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杜诗对宋诗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宋人在诗学观念上推崇杜诗,他们继承杜甫"诗史"精神,写出了关心国事民生的诗歌;宋代诗人在诗歌风格上学习杜诗,也注重学习杜诗的诗歌技巧;宋人模拟杜诗,使用杜诗典故,集杜为诗并集杜入乐;宋人在诗歌创作中经常模拟杜诗题目,有时又以杜诗为韵。  相似文献   

2.
杜诗未刊评点是杜诗学史上具有独特批评形态且文学批评色彩较浓的珍稀文献。与小说、戏曲评点着意于文学传播之商业价值的多向性、大众化传播方式不同,单向性、私人化的人际传播是杜诗未刊评点传播的唯一方式。在其版本流传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父子传播、友朋传播和师生传播等三种主要的传播形态。杜诗未刊评点这种单向性的人际传播具有强化杜诗经典地位、激起学界和收藏界对杜诗未刊评点不断珍视的现实功能。  相似文献   

3.
杜诗的炼字艺术历来为学界所推崇。文章重点论述了杜诗炼字的体现、规律及成就、原因。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研究杜诗的文章更多关注的还是杜诗中“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忧国忧民思想,而对其无处不在的那股浓郁的人之常情依然有一种“经常性的疏忽”。杜甫在诗坛的地位始终没有发生过动摇,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他那超乎寻常的情感表达力度。本文试图从平常角度切入,就杜诗中表现的亲情、友情、物情略加探索分析,以展现其丰富的情感世界之一斑。  相似文献   

5.
郑善夫是明代前七子复古派的重要成员,也是闽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极力推崇杜诗,对杜诗多有论评,认识清醒,并在创作中予以积极实践,获得了较大的成就。郑善夫对杜诗的接受成为明代杜诗学中的重要一环,对当时的诗坛尤其是闽中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杜甫的诗,清以前研究注释的人非常多.杨伦《杜诗镜铨》说:“宋以下注杜者名有千家,迩来论列者亦不下数十家.”解放后,粗略估计,亦不下四五百家.尽管注释研究杜诗的人如此之多,但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关于杜诗仍有值得深入探讨的必要.笔者于杜诗为门外汉,近几年来在通读杜诗后,感到尚有下能已于言者,现在把它写出来,只能算是刍荛之见.敬请方家指正.我想首先必须探讨研究的是:杜诗的主流思想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清以前,一般都认为是“忠君”.特别是从苏轼提出“杜甫一饭未尝忘君”后,更是这样.或者说是“原本忠孝”.在封建社会里,孝实际上是忠的社会基础,所谓“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即是这个意思.当然,仇兆熬说,杜诗“有一念不系属朝廷,有一时不(?)(?)斯世斯民者乎?”除忠君外,也提到忧国忧民.但忠君是首要的,有其凌驾一切之上的崇高地位.解放后,在解说杜诗时,当然也说是“忠君、爱国、爱民”,但把爱民提到了十分突出的地位,说杜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成为“人民的诗人”.这可以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冯至的《杜甫传》为代表.这显然是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在封建君主专制社会里,国王(皇帝)具有无上权威,提倡忠君是与当时的历史时代相适应的.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强调人民性  相似文献   

7.
在南宋末年,爱国诗人文天祥以独特的方式接受学习杜诗.一是学习杜诗的沉郁顿挫风格;二是仿杜诗的"记史"精神;三是集杜诗;最后,他还模仿杜句.在国难当头,生死存亡的关头.杜甫的忠义爱国精神进入文天祥的精神视野,成为他的学习榜样.南宋的灭亡,成就了文天祥在诗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文天祥的《集杜诗》200首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被公认为文山代表作;而文天祥的另一组集杜诗《胡笳曲》十八拍也堪称诗苑奇葩,却较少有人谈及。本文拟对《胡笳曲》作具体探讨,以抛砖引玉,共同填补文天祥诗歌研究中的这一缺憾。  相似文献   

9.
朱淑真虽然是公认的仅次于李清照的宋代女诗人女词人,但是她的诗歌并没有受到很多人的理解和重视,大多数研究是对其生平经历以及词作的分析。文章从朱淑真的《断肠诗集》与杜诗的联系方面着手,分析了朱淑真对杜诗学习和模仿的内容、特色,并试着分析其中的缘由,以找出她学习杜甫诗的不同于他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在宋人崇杜的风气下,范成大的诗歌受到杜诗的影响。范成大诗中大量使用杜诗典故,并学习了杜诗的句法。他的诗歌继承了杜甫关注现实、关心民瘼的传统,其《四时田园杂兴》等诗歌较多反映了民生疾苦,其使金纪行诗也有诗史意味。但从总体上说,范成大的诗歌温和秀丽,不仅不似杜诗,不学江西诗派,反而有较为明显的宗唐倾向,这说明南宋前期江西诗派的影响在逐步减小。范成大诗歌中有宗唐倾向,亦有宋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意象”一词也许是中国诗学中最具特征性的术语之一。杜甫的意象思维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中,他的意象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都有不少他人难以比拟的地方。杜甫常常把前人诗中很少出现的日常生活题材入诗,塑造了许多日常生活意象。杜甫不仅在突破传统意象方面有其独特的贡献,而且在发展新的意象方面有其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边连宝是清代中叶著名诗人、学者。他出身于文学世家,自幼受父亲影响深爱杜诗,一生命运坎坷。其思想以儒家为主,性情耿介,淡泊名利。边氏著述丰厚,蔚然大家,其中《杜律启蒙》是他的一部力著。该注本体现了边氏一整套注疏理论,重视分析杜诗艺术,文字通俗易懂,注解方式不拘一格,妙解新见迭出,颇具诗人眼光。另外,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批评原则。是明清时期众多杜律注本中颇具特色的一种。  相似文献   

13.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秋至大历元年(766)春末,杜甫流寓云安写下32首诗篇.云安诗是夔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杜甫云安诗包括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云安诗的山川风物,云安诗中的诗人交游、云安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杜甫婚姻诗及有关史料的综合考察,对杜甫的婚姻进行了相关考证。  相似文献   

15.
在杜甫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我们不得不注意一类以遣兴为题的诗。本文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些遣兴诗做了分析:一、从内容上看,它反映了诗人的爱国忧民之情、羁旅之愁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二、从风格上看,它显示出沉重的命运感。三、从结构上看,这些诗多用连章体武,布局严谨。四、从艺术手法来看。它体现了多种手法的浑然天成。通过以上方面的解读,我们能更好的理解杜甫这位伟大诗人高尚的仁爱思想和高超的作诗技巧。  相似文献   

16.
千家注杜,都只是围绕一个”儒”字,对杜诗中的道释意蕴几乎视而不见。尽管杜甫一生频繁出入道释,但儒学始终都占据着杜甫灵魂的主导地位。道释在杜甫的心灵坐标中总是若隐若现,无足轻重,且无论悟道与否,杜甫的修道学佛不但无损于其“诗圣”的伟大形象,反而更显示了“诗圣”的难得、可贵,所以我们无需回避杜甫身上的道释痕迹,一个儒道释的杜甫形象应该更全面丰富,也更真实可亲。  相似文献   

17.
传统观点认为,杜诗《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写于大历三年荆州。这是错误的。从读诗所宫及的“西江”、“扬雄宅”、“长宁”、“夏日”并结合历史典籍来考证,该诗应写于永泰元年泸州。诗中的杨长宁与杜甫有一定的交往,与戴叔佗等颇熟。该诗是一首应酬诗,其写作技巧较为圆熟,是杜甫应酬诗中质量较高的一首。  相似文献   

18.
钱谦益唐宋兼宗的祈向与清代诗风新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必盛唐”是明代具有强势传播力的诗学观念 ,其消极影响是法唐而赝 ,自狭诗道。当时虽有接纳宋诗的呼唤 ,但难以形成趋势。明末清初 ,钱谦益以唐宋兼宗为新的诗学选择 ,具体途辙是以崇尚杜诗为由唐向宋的起点 ,在诗坛大力导入宋代诗风 ,融铸异质 ,求变创新。以沉潜深厚改变浮薄肤浅 ,以性情为本取代唯务格调 ,从而形成宏衍阔大的气局 ,使诗歌创作具有多元组合的美质。钱氏的这一诗学选择开启了清代新诗风  相似文献   

19.
较之前期诗歌的精致高华,庾信入北朝后的众多幽居、述怀之作呈现出浓厚的朴拙色彩。这种"朴拙"色彩不仅体现为题材上的以寻常、鄙俗之事入诗,还表现在大力学习汉魏古诗之句法以及用文、赋的句法入诗。在整个初唐至盛唐诗坛前期,对于庾信的接受主要集中于研字炼句的工巧清新,却忽视了其"朴拙"的一面。杜甫对庾信则不单学其工、巧,还刻意学其"拙"。对于庾信"拙"的借鉴构成了杜甫诗歌"老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唐庚在宋代有"小东坡"之称.他重视诗歌的社会政治功能,这在北宋绍圣以后的诗坛上是独树一帜的.其在贬谪时期的诗作,不作"迁谪悲酸之态",深刻细致地抒发了蛮烟瘴雨之下的独特的人生感受,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在诗歌艺术上,他追求自立,与当时的江西诗派迥然有别.学杜而能"得杜之正",意新语工,为陈与义、陆游导夫先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