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出一种基于芯片防伪印章的数字印章技术原理和解决方案。在芯片防伪印章的基础上,通过密码技术形成一个虚实合一的“数字印章”,该“数字印章”不仅能够实现实体印章的本地验证,也可以实现异地防伪验证以及对文件上的盖章印文进行异地远程验证,还能够进行电子商务和政务活动中的网上签章和网上认证功能,实现网络虚拟印章与现实世界实体印章的真正完全融合。采用“数字印章签验平台”来进行印章的网上签章和认证的方案,并对相关应用场景进行了讨论。以数字印章签验平台的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印章防伪的问题,降低打击制贩假印章的成本,减少企业在电子商务和政务活动中的交易成本,尤其有助于建立网络世界中的社会诚信体系。  相似文献   

2.
首先探讨了信用本质的内涵,具体从金融信贷层面的信用、社会经济层面的信用和道德伦理层面的信用三个层面分析了信用的类型.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信用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文章强调,信用制度是对信用现象的规范和制约,它的演进经历了人伦信用制度阶段、契约信用制度阶段和社会契约信用制度阶段三个逐渐递进的阶段.我国现实经济发展的非均质性决定了信用制度建设的区域性;把信用与信用制度演变的阶段性与我国现实经济发展的非均质性特征相结合,导出我国信用制度建设构成中滞后模式、跨越式模式和平行模式三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3.
论信用的本质、类型以及信用制度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探讨了信用本质的内涵,具体从金融信贷层面的信用、社会经济层面的信用和道德伦理层面的信用三个层面分析了信用的类型.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信用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文章强调,信用制度是对信用现象的规范和制约,它的演进经历了人伦信用制度阶段、契约信用制度阶段和社会契约信用制度阶段三个逐渐递进的阶段.我国现实经济发展的非均质性决定了信用制度建设的区域性;把信用与信用制度演变的阶段性与我国现实经济发展的非均质性特征相结合,导出我国信用制度建设构成中滞后模式、跨越式模式和平行模式三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4.
无形的心理契约不仅释放着有形契约关系的影响力,也存在其衍生价值——心理契约信用。在经济全球化重塑的非传统雇佣关系中,隐藏着普遍的心理契约信用危机。如果心理契约存在的主体回归至广义古典学派界定的政府、企业和员工,则集合了有形契约信用和无形契约信用双重内涵的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其信用品质的交互影响、辐射影响,无疑构成为分析政府、企业和员工三方心理契约信用互动规律的简约路径。  相似文献   

5.
客家民间商业文书是记录客家区域社会经济变迁的重要资料,基于此,我们能够解读客家地区的民间习俗与商事习惯。客家商业文书用印是一个比较显著的现象,包括土地田产契约文书、侨批、货运单、旧式金融业相关的账簿与票据等在内的民间文献,其印章的使用非常丰富,既灵活多变而又不失规范。梳理和解读客家民间文献中的用印,尤其是商印,对于深化理解文献系统本身以及文献所对应区域社会的经济面相,有着积极的学理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信用,按其含义和所涵盖的内容,可划分为三个层次:金融信贷层面的信用;社会经济层面的信用;道德伦理层面的信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信用发展的阶段性,信用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局部区域的诚实守信为主的阶段;跨区域的不诚信为主的阶段;全社会范围的诚实守信为主的阶段。信用制度是对信用现象的规范和制约,它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逐渐递进的阶段:人伦信用制度阶段、契约信用制度阶段和社会契约信用制度阶段。我国现实经济发展的非均质性决定了信用制度建设的区域性,把信用与信用制度演变的阶段性与我国现实经济发展的非均质性特征相结合,导出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三种模式:滞后模式、跨越式模式和平行模式。  相似文献   

7.
印章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文化 ,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是我国丰富灿烂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高句丽的印章文化 ,是我国印章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我国印章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中原印章文化和高句丽印章文化的比较研究 ,从中可以发现 ,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中华特色文化对周边民族地区辐射、影响的广泛和深入 ;同时 ,作为东北古代少数民族的高句丽对中原文化的接受过程也是广泛而深刻的 ,既有主动的吸收 ,也有被动的欣然接受  相似文献   

8.
关于社会发展的历史演进,长期以来在苏联和我国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这就是社会发展五形态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都遵循着一条普遍规律,就是依次递进地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后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个历史演进的理论被写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教科书,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认  相似文献   

9.
目前为止,学界针对已经公布的海昏侯墓文物材料如一些印章、铜镜文物有所讨论外,更多出土文物几乎没有人讨论涉及,即使一些零星的解释,也多为道听途说、没有根据的推测而已。本文在已经公布的海昏侯出土文物资料中,有选择地讨论了海昏侯出土的印章、金币和两件商周青铜器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间神话传说的文化特质具有其他社会诸多要素所无可替代的演绎功效,使得华夏民间神话传说文化势必演进为社会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隐藏不露的一种社会教化样式。可以说,华夏民间神话传说的生命叙事范式也将作为一种原初化、群体化、自娱化、怡情化的约定俗成的心灵期盼、行为界定、伦理准则、品位解读,而始终蕴藉着韵味隽永的生命旨趣。  相似文献   

11.
徽州民间调解是徽州民间法的一种表现,放到整个传统中国社会的体系里看,徽州的民间调解就不仅仅是一种制度,还是一种文化,更是中国法文化的重要遗产。中国当前的法治困境主要来源于对中国实际和中国历史的不了解,更没有关注传统中国所蕴含着的法文化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徽州民间调解的法文化含义就显得更为重要。事实上,在对法治进行历史化的考察中,徽州研究和四川地方档案研究一直是在与北京的法典研究、"大法"研究相对应的微观历史研究。所以,深度挖掘徽文化中的法治研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桂北地区的民间纠纷历史资料,如契约、碑刻、诉状、判词等对于研究清代至民国的社会变迁和桂北人民对解决民间纠纷观念的演变有着重要价值。文章通过解读大量原始的契约、碑刻等史料,揭示出清代与民国时期,桂北地区民间解纷权威在官府、中人(村老)之间的变化,即:国家的权威不断渗透到乡村中,广大民众逐渐接受国家法律的洗礼;而民间的乡村精英们权力却不断弱化,逐步走向乡村统治的边缘。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讨论了《舟曲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中有关藏文天文历算学方面的资料,认为其历史悠久,内容涉及五行、纪日法、八卦、二十八宿、十二生肖以及十二因缘等。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中,有关藏族历法方面保留有比较全面的资料,对此进行研究对进一步认识藏族天文历算文化,尤其是藏族历法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古史分期的讨论存在一个前提 ,即认为“五种生产方式”的演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当然符合这一规律。问题在于证明这一规律或发现这一规律具体的时间表。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看 ,“五种生产方式”理论只是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历史的视角或尺度 ,中国历史发展道路应从实际研究中得出结论。比较研究的视角是一个敞开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维系科学家和社会良好关系的纽带除了一些必要的法规以外,更重要的是一种不成文的“契约”。本文探讨在这种“契约”下广大科技工作者(本文按西方习惯称为科学家)和社会必须履行的对对方的各种承诺。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中国新文学史上民间想象的四种模式 ,试图找到这四种想象方式之间的复杂文化关联。我们认为 ,一方面 ,民间社会被读解为亟需改造和启蒙的领域 ;另一方面 ,民间社会又被当作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源泉 ;与此同时 ,从民间社会生活中发现质朴和充实 ,并从中找寻到建构一个富有生机的中国的想象资源。  相似文献   

17.
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凝聚了民族的传统和智慧。民间信仰在传统社会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民族地区传统节俗中表现尤为突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及西方节日的涌入,致使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有所淡化,这既与传统节日所处的文化时代背景有关,也与民间信仰的淡化有关。尊重民间信仰、提升文化自觉,保护和创新有机结合等是保护与发扬民族地区传统节日的关键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流传在苗族民间口述史中的蚩尤神活及其由此神话建构起来的传统文化通常从一些习俗仪式中就可找到相应的印证。本文通过蚩尤神话中流传在苗族民间的一些民俗仪式现象说明这些民俗文化在展演口述史中的社会记忆时,也透视出神话在民俗文化中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的官方政策有其特有的社会历史原因,在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也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有关多元文化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加拿大建立了一种制度化的多元文化主义,形成了一种多元文化的权利观念,进而对多元文化社会中法律的角色和作用产生了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巴赫金的文化思想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西方的文化研究中独树一帜,引人注目,既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论背景,又有诸多方法论上的创新。这突出地表现在他的文化传播论述的两个大方面:从个体行为探究民间社会集体记忆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从知识建构的角度勾勒民间文化的形态图式及其历史变化过程。通过对巴赫金问题意识的讨论,本文还试图引出有较普遍意义的、能启发我们反思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