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背飞虱在早稻中有迁入早、虫口上升快,数量大,在水稻前,中期显害严重等特点,白背飞虱暴发时,二代若虫高峰期虫量与4月份成虫迁入量和迁入频次呈极显著正相关,据此建立了虫害发生程度预测模式,经验证,1990-2002年平均观测准确率达92.7%,同时根据早稻白背飞虱的发生特点,制定出了“重点监测,治二压三”的防治策略和与之相应的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4个早籼稻品种幼苗期耐冷性的生理特点,在人工气候箱内经26℃(对照)、12℃、10℃和6℃处理4 d后,测定分析水稻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抗坏血酸(AsA)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电解质渗漏率6个生理指标的变化及其与抗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低温胁迫条件下,株两优120和金优L2两个早籼稻品种幼苗期POD活性、CAT活性、AsA含量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准两优143和湘早籼45号,而MDA含量及电解质渗漏率均低于准两优143和湘早籼45号.上述结果说明两系法杂交稻株两优120的耐冷性最强,三系杂交水稻金优L2次之,两系法杂交稻准两优143和常规水稻湘早籼45号耐冷性稍差.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由于水稻中早熟品种“金优207、金优晚3”退化严重,易感病虫害,产量低。因此,西乡县种子公司于2002年引进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选育的杂交水稻“明优02”,经过一年的县品试及两年的省区试、生产试验,该品种表现出遗传性状稳定、田间生长整齐一致,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增产显著,生育期适宜,适应性较广的优良特性。2005年通过陕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陕审稻2005001)。  相似文献   

4.
80年代以来 ,白背飞虱在我市频频大发生 ,暴发期百穴虫量达 5 0 0 0头左右 ,给水稻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成为水稻生产上亟需解决的问题。且近年在白背飞虱在我市具有成虫迁入早 ,主害代提前、迁入量大 ,增殖倍数高、虫量多 ,迁入下代即猖獗危害等特点。1 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 7月 10、15日田间百穴白背飞虱的虫量 (X1、X2 )为预测因子组建的直线回归预测式 :Y1=- 2 .2 84 8+ 2 .974 7L g X1(r=0 .9337* *) ,Y2 =- 3.980 6 + 3.2 81L g X2 (r=0 .9338* *)。符合年占 87.5 % ;1998- 2 0 0 0年进行实测 ,预报准确率分别为 97.17%、10 0 %、10 0 %。可见 ,应用该预测式可提前 2 0 - 2 5 d对二代白背飞虱的主害代发生程度作出中期预报 ,有利于制定防治策略和指导大面积防治。2 二代白背飞虱防治指标的确立根据防治经济学原理 ,结合通州实际情况及稻田天敌的作用 ,以挽回水稻产值大于防治费用 2倍为宜 ,故校正系数取 2。中稻单产 75 0 0 - 90 0 0 kg/ hm2 ,稻谷 1.5 0元 / kg,防效 90 % ,防治成本 12元 (人工 10元 ,药本 2元 ) ,取 F=2代入 EIL =(C· F)· 10 0 % / (P· E· Y) ,则经济允许水平为 2 .96 - 3.5 6 %。根据白背飞虱数量与产量损失的关系式 ,计算得通州 1996、1997年白  相似文献   

5.
采用断尾采血涂片方法,对西洞庭湖区常德市的野生黄鳝感染鳝锥体虫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显示,以2005年12月份的感染率最高,为76.7%;2006年4月、5月的感染率较低,分别为30.0%、36.7%;感染强度都不大,在10×10倍显微镜下一个视野内一般为1~2个、最多为4个虫;体长30~35 cm黄鳝的感染率最低(31.3%),50 cm以上的黄鳝最高(80.0%),体质量30~45 g黄鳝的感染率最低(20.7%),体质量小于15 g的黄鳝最高(77.8%);不同性别和不同体色黄鳝的感染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鳝锥体虫的感染对黄鳝的肥满度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6.
低温潜沼性逆境是我国稻区常见逆境之一,研究不同基因型水稻对低温潜沼性逆境的耐受能力及农艺表现,对于提高稻田产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选取四川盆地常用水稻品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观测并分析不同水稻品种的分蘖动态、穗部性状等农艺指标.结果表明:① 低温潜沼性逆境下,耐受能力较强的协优027和冈优188,在分蘖期(5月306月30日)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其最大分蘖数分别为24.93和23.90,显著高于其它参试品种;其平均株高增长率在分蘖期分别为5.2%和5.7%,显著低于其它参试水稻品种.② 协优027和冈优188在低温潜沼性逆境下的结实率较非逆境下的结实率分别降低5%和2%,穗长分别降低0.8%和0.1%,降低程度显著低于其它参试品种.③ 协优027和冈优188在低温潜沼性逆境下的稻谷产量分别为7.16,6.61 t/hm 2,显著高于辐优151(4.81 t/hm2)和川谷优204(3.43 t/hm2).④ 低温潜沼性逆境下,水稻耐潜指数与水稻产量间的相关系数为0.64(P0.05),与水稻产量降低程度间的相关系数为-0.78(P0.01).低温潜沼性逆境耐受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协优027和冈优188),在低温潜沼性逆境下的分蘖数较多,结实率和穗长降低程度较低,产量降低程度较小,更容易获得高产.水稻耐潜指数可以用来评价不同基因型水稻对低温潜沼性逆境的耐受能力,耐潜指数越高,其在低温潜沼性逆境下产量降低程度越小.  相似文献   

7.
湿地松粉蚧自然种群动态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松粉蚧Oracellaacuta是一种新入侵森林害虫。在广东,每年有4~5代,以4代为主。种群增长指数越冬代最大,Iδ=5 16,第3代次之,Iδ=1 67,第1、2代较低,分别为0 98和0 74。每年5-7月自然种群密度最大,8月中下旬后,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9、10月密度最低,11、12月密度逐渐回升。温度、降雨和针叶营养成份N、K质量分数对自然种群密度变动有明显的影响。在22~28 5℃范围内,雌虫平均寿命、存活率、产卵率和中、高龄若虫的存活率都随温度增加而下降,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 9590,-0 9920,-0 9660,-0 9970,-0 9980(P0 05=0 9500,P0 01=0 9900)。连续降雨24h雨量20mm以上,能大幅度降低中、低龄若虫的存活量,降雨前后中低龄若虫数量变化极显著(F值为8 92,P<0 01)。但对已固定的雌成虫和高龄若虫影响不明显。种群密度大小与针叶中N、K质量分数成正相关,与N质量分数的相关极显著,平均每梢雌虫密度为23~137头时,r=0 8630(P0 01=0 8343),平均每梢雌虫2~45头时,r=0 9620。受害松针中N、K质量分数和未受害松针中的N、K质量分数的差异也极为显著,t检验,N的t值为3 6978(P0 05=2 776),K的t值为3 2407。温度、降雨和针叶养分(N)的变化综合作用,对湿地松粉蚧雌虫平均寿命、存活率、产卵率和若虫的存活率有极明显影响,是造  相似文献   

8.
几丁质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第二大氨基多糖,在几丁质的合成途径中有许多酶的参与,其中磷酸乙酰氨基葡萄糖变位酶(Phosphoacetylglucosamine mutase,PAGM)是关键酶之一。以飞蝗为研究对象,对磷酸乙酰氨基葡萄糖变位酶基因PAGM的表达及功能进行了研究。对飞蝗转录组数据库进行搜索,得到PAGM基因全长cDNA序列,将其命名为LmPAGM(GenBank登录号:MK568624),其中开放阅读框长度1 491 bp,编码497个氨基酸。通过Real-time PCR分析该基因在五龄若虫不同组织部位和不同天数的表达,结果表明LmPAGM在体壁、前肠、中肠、后肠、胃盲囊、马氏管、脂肪体和翅中均衡表达,并且在五龄若虫第8天表达显著上升。利用RNAi对LmPAGM的生物学功能进行探讨,注射LmPAGM的dsRNA至五龄若虫第2天的飞蝗,注射dsLmPAGM组中LmPAGM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下调,并且约30%的飞蝗无法成功羽化为成虫。  相似文献   

9.
在确定新疆伊犁地区黄斑星天牛成虫嗜食寄主的基础上,利用GC-MS技术鉴定五角枫嫩枝和叶片的挥发物组分,并利用触角电位反应测定成虫对主要挥发物的电生理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多寄主植物混栽区,黄斑星天牛成虫更偏好取食五角枫的嫩枝补充营养,更喜好在旱柳和复叶槭枝干上刻槽产卵.从五角枫挥发物中共鉴定到34种化合物,其中萜烯类和酯类物质是主要组分,相对含量分别占挥发物组成的70.49%和23.94%.(Z)-β-罗勒烯、桧烯、β-石竹烯、α-水芹烯和乙酸-顺-3-己烯酯在挥发物组成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分别达21.07%、19.59%、7.35%、13.58%和12.99%.在10 mg·mL~(-1)质量浓度下,雌虫对β-石竹烯的EAG反应显著高于其他供试气味物质,雄虫对乙酸乙酯和α-蒎烯的EAG反应最为强烈,雄虫对α-蒎烯和乙酸乙酯的EAG反应显著高于雌虫;雌虫对β-石竹烯和2-甲基丁酸-顺-3-己烯酯的EAG反应显著高于雄虫.本试验在黄斑星天牛成虫感受信息化学物质的角度分析了成虫偏好五角枫的原因,对利用化学生态手段调控该虫的危害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光周期对叉角厉蝽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在温度(26±1)℃,相对湿度(70±7)%的条件下,测定了7组光周期分别为24L∶0D, 16L∶8D, 14L∶10D, 12L∶12D, 10L∶14D, 8L∶16D, 0L∶24D条件下叉角厉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结果表明,光周期对叉角厉蝽生长发育和繁殖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叉角厉蝽若虫发育历期和产卵前期缩短,若虫存活率、雌雄成虫寿命、产卵次数、产卵量和孵化率先增加后降低.当光周期为0L∶24D时若虫发育历期(19.02 d)和产卵前期最短(8.35 d); 16L∶8D条件下雌雄成虫寿命寿命最长,分别为50.81 d和47.47 d,产卵次数最多(15.76次),产卵量(663.1粒)和孵化率最高(85.77%).综上所述,光周期为16L∶8D时最适合叉角厉蝽生长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11.
通过筛选稻瘟菌(Magnaporthe grisea)P131小种的REMI(Restriction Enzyme MediatedIntegration)转化体库获得对水稻品种梅雨明致病性变异的突变体,命名为PX1.与野生型菌株P131相比,该突变体对水稻品种梅雨明致病性丧失,在洋葱表皮上侵染钉形成率显著降低,而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差异不显著.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的突变表型和潮霉素抗性标记共分离,说明突变是由于外源质粒插入引起的,因此,可以此为标记克隆控制该表型的基因.  相似文献   

12.
温敏不育水稻培矮 6 4S在三叶期经 38℃ (恒温 )热激处理后幼苗增长率、叶片长度、叶鞘长度和茎叶干重都极显著低于该品种经 2 2℃ (恒温 )处理后的上述各项指标 ,幼苗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而常规水稻师大 435经 38℃ (恒温 )热激处理后及供试的两个材料经 2 2℃ (恒温 )处理后的幼苗都表现出正常生长发育。但两个温度 (38℃和 2 2℃ )处理后对常规水稻师大 435和温敏不育水稻培矮 6 4S的根的生长发育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ACOS5是控制拟南芥雄性育的关键基因之一,它也是编码花粉素合成必需的酶.利用氨基酸同源序列分析,在数据库中检索与拟南芥ACOS5同源性较高的植物同源蛋白.将检索出的水稻中同源氨基酸序列与ACOS5进行比对,两者一致性为64%.并且通过同源蛋白系统发生分析,两者在进化上关系也较为密切.根据水稻中同源蛋白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进行低温处理下该基因在小花发育各时期的表达量分析.半定量RT-PCR显示,在水稻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期其表达量较低,而当小孢子开始减数分裂时,表达量急剧增高.在这两个时期,低温(20℃)会诱导OsACOSmRNA积累增加;但当处于小孢子形成阶段时,低温下积累量却呈现相反的降低趋势.这说明环境温度显著影响水稻中ACOS5同源基因的转录表达,而这种影响与小花发育时期有关,提示水稻ACOS基因可能参与环境温度调控水稻雄性育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杨小舟蛾在上海地区的发生规律及其预测预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杨小舟蛾在上海的生活史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小舟蛾在上海1年发生5代,个别有6代现象,世代重叠严重。杨小舟蛾的发生与初始虫量、日平均温度、降水量、日平均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当日平均气温15℃以上时,杨小舟蛾开始出现;日平均温度在25~30℃时,杨小舟蛾数量明显增加;当湿度为65%~85%的时候,该虫发生集中,在日相对平均湿度为80%时,成虫的数量急剧增加;在日平均降雨量为50~150 mm时,虫口数量比较集中。建立杨小舟蛾短期测报模型为:Y=-101.909-0.091x1 0.155x2 0.338x3 0.659x4 0.539x5。  相似文献   

15.
以目前两系杂交稻大量应用的籼型水稻"93-11"和实验室已转化只含双份反义蜡质基因无抗性基因和报告基因纯合水稻"B3"为亲本,通过杂交和多次与"93-11"水稻回交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反义蜡质基因,将双份反义蜡质基因渗入到"93-11"水稻品种中,获得两种改良类型"93-11"水稻新材料.主要农艺性状考察、拷种以及糙米重量和体积分析显示,除了千粒重、糙米重量和体积,两种改良后水稻的株高、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都与"93-11"对照水稻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改良后水稻蜡质糙米的直链淀粉含量(5.39%和5.01%)均比"93-11"对照(14.06%)极显著下降(P0.01);同时糙米胶稠度分别为93 mm和101 mm,与"93-11"对照(48 mm)比较也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研究为今后改良以"93-11"配组的两系杂交水稻食味品质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荔枝蒂蛀虫发生期测报经验点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景辉  林文才 《武夷科学》2002,18(1):284-285
荔枝蒂蛀虫 ( Conopomorpha sinensis) ,过去常称爻纹细蛾 ,以幼虫在荔枝、龙眼冬梢或荔枝早熟品种的花穗上越冬 ,幼虫于整个果期均可蛀食为害 ,引起落果 ,果实发育后期被害 ,会产生虫粪果 ,降低品质。该虫还能为害花穗、新梢、嫩叶叶脉。蒂蛀虫在漳州一年发生 1 0代 ,世代重叠 ,荔枝果实期、秋梢期是其为害高峰期 ,以果实成熟期受害最重 ,秋梢次之。5月中下旬至 6月中旬是闽南地区主害代 3~ 4代成虫盛发期 ,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防治上要通过预测预报 ,掌握在蛹羽化率达到 30~ 4 0 %时开始喷药防治。因此 ,选准成虫羽化高峰期及时喷…  相似文献   

17.
观察供应室实施护理过程工作质量监测的实际效果,探讨该工作方式的应用价值。庆阳市人民医院供应室于2016年1月开始实行护理过程工作质量监测,分别选择2015年12月及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住院患者,收集其临床病历,对医院感染率进行比较分析,观察供应室护理过程工作质量监测对医院感染率的影响。供应室护理过程工作质量监测实行前医院感染率为9.47%(18/190),实行后医院感染率为3.30%(6/182),实行后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实行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供应室护理过程工作质量监测明显降低了医院感染率,提升了整体医疗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92年在福建省龙岩市解剖52只圈养麻鸭,检出寄生蠕虫9种,感染率分别为:鸭对体吸虫3.85%、宫川棘口吸虫3.85%、似椎低颈吸虫1.92%、细背孔吸虫1.92%、分歧单睾绦虫5.77%、美丽膜壳绦虫13.46%、冠双盔绦虫3.85%、鸭瓣口线虫5.77%、裂刺四棱线虫48.08%,总感染率为 61.54%,平均感染强度为11.75条,其中以裂刺四棱线虫最高。该群落中寄生蠕虫分布型有5种为聚集分布,4种为随机分布。优势种为裂刺四棱线虫,辅优势种为美丽膜壳绦虫和分歧单睾绦虫。优势度和感染指数亦以裂刺四棱线虫为最高。群落中的两两种对间显著亲和与正关联的种对有1对(P<0.01),负关联达显著水平的有7对(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活立木内部含水率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含水率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变化规律。【方法】在室外不同温度(-26Symbol~A@10 ℃)下采用时域反射计(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 TDR)对落叶松和小叶杨两种活立木进行检测,获取树内温度和电磁波传播时间的连续变化值,据此推导出不同温度下活立木的含水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活立木内部电磁波传播时间和含水率的昼夜变化,以及较长时间周期内随温度变化的规律,确定了环境温度与含水率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在1个昼夜时间周期内,含水率和树内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含水率变化略滞后一些,随昼夜平均温度的下降,含水率变化范围收窄; 在较长时间周期内,随日均树内温度的降低,活立木样本平均电磁波传播时间和含水率均呈下降趋势,落叶松电磁波传播时间变化曲线没有明显拐点,含水率变化曲线在-6.3 ℃之前变化率较大(14.75%/℃),之后趋于平稳(0.94%/℃),小叶杨与之变化相似; 树内温度和环境温度具有显著线性正相关性,二者线性模型拟合优度较高(R2=0.91),可以用环境温度预测树内温度; 树内温度与活立木含水率的关系分3个变化阶段,均呈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均高于0.71。【结论】低温环境下,以环境温度为研究点探究活立木内部电磁波传播时间和含水率变化是可行的,通过相关公式可以推导出活立木内部含水率。  相似文献   

20.
不同温湿度下白僵菌对红缘天牛幼虫致病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寻找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红缘天牛(Asias halodendri)的最佳作用条件,测定不同的温、湿度条件下,白僵菌作用于红缘天牛幼虫后,幼虫的死亡情况.结果表明:(1)31℃是白僵菌感染红缘天牛幼虫的最佳温度.该温度下,幼虫在5 d的校正死亡率高达77.78%,致死速率快,LT50仅为0.121 d,僵虫率为46.67%,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温度增高或降低,都会使致死速率和僵虫率降低;(2)相对湿度>90%时,白僵菌对红缘天牛幼虫的致死效果最好,此时的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100%和63.33%,致死速率也最快,LT50为1.017 d,相对湿度降低时,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