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夏萤 《科学通报》1988,33(21):1663-1663
近年来,下丘脑防御反应区在生理、病理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引起重视,许多研究工作表明其在心血管和行为等活动的调节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下丘脑防御反应区兴奋时中枢递质的释放迄今未见报道。本文报告,刺激下丘脑防御反应区可导致脑脊液中单胺类递质或其代谢产物(以下统称为单胺类物质)的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2.
茅建人 《科学通报》1988,33(11):867-867
以往的研究工作表明,刺激下丘脑弓状核(ARC)增强针刺镇痛效应,损毁ARC则减弱针刺镇痛效应,但ARC参与针刺镇痛的机制未明。已知中缝背核(DR)和蓝斑(LC)在针刺镇痛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刺激ARC和电针又都能影响DR和LC神经元的活动。考虑到ARC内的β-内啡肽(β-END)能神经元发出纤维直接投射到DR和LC,因此我们设想,刺激ARC增强针刺镇痛的效应有可能是通过ARC对DR和LC神经元电针反应的调制而实现的,并可能与内源性鸦片样物质有关。本实验以DR和LC神经元的电针反应为指标,观察到刺激ARC能明显改变DR和LC神经元的电针反应,并且纳洛酮可以翻转刺激ARC的效应。  相似文献   

3.
夏萤 《科学通报》1989,34(1):65-65
前文报道,刺激兔下丘脑防御反应区(hypothalamic defence area,HDA)可导致升压和脑内NA等单胺类递质释放增多,刺激腓深神经(deep peroneal nerve stimulation,DPNS)则可对此产生抑制效应。本文拟探讨DPNS效应中脑内单胺类递质与内阿片肽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骨骼肌运动神经元募集活动的区域性与针刺感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电解法去大脑猫的小腿内侧腓肠肌 (MG)上分别利用局部牵拉和针刺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局部机械刺激 ,研究其运动神经元池的募集特性 ,发现 :(ⅰ )募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在较小的刺激强度或刺激施加的较短时间内 ,募集只发生在支配受刺激区的运动神经元上 ;(ⅱ )随着刺激强度或者刺激时间的不断增加 ,募集活动向支配未受刺激的邻近和远处肌区的运动神经元按顺序扩布 ;(ⅲ )肌区神经支配和对局部刺激的顺序反应特性与针刺作用下针感传导现象具有相似的生理学性质 .  相似文献   

5.
杜焕基 《科学通报》1978,23(7):442-442
为了解决针刺麻醉手术中的内脏牵拉反应,临床中采用过针刺远节段的经络穴或近节段的背俞与夹脊穴、督脉穴深刺电针及同神经电刺激等方法,据认为皆有一定的效果。动物实验已证明,电针面部、耳廓、前后肢(远节段)及背俞(近节段)等穴位或神经干,对内脏刺激所引起的各种痛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本实验中,我们进一步证实督脉穴深刺电针和同神经电刺激在动物也可产生抑制内脏痛反应的效果。上述这四种不同的选穴方法的作用机理如何,各有哪些异同?对此,我们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它们的中枢机制提供了一些实验性资料。  相似文献   

6.
电针诱发大鼠中枢神经系统Fos样蛋白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如荣 《科学通报》1993,38(4):370-370
针刺可以镇痛已被公认。本实验室的系列研究表明针刺激活了中枢某些神经化学系统,如阿片肽系统,单胺能系统等而产生镇痛作用。然而关于针刺镇痛的机制方面,尚存在是否是“以痛制痛”之争,针刺信息的外周传入机制及所激活的中枢区域也不很清楚。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被视为特定刺激下神经元活性(neuronal activity)的标志物。我们曾经发现电针刺激可在大鼠脊髓诱导C-fos表达。本研究在电针刺激条件下对整个大鼠中枢神经  相似文献   

7.
顾沨 《科学通报》1984,29(19):1207-1207
我们以往的工作表明:刺激大鼠下丘脑弓状核(ARC)能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新生期大鼠腹腔注射谷氨酸一钠(monosodium glutamate, MSG)选择性地破坏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元后,吗啡镇痛、针刺镇痛和应激镇痛效应均明显降低,下丘脑弓状核是脑内β-内啡肽能神经元胞体集中的一个核团,本实验用行为测痛结合生化测定的方法,观察纳洛酮对刺激弓状核镇痛效应的影响,以进一步挥讨刺激弓状核镇痛效应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针刺猫后肢时某些深部感受器传入放电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仁榆 《科学通报》1973,18(4):184-184
根据本研究组的工作,浅层封闭穴位(指封闭针刺穴的皮神经)不影响针刺的镇痛效应,而深层封闭穴位(指浸润麻醉针刺区的深部组织)镇痛效应不再出现,看来针刺时起镇痛作用的传入冲动及针刺时受试者的针感(酸、胀、重、麻)主要来自深部组织(深筋膜、肌肉、骨膜、关节囊等)。要达到镇痛效果,必须使针刺的刺激量达到一定的水平,这时从深部组织的各种感受器必定向中枢发放大量的传入冲动。本文便是观察针刺时各类深部感受器的活动特点。  相似文献   

9.
叶惟泠 《科学通报》1985,30(11):872-872
许多工作证明,中脑中缝背核在针刺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免疫细胞化学、生化和放射自显影的研究表明,中缝背核内存在r-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最近我们观察到,针刺镇痛时中脑中缝核GABA的含量明显升高,提示该脑区的GABA可能参与针刺镇痛。本实验中,我们在中缝背核内微量注射GABA降解酶-GABA转氨酶(GABA-T)的  相似文献   

10.
应用辣椒素研究电针镇痛的传入纤维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少光 《科学通报》1988,33(17):1351-1351
针刺或电针刺激可以产生镇痛效应。但针刺的信息是通过哪种神经传到中枢的,目前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以Ⅱ类纤维(Aβ)为主若有Ⅲ类纤维(Aδ)参与,则镇痛的效果更显著。但有人认为Ⅳ类纤维(C纤维)是电针镇痛的主要传入纤维。这方面的实  相似文献   

11.
易庆成 《科学通报》1977,22(1):43-43
在前文家兔~3H-5-羟色胺(~3H-5HT)脑室灌流实验中,观察到针刺镇痛过程中脑內~3H-5HT释放量增加。北京医学院用优降宁(Parguline)提高脑內5HT含量,可加强家兔的电针镇痛效应。湖南医学院发现针刺后间脑等部位5HT含量升高。这些现象表明中枢5HT神经原积极参与针刺镇痛过程。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一问题,有必要选择性地  相似文献   

12.
马玉羡 《科学通报》1988,33(18):1426-1426
近来有实验表明,中枢多巴胺(DA)系统能与针刺镇痛和吗啡镇痛有关,但实验结果报道不一。有人认为中枢DA系统机能活动增强时,可对抗针刺镇痛和吗啡镇痛作用;DA系统活动减弱,则加强吗啡镇痛和针刺镇痛作用。也有人认为中枢DA系统机能增强具有协同针刺镇痛作用。我室以往的研究证明,中枢一些核团中存在着对伤害性刺激产生兴奋和抑制反应的两种神经元。针刺穴位可以减弱尾核痛兴奋神经元(PEN)和痛抑制神经元(PIN)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本实验以尾核PEN和PIN的电活动为痛反应指标,观察脑室注射DA对两种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旨在对DA和尾核与痛觉的关系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费宏 《科学通报》1986,31(19):1512-1512
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在同样的针刺条件下不同个体的反应可以有很大差异;另一方面,在同一穴位运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可以产生不同的效应。本工作在大白鼠实验中观察了:(1)在同样的电针条件下动物镇痛效应的个体差异性;(2)电针镇痛效果的优劣与脊髓中间片肽的释放量是否有关;(3)不同频率的电针释放出阿片肽的种类是否相同。结果表明,低频(2Hz)  相似文献   

14.
空间低频滤波对人类整体和局部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功能磁共振(fMRI)测量血液动力学反应, 研究空间低频滤波对周边视觉加工刺激整体和局部性质的神经机制的影响. 实验中使用的复合字母具有宽带空间频率成分(宽带刺激)或通过反差平衡技术滤除其空间低频成分(CB刺激), 随机呈现在左或右视野. 被试分别辨别复合字母的整体和局部形状. 实验发现, 与注意局部性质相比, 注意宽带或CB刺激的整体性质在中央枕区皮层引起更强的激活. 注意整体性质还在右侧颞顶联合区(宽带刺激)和右侧梭状回(CB刺激)引起更强的激活. 注意CB刺激的局部性质激活中央额区、双侧额下回和双侧颞上回. 根据这些结果讨论了整体和局部性质加工的相互竞争对参与整体和局部加工的脑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毛利华  张昕  陈静  顾华  韩世辉 《科学通报》2006,51(2):166-170
先前的行为研究表明, 局部元素组织成复合刺激的方式会影响复合刺激的整体知觉. 本文研究局部元素通过不同的知觉组织(相邻性和形状相似性)形成整体图形时, 加工复合刺激整体和局部性质的神经机制. 复合刺激分别呈现于黑背景(实验一)或由“+”字图形组成的背景(实验二)中, 要求被试判断整体图形或局部图形的封闭性, 同时使用fMRI测量与复合形状的整体/局部性质加工相关的神经活动. 在实验一中, 整体性质加工激活中央枕区皮层; 而在实验二中, 整体性质加工激活右侧下颞叶、上顶叶、下额叶以及左侧顶下回的皮层. 在实验一中与局部性质加工相关的神经活动主要在右侧颞上回, 在实验二中则观察到左侧后部顶下回的显著激活. fMRI结果提示, 局部元素按照不同方式进行知觉组织时, 整体知觉由不同的神经机制完成.  相似文献   

16.
缰核的自发放电及其对中缝大核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绍 《科学通报》1980,25(1):36-36
我们以往的工作证明,针刺冲动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内可通过突触前抑制方式抑制痛传入冲动,刺激中缝大核可明显增强针刺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内产生的镇痛效应,表明中缝大核可发出下行纤维抑制三叉核内的痛传入冲动。中缝大核在针刺镇痛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赵志奇 《科学通报》1981,26(7):442-442
急性实验资料证明丘脑后核群(PO)神经元参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本文报道在慢性实验中PO神经元的伤害性放电和动物伤害性行为反应的相互关系及脑刺激和电针的抑制效应。实验动物为12只成年家兔。在麻醉下按照Sawyer图谱埋植脑刺激电极和MWT-1型慢  相似文献   

18.
吴建屏 《科学通报》1973,18(5):238-238
在针刺麻醉的临床实践中,选取手术区邻近脊髓节段或同一节段的穴位进行针刺,或以“电针”刺激分布于手术区的神经,即所谓“近节段取穴”,可得到较好的镇痛效果。本文是对这个现象进行的初步实验研究,希望能对了解针刺镇痛的原理有所帮助。实验动物是体重2.5—3公斤的成年猫。于乙醚麻醉下在C_1节段切断脊髓,此后即撤去乙醚,静脉注射三碘季胺酚并用人工呼  相似文献   

19.
以痛制痛-针刺镇痛的基本神经机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乡 《科学通报》2001,46(7):609
(1)古人所阐述的经络系统的功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血液循环、神经控制与神经体液调节等的功能.(2)针刺能引起组织损伤是一种痛刺激,提插捻转或病人能忍耐的高强度电针,无疑是更强些的痛刺激.针刺穴位所引起的那种弥漫性酸麻重胀的针感,实际是一种深部痛.(3)脑内存在有以脑室周围和导水管周围灰质为中心,以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为主要递质的内在镇痛系统,经延脑以中缝大核为主的下行抑制系统,作用于脊髓的闸门控制机制,调制痛信息的输入.激活此系统可引起镇痛作用.(4)中缝大核内的缝-脊神经元,可以构成痛负反馈调制的基本环路.兴奋-抑制转化型神经元的发现可为针刺双向调节提供神经生理学基础.(5)触摩和震动等非伤害性刺激可兴奋Ⅰ类和Ⅱ类粗传入纤维,通过脊髓闸门机制引起弱而短暂镇痛作用.当针刺的穴位与痛区邻近,两者的传入信息能在脊髓节段发生会聚时,轻手法针刺或低强度电针也能奏效,表现出穴位特异性,但并不限制于特定的经线上.(6)临床所用的针刺手法提插捻转,或病人能忍耐的最大电针强度多已超过痛阈和C纤维阈值,是损伤性刺激,可充分兴奋Ⅲ(Ad)和Ⅳ(C)类传入纤维,激活脑内镇痛系统的痛负反馈调制机制,引起全身广泛强而持久的镇痛作用,具有医疗效应,当用辣椒素阻断C(Ⅳ)纤维后针刺镇痛作用明显减弱,因此针刺镇痛的基本神经机制可能是以痛制痛  相似文献   

20.
张丽娟 《科学通报》1990,35(3):224-224
国内外许多研究工作表明,视前区(Preoptic area,POA)是一个与镇痛有关的结构。电刺激该区可以显著提高痛阈,产生镇痛作用;中枢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在痛觉调制中起重要作用,针刺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脑干内5-HT的合成和利用加速。POA内含有脑啡肽、β-内啡肽、5-HT、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其中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