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五种赤潮藻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建立分泌抗海洋褐胞藻(Chattonella marina)、卵圆褐胞藻(Chattonella ovata)、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等5种藻的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方法: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杂交瘤细胞,并通过反相间接血凝、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等方法筛选克隆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结果:获得15CA7、23BG2和23BG9等3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单克隆抗体与5种藻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抗体的亲和力较低,仅与海洋褐胞藻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而获得的M18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可与以上除尖刺拟菱形藻外4种藻产生高效价的明显交叉反应。结论:获得了3株分泌对5种藻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较低亲和力抗体;而M18细胞株分泌的单抗与除尖刺拟菱形藻外4种藻产生明显的高效价的交叉反应,显示此单抗可代替5种海洋藻的抗血清.  相似文献   

2.
首次报导了我国赤潮生物新纪录种:海洋褐胞藻[Chattonella marina(Subrahamanyan)Hara et Chihara]。比较了本属3个主要种:海洋褐胞藻(C. maarina),古老褐胞藻(C. antiqua)及盐生褐胞藻(C. Subsalsa)的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特征,并讨论了分类学的认同及种类的界定。海洋褐胞藻(C. marina)的形状常有变化,有的种类有尖尾,故要谨慎定种。本文重新确定了该属的汉名—褐胞藻,同时介绍了新近报导的另外4个种:球型褐胞藻(C. globosa),卵型褐胞藻(C. ovata),小褐胞藻(C. minima)和疣突褐胞藻(C. verruculosa)。  相似文献   

3.
以杀虫剂西维因酯解反应中间过渡态的结构信息进行分子设计,合成了α-萘基磷酸氢酯半抗原,将其与载体蛋白牛血清白蛋白(BSA)和鸡卵清蛋白(CEA)偶联,制得了具有不同抗原价(4~22)的合成抗原.经小鼠免疫学实验,优选出了可产生滴度高、特异性强之抗血清的免疫用抗原(Hap-BSA).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用该免疫原制得的鼠抗血清滴度可达1∶32000.优选抗原Hap-BSA可被用作产生催化西维因水解之抗体酶的免疫原.  相似文献   

4.
将气味沙雷氏菌(Serratia odorifera)核糖体与该核糖体抗血清进行免疫印迹反应(Western blot),发现分子质量为16 ku 的蛋白质与抗血清有特异性免疫反应.用制备电泳从核糖体中分离得到16 ku 组分,发现其特异性免疫活性依然存在,同时对荷S180 实体瘤小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荷瘤小鼠的巨噬细胞和T 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有激活作用,并能刺激体内NK 细胞,使之产生NK 活性,且作用时间较菌苗更持久.研究结果表明,16ku 组分能通过刺激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是气味沙雷氏菌中抗肿瘤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5.
催化杀虫剂西维因水解的抗体酶制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杀虫剂西维因酯解反应中间过渡态的结构信息进行分子设计,合成了α-萘基磷酸氢酯半抗原,将其与载体蛋白牛血清白蛋白(BSA)和鸡卵清蛋白(CEA)偶联,制得了具有不同抗原价(4-22)的合成抗原,经小鼠免疫学实验,优选出可产生滴度高,特异性强之抗血清的免疫用抗原(Hap-BSA)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用该免疫原制得的鼠抗血清滴度可达1:32000优选的Hap-BSA可被用作产生催化相  相似文献   

6.
以福建平潭海域为研究对象,探究表观增氧量(AOI)与赤潮藻密度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利用AOI指标进行赤潮预警.建立AOI的赤潮预警模型,通过福建省海洋和渔业监测部门收集的2013-2019年平潭海域气象、水质和赤潮监测信息,利用水温、盐度、溶解氧浓度等环境参数进行AOI与藻密度之间的拟合.结果显示,AOI与多种优势藻密度的拟合公式为ρ(AOI)=0.599 2 lgN-2.751 8(R2=0.544 3),其中AOI与米氏凯伦藻密度的拟合公式为ρ(AOI)=0.791 1 lgN-3.685 6(R2=0.802 6),通过2019年5月实际监测的数据进行验证,多种优势藻的AOI预测精度达到63%,米氏凯伦藻AOI的预测精度达到71%.研究表明,利用AOI对藻类赤潮进行预警和评价更快速、简便,可以进一步结合分析藻的群落结构和优势藻占比,预期可提高预警精度.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BCG初次免疫,结核分枝杆菌Ag85A DNA疫苗加强免疫的序贯免疫策略对小鼠的免疫效果。采用BCG及结核分枝杆菌Ag85A DNA疫苗依次免疫小鼠,在末次免疫后的4、6、8周通过检测小鼠血清总IgG抗体、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细胞因子的水平,观测BCG初次免疫,Ag85A DNA疫苗加强免疫的策略对小鼠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采用BCG初次免疫,结核分枝杆菌Ag85A DNA疫苗加强免疫的策略组的小鼠与其它免疫方式组相比,IgG明显升高(P〈0.05)、特异性淋巴细胞明显增殖、IFN7、IL-2、IL-4水平明显增高(P〈0.05)。由此可知,在采用BCG初次免疫,结核分枝杆菌Ag85A DNA疫苗加强的免疫策略后,能增强对小鼠的免疫效应,尤其是Thl型细胞免疫反应增强明显,为进一步在动物体内进行保护性效应试验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复方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口服液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复方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口服液(COL-TAI)对正常及化疗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应用环磷酰胺(CTX)对实验小鼠进行化疗或给实验小鼠以致死量的阿糖胞苷(ARA-C),然后给小鼠口服COL-TAI,比较用药组和对照组之间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3b受体活性、吞噬功能、淋巴细胞酸性非特异性酯酶和生存时间等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COL-TAI可明显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3b受体性活,COL-TAI对化疗小鼠的免疫缺损有恢复作用,可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增加ANAE+(α-乙酸苯酯酶+)淋巴细胞百分率;COL-TAI可显著延长给阿糖胞苷致死量小鼠的生命(P<0.01).COL-TAI具有增强正常和化疗小鼠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口服COL-TAI可显著提高化疗小鼠的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9.
柘林湾赤潮与Fe、Mn、Se和营养盐指数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底广东省柘林湾发生褐囊藻(Phaeocystis pouchetii)赤潮期间,水体、沉积物和赤潮生物中Fe、Mn的质量含量很高。借且叶绿素a与海洋初级生产力呈正相关性,探讨了褐囊藻赤潮与Fe、Mn、Se的质量浓度和营养盐综合指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大鹏湾有毒赤潮生物孢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199年至1994年间,对大鹏湾海域9个站位进行了多次采集,对60份样品进行了分析和观察,从其中发现了4种在世界上引起毒害的赤潮生物孢囊,它们是塔马亚历山大藻,海洋褐胞藻、链状裸甲藻、巴哈马梨甲藻,对这种几种有毒赤潮藻类孢囊的形态特征,生态分布进行了描述,对几种毒害藻大鹏湾引发赤潮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近海赤潮消亡后水体缺氧的预测与生物防治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东山县八尺门网箱养殖区发生中肋骨条藻赤潮期间,跟踪监测赤潮消亡过程及消亡后DO的变化,同时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观测.研究江蓠对赤潮消亡后水体DO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蓠可以减缓赤潮消亡后出现的水体缺氧;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可以预测海区赤潮消亡后DO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细菌在赤潮生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题组从珠海赤潮发生海域采集的11株细菌中分离、筛选出2株具有显著溶藻效果的细菌.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结果表明,2株细菌均属杆菌,形态明显不同,均可作用于球形棕囊藻,导致藻细胞破裂和胞内物质溶出而死亡,达到治理棕囊藻赤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赤潮藻类的氮磷比耐受性响应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赤潮藻类的氮磷比耐受性响应机制,总结了赤潮藻类最大比生长速率与氮磷比的关系,以谢尔福德耐受定律为依据,建立了赤潮藻类最大比生长速率与氮磷比的耐受性模型,并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例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耐受性模型在理论上与谢尔福德耐受定律较为吻合,且能反映出赤潮藻类的氮磷比耐受性生态幅和最适生长范围,及氮磷比对赤潮藻类生长产生的正负效应,并定量获得适合赤潮藻类生长的最佳氮磷比.  相似文献   

14.
基于LabVIEW的海洋赤潮生物荧光实时采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潮是近海常见的重要灾害之一,为了建立对赤潮生物的有效监测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abVIEW语言的海洋赤潮生物荧光实时采集系统.该系统通过光电倍增管将赤潮生物受激光激发出的荧光信号获取并转换为电流信号,通过信号调理电路及基于LabVIEW编程的数据采集卡将电压信号读入计算机处理并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实时有效地捕获海水样品中赤潮生物的荧光信号。为检测和计算海洋赤潮生物及其浓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辅助检测途径,有助于预测海洋赤潮爆发.  相似文献   

15.
南海大鹏湾的主要赤潮生物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相似文献   

16.
不同植物细胞RNA提取的适宜方法各不相同.本实验分析、比较了QIAGEN试剂盒法和西曲溴铵(CTAB)法用于赤潮藻细胞总RNA提取的情况.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均可获得高质量的总RNA.比较而言,CTAB法比QIAGEN试剂盒更可取,适合藻细胞RNA的大量提取.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2002-2021年发生的20次赤潮灾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广西近岸海域赤潮平均每年发生1次,发生面积约为384 km2,持续时间为3.65 d,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近10年(2012-2021年)相对前10年(2002-2011年)赤潮发生面积增加(18倍)。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共有10种,其中次数最多的是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其次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和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但近10年不断有新的赤潮藻种出现。赤潮发生总数中,有毒或有害赤潮11次,分别为球形棕囊藻4次,夜光藻和水华微囊藻各3次,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1次。广西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的分布范围广,2008年以前主要发生在北海市涠洲岛海域,2008年以后钦州市三娘湾和三墩岛海域、北海市廉州湾及防城港市防城湾陆续开始发生赤潮。通过综合分析近20年北部湾近岸海域赤潮发生和分布的基本特征,为北部湾赤潮预警预报及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雷小春 《广西科学》2016,23(2):163-166,173
【目的】为进一步改进有害藻和有益藻的消长控制模型,更好控制有害藻的发生,避免其所造成的危害。【方法】假设赤潮有害藻密度可测,有益藻密度不可测,在有害藻和有益藻密度模型正则化的基础上,设计神经网络观测器来估计有益藻对应的变量;然后,设计变结构控制使有害藻浓度减少而有益藻浓度增大,最终达到稳定状态。【结果】仿真分析结果显示,有害藻和有益藻持续在稳定的状态。【结论】变结构控制器的设计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9.
广西廉州湾地处河口地区,藻类暴发性增殖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探究广西廉州湾藻类增殖的规律,本研究根据藻类暴发性增殖现象时存在溶解氧、pH值、叶绿素同步升高或降低的特征,对2015-2020年廉州湾海域运行的自动监测站和赤潮现场监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廉州湾藻类暴发性增殖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南流江、西门江至大风江入海口的近岸海域,暴发的频次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不同季节来看,冬季和夏季发生的频次较高,但藻类增殖现象的持续时间基本未超过7 d。藻类增殖现象发生的频次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可能与南流江上游环境整治有关,反映出入海河流水质改变对近岸海域的直接影响。因此,持续保持陆地污染源科学有效的管理对廉州湾的生态环境保护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