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科尔沁沙地不同生境条件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民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7(1):98-103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在沙地环境演变过程中的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在自然情况下,两类生境的转变过程较为缓慢.由半固定沙地向固定沙地的转变过程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有提高趋势,群落结构趋于复杂化.其中,植食动物和腐食动物的类群数和密度明显增加,捕食动物的类群数尽管没有明显变化,但一些主要类群的密度增加却很突出.与固定沙地和沙质草甸相比,农田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降低,类群数、动物密度减小,腐食动物的类群数增加.因此,在科尔沁沙地开垦和利用农田需要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雅玛里克山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及其生态分布特征,于2011年9月至11月在雅玛里克山对柳树林、草地、榆树林、果园、白杨林、荒地等6种不同生境中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和分析,采用手拣法采集大型土壤动物,并对其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共采集大型土壤动物1 730只,隶属于3门6纲19目,其中优势类群为膜翅目(Hymen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和直翅目(Orthoptera),占总捕获量的39.08%,其余17个类群为常见类群,占总捕获量的60.92%.在不同生境中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都不同,个体数量依次为:草地>果园>柳树林>榆树林>白杨林>荒地.类群数依次为:果园>柳树林和白杨林>榆树林和草地>荒地.在不同生境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标之间存在差异,多样性指数依次为:柳树林>果园>白杨林>榆树林>草地>荒地.均匀度指数依次为:柳树林>果园>白杨林>榆树林>草地>荒地.优势度指数依次为:荒地>草地>榆树林>白杨林>果园>柳树林.该山区地表植被和土壤含水量可能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手检法和Tullgren干漏斗法对准噶尔盆地东部部分地区5种不同生境即果园、白杨林、槭树林、榆树林及麦田土壤动物进行取样调查,并对其多样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土壤动物1958只,经初步分类鉴定隶属于5门、12纲、22目,同时对其多样性指数(H)、均匀性指数(E)及优势度指数(C)进行分析并讨论不同生境土壤动物各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差异。 相似文献
4.
5.
6.
7.
目的为深入研究枣林土壤动物对土壤质量变化的指示作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方法在陕北枣林研究区域内,以土壤动物和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调查取样、定点动态观测与室内实验测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陕北枣林土壤动物类群数与土壤因子的相关程度不如密度明显。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及其和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与土壤营养要素相关程度较为密切,而且pH值无论对土壤动物类群数还是密度影响都最明显;土壤含水量对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和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有显著影响;陕北枣林土壤动物与土壤环境要素特征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结论生境差异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均具极显著影响,而季节变化仅对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浦江上游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对黄浦江上游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采用香农威纳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对黄浦江上游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共采到底栖动物13种.密度优势种为环节动物门的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软体动物门的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以及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生物量优势种为软体动物门的铜锈环棱螺以及河蚬.淀峰断面的香农威纳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都高于松浦大桥.季节变化方面,三种指数的最高值都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则分别出现在夏季、冬季和春季.生物多样性除了受种的数量及其个体密度影响外,还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水温、水质、底栖环境和人为干扰等. 相似文献
9.
研究土壤动物及其与枣树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为枣林生态系统土壤健康提供新的科学理论依据。以陕北枣林土壤动物和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茚三酮比色法、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高锰酸钾滴定法、苯酚-次氯酸钠比色法、还原糖测定法分别测定了土壤蛋白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的酶活性,初步研究了枣林土壤动物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及其季节动态。转化酶活性与土壤动物个体数量(春季)和土壤动物类群数量(冬季)、淀粉酶活性与土壤动物类群数量(夏季)及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密度(冬季)呈负相关,其他均为正相关。陕北枣林土壤动物和土壤酶活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土壤蛋白酶和脲酶酶活性与土壤动物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以长白山地不同干扰程度下的次生针阔混交林、次生阔叶林以及农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长白山地不同干扰程度下森林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长白山地森林土壤动物的分布因干扰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随干扰程度的增强,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类群数及多样性均呈现减少的趋势.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动物群落有重要的影响,多数土壤动物群落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全钾、速效磷、锰和土壤温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踩踏干扰下紫金山国家城市森林公园土壤质量变化特征,分析季节变化对同一踩踏干扰条件下土壤质量的影响。【方法】以南京紫金山国家城市森林公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8条宽度为3 m的游人道路,将7 m×1 m的土壤采集样带垂直设置在每条游人步道上,每条土壤采集样带上设置3个土壤取样点,分别作为活动区、缓冲区、背景区。测定游人道路在不同踩踏干扰强度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并对各指标在各主成分线性组合中的系数进行加权平均,探究土壤质量变化规律。【结果】在背景区、缓冲区和活动区,土壤容重以春、秋季较高,夏、冬季较低,夏、冬季土壤最大持水量和孔隙度高于春、秋季;土壤pH以夏、冬季高于春、秋季;春季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低于夏、秋、冬季,土壤速效磷养分含量以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夏季土壤酶活性高于春、秋、冬3季。在背景区,春季土壤质量低于夏、秋、冬3季;在不同踩踏干扰程度下,夏、冬季土壤质量均高于春、秋季;随着踩踏干扰强度增强,土壤容重和pH在4个季节均呈上升趋势,土壤最大持水量、孔隙度、生化指标和土壤酶活性在4个季节均呈下降趋势。结构平衡方程模型(SEM)分析显示,土壤理化指标和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质量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土壤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最大持水量和蔗糖酶活性对不同季节和踩踏干扰强度下土壤质量变化的贡献度较大,可以作为紫金山国家城市森林公园土壤综合质量评价指标;季节变化对同一踩踏干扰强度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By Wei formula in pressure coordinate, the stratosphere-troposphere mass exchange (STME) is diagnosed globally for 44 years from 1958 to 2001 using the 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 reanalysis datasets. Regions of mass flux into the stratosphere are found over Indonesia, bay of Bangladesh and the mid-west coast of South Africa. Compensating mass outflow from the stratosphere appears mainly over mid-latitudes near large-scale troughs. Upward and downward transport of mass at the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accompany with each other. Mass flux into troposphere is stronger in autumn and winter than in spring and summer. Strong downward mass flux into the troposphere occurs in eastern Asia the whole year with nearly stable sites. Although the area of eastern Asia accounts for only 5.6% of that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NH), its net mass exchange reaches 15.83% of that of the NH, which means that research on STME of eastern Asia is greatly important to that of the NH and even the global areas. Air across the tropopause enters more from stratosphere to troposphere than that from troposphere to stratosphere, which is possibly related with systematic bias of the assimilated datasets and with persistent rise of the tropopause height. Contributions of the mass exchange and the mass flux exchange in the NH and southern hemisphere (SH) on their latitudes increase from equator to pole, with larger contributions in the NH. Mass exchange and mass flux exchange per areas at high latitudes are larger than that at low latitudes, which means greater mass exchange efficiency at high latitudes. 相似文献
13.
对季节性冻融过程中土壤水和热迁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季节性冻土分布区,土壤水分的冻结和融化必将会伴随着热量交换、水分迁移等物理过程。通过分析影响土壤季节性冻结、融化的主要因素,论述了季节性冻融土壤中热量交换、水分迁移等物理过程以及季节性冻融过程中土壤水、热迁移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周敬平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1,39(2):200-204
为定量把握冻土对沉降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影响,降低测点施工成本,在东北地区通过实际项目数据研究分析监测点稳定性受季节性冻土的影响情况.结果 表明12月-次年2月期间,随着温度逐渐降低至0℃以下,冻土深度加深,监测点沉降量逐渐增大,2月-3月冻土深度达到最深,监测点累计沉降量最大达到1 cm.温度对冻土深度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连续熏蒸培养法(Sequential fumigation incubation),测定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具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矮林以及高山草甸土壤中活性有机碳(MAC)的变化,分析MAC与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总有机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1年中,MAC在不同林分的0~10、10~25 cm土层中的变化从大到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每一季节中,不同林分的MAC从大到小为草甸、矮林、针叶林、阔叶林,且0~10 cm土层中的MAC含量显著高于10~25 cm土层中的;(2)在不同土层中,MAC与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总有机碳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总之,武夷山山地森林MAC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可能是MAC季节变化的主要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高速公路网多救援点出救,多种类、多数量救援车辆处置多起交通事故问题,应用agent方法建立了救援车辆动态派遣模型.模型将事故作为任务agent,救援车辆作为资源a-gent,将任务延时损失最小和派遣资源成本最少作为系统性能指标.针对多agent协作性特点及多起事故救援的不确定性,设计了招投标过程,并在积累救援信息、寻求多目标最优解过程中,制定了agent启发式学习过程,获得动态最优解.南京市周边高速公路网救援实例表明,基于agent的救援车辆派遣方法可以动态地获得全局优化的派遣决策方案,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带状采伐后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认识带状采伐对毛竹林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利用带状采伐实现毛竹林规模化经营提供指导.[方法]对毛竹林进行不同宽度(3、9、15m)的带状采伐,25d后采集样地内土壤样品,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 相似文献
18.
基于动态围岩分类的高速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的特点,基于动态化的围岩分类,采用多种方法对隧道围岩进行地质跟踪调查与预测.通过综合分析和优化处理上述信息,从而对公路隧道动态稳定性进行评价,为高速路隧道工程稳定状况的评判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地表覆盖对季节性冻融土壤温度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基于季节性冻土分布区冻融期间土壤温度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地膜与秸秆双重覆盖对冻融土壤剖面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对试验土层有明显的增温效应,而地膜、秸秆双重覆盖对土壤增温的影响只限于耕作层内;越冬期试验土层范围内,各处理地块的地温均经历降低、趋于稳定、升高的过程;地膜、秸秆覆盖可平抑土壤温度变化,明显缩小温差;在冻结阶段和融化阶段,三种处理地块40~100 cm深度处地温降低和升高的幅度随深度的加大而减小。研究结果对于改善季节性冻土区土壤热状况,指导农业生产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