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但凡论及何其芳,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他的"延安道路"。在否思革命的"八十年代"话语共同体中,革命话语与知识分子改造之间的压抑与反抗结构,着力建构了一个分裂的何其芳形象,这其中知识分子的自主性及文学的独立价值被突出强调,而在特定时代政治语境中的个人选择及其合理性,则在某种程度上被漠视。赵思运的《何其芳"人格解码"》一书,借助人文互证的"双重证据法",试图弥合这一分裂,并呈现出何其芳奔赴延安及其后为人为文道路背后的多重复杂纠葛。  相似文献   

2.
抗战开始不久,大批知识分子奔赴延安。未到延安,他们向往延安,羡慕延安;及至延安,他们歌咏延安,书写延安。但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们与革命领袖、工农战士分歧不断,从之前的"热爱"延安一变而为"批评"延安。探究原因,生活习惯和话语方式的不同固然重要,但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的角色定位不同无疑是最主要的,其负载的价值差异很容易让知识分子在延安的阶级序列中处于不利地位,以一种格格不入的"他者"方式存在,与工农群众的"结合"之路曲折漫长,荆棘丛生。  相似文献   

3.
抗战爆发后,大批左翼知识分子奔赴延安,造就了战时延安文艺的繁荣,涌现出"鲁艺""文抗"等多个文化团体。由于"都市惯性",这些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文人还保留着某些个人化的生活方式和话语模式。不过在延安的话语环境中,尤其是在整风运动之后,这些以"鲁艺"作家群为代表的左翼知识分子,主动接受了延安精神对他们的塑造,融入集体话语模式的合唱中。  相似文献   

4.
民间文学是一座艺术宝库,有出息的作家都能从这座宝库中获取有价值的宝物。延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文艺,延安文艺运动实际是一场民间文艺运动。它的成功经验正是学习民间文艺,其中包括情节、人物、语言、文体形式以及美学风格等。学习民间文学成就突出的是李季、赵树理、高敏夫等诗人作家。延安文艺的辉煌成就对当下文艺创作依然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一批诗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诗歌观念和写作策略。诗人何其芳在这个时期对诗人身份、诗歌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何其芳在1936年至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进行的诗歌创作,显示了从"独语"到"对谈"的转变特征。"对谈"不仅标示了何其芳在延安的生活方式,也是他诗歌的言说内容和结构方式。但是,这种变化是有限度的,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上,何其芳既受到外界的干扰,也遭遇到诗歌形式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一批诗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诗歌观念和写作策略.诗人何其芳在这个时期对诗人身份、诗歌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何其芳在1936年至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进行的诗歌创作,显示了从"独语"到"对谈"的转变特征."对谈"不仅标示了何其芳在延安的生活方式,也是他诗歌的言说内容和结构方式.但是,这种变化是有限度的,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上,何其芳既受到外界的干扰,也遭遇到诗歌形式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的“鲁迅“是透视延安文化历史形成和延安文人思想变迁的窗口,这一时期主要存在着两种鲁迅观。延安文人认为“鲁迅精神就是揭露黑暗追求真理,不怕孤独,即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精神和批判国民性的现实主义精神”,并将自我对“鲁迅精神”的体认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学实践中。而中共领导人则更侧重从政治的需要来阐释鲁迅,使得鲁迅逐步被意识形态化,并且通过标举鲁迅的旗帜团结文人以及规训他们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8.
延安时期的“鲁迅“是透视延安文化历史形成和延安文人思想变迁的窗口,这一时期主要存在着两种鲁迅观。延安文人认为“鲁迅精神就是揭露黑暗追求真理,不怕孤独,即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精神和批判国民性的现实主义精神”,并将自我对“鲁迅精神”的体认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学实践中。而中共领导人则更侧重从政治的需要来阐释鲁迅,使得鲁迅逐步被意识形态化,并且通过标举鲁迅的旗帜团结文人以及规训他们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9.
《潍坊学院学报》2016,(1):11-12
<正>莫言是当下文坛最为活跃、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长度逾30年而不衰,作品数量巨大,文体多样,长、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舞台剧和电视剧,都有所涉猎,成绩斐然。早在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他就是中国作家在海外被翻译出版作品最多的一位,也是荣获中外各种文学奖项最多的一位。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  相似文献   

10.
2007—2009年,重庆市台办、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市图书馆、重庆市博物馆,联合汇编《抗战时期重庆陪都史料丛编》(该书因故未能出版)。作为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的工作人员,本人在2008年7月,曾数度去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查阅、复印并钞录中共中央南方局有关文艺方针与活动的档案资料,从中发现《对蒋区文艺工作的意见》一文,编号为"南1778"。《意见》系手稿,署名何其芳,虽无法判断原件是否为何其芳亲笔,文章的作者却能确定无疑。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出版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中国社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2000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再次出版八卷本《何其芳全集》(蓝棣之编),但《意见》一文均失收,故可称之为"佚文"。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基于作者特殊的经历和地位。1944年4月,何其芳受党的委托,随林伯渠率领的中共代表团去战时首都重庆工作,任代表团文教组宣传部副部长,分管《新华日报》副刊,负责文艺动态调查,并向大后方文艺界宣传毛泽东的文艺路线。1945年元月,离开重庆回到延安。抗战胜利后,由周恩来亲自指派,再赴重庆开展文艺界统战工作,接替邵荃麟编辑《联合特刊》,并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8月28日,时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接见何其芳,对其工作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和赞许。1946年,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2月,写作《关于现实主义》。7月,创办《萌芽》杂志,配合党在重庆的文艺工作。1947年3月,撤离重庆再返延安。10月,到河北平山西北坡村中央工作委员会机关工作。从10月30日起,任朱德秘书[1]92-93。《意见》写于1947年9月12日,是针对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国统区文艺界问题的总结报告和解决方案。其中很多论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并在很大程度上,长时期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下文是何其芳写于一九四七年九月十二日的原稿内容,整理以保持原貌为准则,但原稿书写较潦草,个别字词极难辨认,或阙字存疑,或置于方括号待定,标点则略有订正。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中共进驻陕北延安后,知识分子荟萃的延安形成一股带有强烈启蒙意识、民族自我批判精神和干预现实生活的文学思潮。文艺整风后,延安文人从肉体到精神都被结合进"体制"内,成为建构中共意识形态的"齿轮和螺丝钉"。作家莫耶及其小说《丽萍的烦恼》的坎坷命运,见证了延安文学从启蒙到政治话语的变迁,这种以"政治标准第一"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模式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2.
外国人士反映中国抗战的报告文学在艺术上具有新闻性和写实性的特点,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融批判、战斗、革命于一体的现实主义文学,在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3.
丁琦延安时期的生活与创作,有着深刻的悲剧意蕴,原因主要有三点,即“文学与政治的歧路”、现代意识与封建思想的冲突、孤独感和忧患感为主导的悲剧心态。丁玲的悲剧为现当代文学提供了事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为使延安新区的道路绿地更好地服务于市民,营造出地方特色,且追随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脚步。文中以延安新区16条主要交通道路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延安新区道路绿地断面形式、植物物种组成与配置、公共设施配置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延安新区道路绿地断面形式主要以“特殊道路绿地断面形式”为主;道路绿化树种共有29科51属95种;延安新区道路绿地在整体规划、植物选择与配置、道路景观、公共设施、养护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并结合存在问题提出了整改建议。  相似文献   

15.
马可来到了认识才几分钟的老何家。就在老人家,在看到欢庆篝火之前,马可领略了中国西部腹地犹存的古风。而在通往延安的路途中,严重超载的公共汽车上的经历,又给他的中国之旅写上了难忘的一笔。  相似文献   

16.
北京出版社 199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废都》通过对庄之蝶等几位西京文化名人精神困境的描写 ,反映了文人复杂的生活形态和心态。其中对民谣的引用 ,表现了作家的民间立场。而通过小说中 4位女性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观 ,则可以看出 ,进入 90年代的中国现代社会在转型过程中 ,文学对女性思想观念的重塑有着十分鲜明的传统与现代思想文化冲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正>延安时期,陈学昭并不是最为人关注的女作家。在整个文学史中,并没有看到她美丽的印记,甚至是在女性文学史中,谈到三四十年代女性作家时,也不见有关她的只字片语。陈学昭是有着"五四"作家、留法作家、解放区作家三重身份的杰出女性。不论是在其生活优越的年轻时代,艰难困苦  相似文献   

18.
老舍笔名考     
长期以来,中国人习惯使用名、字、号,文人则喜欢在发表文章时署笔名。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中国现代作家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正确考释作家笔名的含义,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相比之下,老舍使用过的笔名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并不是很多。从目前所发现的材料来...  相似文献   

19.
与胡平对话     
留学生出国热,最初可以看成是中国改革开放、打开国门的一种标志。报告文学作家胡平先生一直关注着中国留学生出国现象。10年前他的报告文学《世界大串联》,就是对一种开放、流动着的文化现象的展示和评述,在国人中引起了较大反响;10年后,他的《移民美国》一书,可被看作是再谈“世界大串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意识形态化是古已有之的文学传统,中国现代文学意识形态化倾向则与近现代中国文人的强国梦想密切相关。通过赋予文学政治内质,使文学文本政治化,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方式建立公共的意识形态想象空间,以促成国民意识改变,来达成自己参与社会变革的政治目的,是现代主流作家参与文学活动的主要动力。这种文学的现代意识形态化建构,经历了晚清倡导、五四厘定、创造社明确、"左联"时期文学与革命结合、延安时期文艺大众化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再认知,有助于认清作为中国现代文化转型之一部的文学的主要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