胡氏阄书汇录》记载了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清乾隆九年(1744)共计180年胡氏家族八代人的财产阄分情况。胡氏家庭经济在明清两代呈现上下波动状况,这与家族经营管理,命运坎坷,人员兴寡有着较大的关系。此份材料向我们展示了明清徽州社会基层家庭生活基本状态,有起有落,影响因素多,使人们得以进一步地了解徽州当时的社会经济变化。  相似文献   

18.
选取木钠、萘系以及聚羧酸系减水剂,利用 XRD、SEM等测试手段,通过对水泥净浆流动性、凝结时间和强度等宏观性能的研究,分别比较粗集料中的含泥量对其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泥土的掺入缩短了含有 3 种减水剂的水泥净浆的初凝和终凝的时间,且随着含泥量(0% ~ 8%)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初始流动度和 1 h 流动度随着含泥量的增加而减小。其中,泥土对聚羧酸减水剂的影响最为明显;含泥量在较小范围之内(w<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净浆试块的 7 d 强度。  相似文献   

19.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动性”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全球秩序中,流动性及其所衍生的人类诸多新的生存方式逐渐成为解开全球化运转机制问题的密码,西方人文地理学对于流动性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20世纪60、70年代乃至90年代,以计量化和"利益"导向性为主要研究范式的交通地理学和当代城市地理学研究引发了学界对于"流动"问题的反思,认为空间的流动具有更丰富的意义,而不仅是时空成本的测算,随之推动了"新流动性范式"的转向与发展,促进了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融合.通过梳理和分析西方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流动性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将西方人文地理学中的主要议题总结为:以汽车、自行车、机场和火车站为代表的流动性实践与空间意义的塑造;以"身份意义"、"关系生产"、"权力博弈与协商"为代表话题的流动性过程中社会关系与文化意义的建构等内容,重点阐释了这些议题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西方人文地理学流动性研究的特征和局限.在此基础上,从中国复杂的现实社会背景出发,展望了国内人文地理学流动性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20.
作为官方推动的民众教育机构,抗战前的民众教育馆致力于推动基层社会的现代化改造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国民党政府重构基层社会秩序的一个侧影。2012年出版的《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现代改造(1928-1937)---以江苏为中心》一书,详细考察了江苏民众教育馆深入基层社会的成绩和局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对国民党政府与民众关系的既有负面认知。此外,该书“避虚就实”与“前后左右治史”的治史风格也颇具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