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问题,历来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和讨论,其中从本质主义转向建构主义体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的出现,那就是强调社会的共建。爱丁堡学派和巴黎学派对科学知识建构的社会性有深入的探讨,彰显了科学知识生产的群体性。在群体或不同的文化中生产科学知识离不开协商,且科学知识的生产也离不开科学的争论,同时在争论中也会产生协商,研究科学中的协商问题突出了科学知识生产过程的群体沟通特性,最终将迈向群体的共建。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的辩证本性日益通过"共建"这个范畴表现出来,人们可以将之理解为"共建科学知识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道""技"关系的观念对技术发展有着深刻影响。这种观念对近现代技术发展也有重要价值。"道"作为"技"的理想境界,通过直观体验的途径,从思想方法、结构功能和文化特色等方面引导"技"的进步。以"道""技"关系为核心形成的技术文化理念,有益于当代技术活动相关要素的和谐,克服技术异化,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技术知识是人们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原理、技术规则、技能的综合,技术原理构建、技术规则制定与技能熟化是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知识生成与转化的三个重要环节。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知识的过程本质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技术知识逻辑过程,即以技术目的为逻辑起点,技术原理构建、技术规则制定和技能熟化的过程;二是技术知识选择过程,是通过试错机制选择有效技术知识的过程;三是技术知识建构过程,是技术知识日臻完善并逐步适应用户个性化要求的过程。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知识的过程本质可以概括为遵循技术逻辑基础上的"选择-建构"过程:"选择-建构"的主体是处于社会文化之中的技术共同体以及社会成员;"选择-建构"的对象是由技术原理、技术规则和技能构成的行动纲领;"选择-建构"的标准包括技术逻辑和社会文化尺度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社会建构主义科学奖励评价范式是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这种新的哲学理念,它着眼于"社会中的科学",注重科学知识评价的社会性、建构性、过程性、语境性、文化性与协商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建设性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后科学知识社会学(后SSK)破除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认识论中心和社会规范解释原则,从实验走向实验室异质要素"去中心化"的冲撞与博弈。后SSK关注科学实践中的各种可见要素,科学实践中的"技术"而不是科学,"行动"而不是观察,"干预"而不是表征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得以凸显。后SSK研究从实验走向实验室以及实验室之外的技术与工业领域,走向科学与技术的社会与文化研究,"后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科学的文化研究"具有交叉、融汇趋势。  相似文献   

6.
当下存在一种将逆温/静稳视为雾霾元凶的观点,在这一观点背后是对"地方"——这一划定时空事件边界的工具性概念偏向了一种本质主义的理解。而实践意义上的"地方"是关系的产物、是异质性共存的领域、处于不断建构中。基于这些特点,在我国雾霾—静稳/逆温关系的讨论中,若将"机制"、"尺度"、"效率"这三方面作为原则,将利于有效干预与气象条件相关的严重雾霾现象。前两方面是关注地方得以被塑形的知识论基础,后一方面则通过纳入行动者的现实考量,使地方的科学意涵与生活世界获得接洽。"地方"概念为雾霾治理及其他科学实践的方式、范围、性质给出了更为合理和有效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生态学实验更多地直接面向大自然,进行实验。其中的"测量实验""观测"自然,"操纵实验""处理"自然,"宇宙实验""模拟"自然,"自然实验""追随"自然。如此,生态学实验的目标就是面向、观察、追随、模拟自然界中自在状态的生物(包括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最终达到认识这种关系的目的。这是实在论的而非建构论的,更多地是在逼进"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的,"追寻"并且"发现"自然,属于自然的"回归",具有"自然性"的本质特征。这种特征与传统科学实验的本质特征"建构性"有着根本性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试图对云南德宏景颇族的饮食文化进行解读,涉及群体内部、杂居的多民族之间、作为城市特色的民族餐厅等。认为跨文化语境中的"味道"可理解为特定族群关于食物的地方性知识,意即人们对本民族、本土的食物认知是一个有机系统,基于特定的物产食材、烹饪技能、进食方式、口味好尚、饮食禁忌、餐桌礼仪等内容共同构成的逻辑叙事。在群体共享的生活空间里,关于食物的地方性知识系统化地作用于人们的食生产、食生活。当居于异文化,该地方文化的持有者与实践者以碎片化的叙事,部分地运用地方性知识。  相似文献   

9.
正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编并发布,包括"白皮书""绿皮书""蓝皮书""黄皮书"四个子系列,实时记录当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情况以及中国和世界语言政策、语言规划、语言状况和热点事件,及时提供反映语言生活的调查报告和相关数据。旨在服务国家社会需求,研究现实语言问题,保护和开发语言资源,引导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创造力社会文化取向与传统心理测量取向比较研究的角度看,传统心理测量取向本质上侧重研究创造力是什么,社会文化取向本质上侧重探讨创造力在哪里产生。社会文化取向主张创造力是一种全方位的社会文化现象,从情境的角度洞察创造力的本质、研究方法侧重多元反馈以及现象解释侧重社会现实和文化意义的建构等方法论特征,对传统心理测量取向容易导致创造力研究的碎片化、去质化和生态效度低下等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1980年代由"竹子开花"现象引发的"抢救大熊猫"活动进行基于科学传播视角的研究,关注在"竹子开花"事件中,科学传播的背景、机制和过程,呈现生态相关知识被社会建构的情况。大熊猫作为中国最为民众所认知的濒危物种,具有科学、政治和文化意涵。保护大熊猫成为一个值得分析的野生动物保护案例。虽然许多民众早已知道竹子是大熊猫的主食,但是,竹子开花作为一种自然界的现象,被认知的过程却复杂得多。本文通过对这场由自然现象过渡到社会活动、从"竹子开花"到"抢救大熊猫"的野生动物保护案例进行分析,试图呈现事件之中由媒体建构和主导的科学传播面貌,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之间多重且复杂的互动关系、及其对大熊猫和野生动物保护带来的长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116-122
女性直接参与信息技术的比率决定其影响信息技术设计和享受衍生权利的大小,致力于提升女性的直接参与却受制于教育、社会、习俗,但仍有乐观的间接通道:信息社会为信息技术女性用户激发、引导、修正信息技术提供了契机,"女性与男性平分了权利"。直接、间接影响来自于性别分化与信息技术的关联的历史因缘,女性主要是基于习俗、生理、家庭而不是基于天赋、教育减少了对信息技术职业的选择。信息技术女性用户的"间接影响"是"妇女个性理论""妇女医疗理论"社会认同的逻辑延伸,表现为"女性虚拟社会""女性情感计算""女性头脑风暴"等多种方式。妇女通过"信息技术用户"的角色,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涌现万众技术创新和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13.
由于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关系,其理论研究必然受到现象学的影响,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至少在三个方面受到现象学的影响:技术的微观考察方法是"面向事情本身"的实践、行动者网络理论是"主体间性"理论的运用以及社会建构的实质是"意向性"基本作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传统蒙古社会中的"养马知识"与"男性性别",都具有很强的文化特殊性,而且它们之间密切相关。一方面,养马知识是传统蒙古男性鲜明的性别特征,是他们社会化的必备经历,也是他们男性气质塑造以及性别秩序形成的重要影响要素。另一方面,男性群体是蒙古传统养马知识的主要创造者、使用者、传承者。这种对"养马知识"与"男性性别"复杂联系的讨论,将把传统科技与日常生活、传统科技与普通民众相互关联起来,从而进一步展现传统科技的特殊社会文化内涵以及传统性别文化的特殊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编并发布,包括"白皮书""绿皮书""蓝皮书""黄皮书"四个子系列,实时记录当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情况以及中国和世界语言政策、语言规划、语言状况和热点事件,及时提供反映语言生活的调查报告和相关数据。旨在服务国家社会需求,研究现实语言问题,保护和开发语言资源,  相似文献   

16.
从心理的文化建构看人类心理的文化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类心理的文化建构或文化对人类心理建构的影响和作用的视角出发,主要从物质文化对人类建构的基础与动力作用,制度文化对人类心理建构的制约作用以及精神文化对人类心理建构的导向与定势作用等方面,分析了人类心理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是近期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热点,文章尝试讨论其内在含义,通过理解互联网的概念,进而探讨"互联网+"的概念,分析了互联网"+"什么与如何"+",并比较了其与"+互联网""工业4.0""工业互联网"等相关概念的异同,以便更深入地理解"互联网+"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社会技术化是指社会按照技术原则建构和运行。现代社会技术化在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共同推动下,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起步阶段、建制化时期、全球化时代、智能化时代。社会技术对自然技术的规范,对人的全面性塑造以及社会技术化对社会现代化的推动凸显出现代社会技术化的合理性与进步性,但技术理性的扩张也产生了技术与文化的冲突、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发展失衡以及追求高效造成的人的单向度化等矛盾,迫切需要从技术理性的重建、社会技术的创新以及现代人的文化重塑等方面寻找突破。  相似文献   

19.
自1919年西方兴起的"技术治理运动"后,在技术发展史上,技术治理在当代的理念与实践往往是通过与国家、社会的"嵌入"完成演进的,其具有"面向国家""面向社会"和"面向技术"的多重面向.三重面向的呈现与嬗变体现了技术治理在国家实践中形成了作为治理手段的技术治理、作为赋权工具的技术治理以及作为技术本身的技术治理等不同属性....  相似文献   

20.
科林斯的"第三波"理论试图挽救被SSK所破坏了的科学知识的专业性形象,在建构论的基础上重新恢复科学在社会领域中的内行性质。"第三波"构建了不同于默顿科学社会学和SSK的"专家知识"概念体系,将科学的建构特质与内行特质整合起来,并基于此回答了困扰学界的"延伸问题"。第三波为人们反思默顿社会科学与社会建构论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的社会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