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西汉时期,政治史观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刘邦的政治史观是模糊而功利的,在汉初政治、经济衰敝的形势下,不得不沿袭了秦的水德之制。汉武帝时,其政治野心及对升仙的喜好,使之选择了土德之制。汉武帝晚期的"尧母门"及汉昭帝时期眭弘的"汉家尧后",使西汉中后期政治史观产生了巨大变化,五行相克被五行相生原理取代,汉为火德的政治史观逐渐确立。王莽巧妙地利用西汉后期政治史观的这一变化,建立了土德之制。西汉时期政治史观的每次变化,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并对西汉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五德说是从天道角度证明政权正僭的主要理论工具。战国末年的学者邹衍是此种理论学说的始作俑者,他以五行相胜为框架,创建了五德终始说,构造了一个从土德黄帝开始、至火德周朝结束的帝德谱。秦始皇接受邹衍学说,把本朝的属德确定为水,使邹衍版帝德谱完成了一轮循环。西汉高祖以汉为水德,并获得了张苍的论证。武帝太初改制,以汉为土德,使在文帝时代就已经酝酿的德制改革成为了事实。西汉末年,五德终始说为新五德终始说所取代。后者的创立者刘向以五行相生为框架,从木德包羲(伏羲)开始,推演出汉为火德。但其帝德谱未能证明作为"尧后"的汉与尧同德,这一缺陷后来为其子刘歆所弥补。刘歆通过所谓的《世经》,以在木德与火德之间安插"闰统"和让"少昊金天氏"继黄帝的办法,实现了尧汉同为火德。但其动机不是想维护刘汉的统治,而是想为新莽篡汉张本。在两汉之交,谶纬家们还通过"感生"安排,在五行相生的框架下创制了第三个帝德谱。这个帝德谱以"玄圣"孔子,取代了"闰水"秦朝。  相似文献   

3.
年俗与火     
鸡年话火我们中国人总是骄傲地自称为“炎黄子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炎帝、黄帝是中国人的始祖。始祖先人对火十分重视,炎帝族就是以火为图腾的。《尚书》中对此就有记载:“神农,炎帝也,姜姓,以火德王。”炎帝部落最早兴于“烈山”,“烈”宇的下部结构,最早也是“火”字底。《说文解字》说:“炎,火光上也。”“炎”字无论是甲骨文、金文、秦篆,直到现今的文字,都是重火状,即火上有火。所以“炎”的本意是堆火、猛烈之火的意思,因此史书又称炎帝为“烈山氏”。话说鸡年,鸡与火也有许多传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晋中军将  相似文献   

4.
半个多世纪以前,毛泽东同志就曾经指出:“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最先由孔子提出。他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o他的孙子子思因“优道学之失其传”,“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则把它隐括为“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子把“中庸”看作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什么是中庸?孔子曾有过自己的解释。他说,就是像舜那样:“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选言,隐恶而杨善,执其两端,用其中…  相似文献   

5.
"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义礼智”四德整体的提出者是孟子,“礼义廉耻”四维德目的提出者是管子。郭店楚竹书《五行》试图建构一种将仁、义、礼、智、圣内化为人们的品德信念的道德体验模式。将“仁谊礼知信”称作“五常之道”,最早出现在汉朝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之中。“仁义礼智信”作为整体德目由官方确定在董仲舒去世183年后的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的会议上。之后,“仁义礼智信”整体德目经历了从周敦颐的“诚,五常之本”说到二程的“五常全体四支”说以及朱熹的“五常之性”说。今天,以“仁义礼智信”为内容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融入和谐社会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6.
“双裁制”在高校足球比赛中的运用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足球运动在高校中的普及与提高,“单主裁制”越来越不能适应和满足足球比赛攻防对抗激烈的需要,引起争议颇多,在国际足联推行“双裁制”实验的初期,以某高校培养学生足球体育骨干工作的进程为例,总结归纳1999年该校40余足球比赛使用“双裁制”的工作情况,对在高校推广和使用“双裁制”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三边裁制”与“四边裁制”的比较分析,得出跆拳道实行“四边裁制”更能保证比赛的公正与公平性,从而提高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8.
对《诗经·卫风·氓》中的“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历代所解颇有不同。郑《笺》以此为追述之笔:“我乃渡深水,至渐车童容犹冒此难而往,又明己专心于女”,其后孔《疏》、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均申郑说,以为本句乃“此妇更追溯来迎之时”,“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明己专心于汝”。然如依此说,则势必打断全诗由婚前至于婚变按时序追述的章法。朱熹《诗集传》别立新说,认为这是写女子婚变后“复乘车而渡水以归”,其后也多有承此说法者。但此说亦可商榷。因本句前之“自我”二句言婚后生活,后之“女也”四句斥夫之无德,均为叙事之笔,而中间忽以…  相似文献   

9.
高雁晋 《甘肃科技》2007,23(1):224-224,228
“以德治国”是我国治理国家重要方略之一。其具体落实到学校教育就是“以德治校”。目前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和不良文化对学校和学生的不断冲击和不断侵蚀,常常轻而易举地就冲刷了学校正面的教育作用。而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德”就显得非常重要。文章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以德治校”。  相似文献   

10.
韩吉辰 《天津科技》2003,30(1):33-34
古典名著《西游记》第十六回,说唐僧师徒来到观音院,院主为窃取七宝袈裟,企图放火烧死唐僧。孙悟空去南天门找广目天王,借来神奇的“避火罩”,护住了唐僧师徒。 这个神话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有一种神奇的“火灾防护品”,使火灾的损失减少。我国古代就有一种“火浣布”,是一种不怕火烧的布,穿上它制  相似文献   

11.
《论语集解》是我国训诂史上第一部集解体训释专著,它打破了两汉学界的师法门户之限,杂糅古今经学,吸收了汉魏以来八家学者的优秀成果,援道入儒,训释简洁精当,不但本身成果卓著,跻身于《十三经注疏》之列,亦能破除两汉注经的烦琐和阴阳五行之说,给经学注入一股清新简洁之风,也导致了魏晋经学“儒道兼综”思想格局的形成和经学的玄学化,可谓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张连义 《菏泽学院学报》2007,29(3):29-31,37
路遥笔下的爱情悲剧体现出作家传统的婚爱观念:对传统爱情的留恋与理性告别,对现代爱情的本能排斥与痛苦接受。其实,作家是想以传统爱情的人情、人性弥补现代爱情的理性、工具性,同时,其悲剧婚爱观念也与作家的个人经历和民间"难婚原型"有关。  相似文献   

13.
<汉书>记载西汉中垒校尉拥有"外掌西域"职权,后世学者对此却提出了质疑,有学者指出"西域"当为"西城"或"四城(门)"之误.但笔者详查史书,未能见到证明中垒校尉掌"西城"或"四城(门)"的确凿史料.随着近些年西汉考古资料的大量出土,班固关于西汉中垒校尉"外掌西域"的记载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4.
荀子学说的历史命运复杂而多变。自汉代以后,荀学日渐衰微;但同时也哺育、影响了为数众多的思想家和学者。对荀书首先加以校理的是西汉的刘向。唐杨倞校注《荀子》后,历经宋、元、明,直至清代校勘、考订者有多家,而王先谦的《集解》堪称善本。  相似文献   

15.
清代浙籍金石学家黄易不仅是武氏祠的发掘者,汉画馆藏的开创者,同时在汉画像石研究方面亦有开山之功。武氏祠重见天日所引发的汉画像摩拓、著录与研究之风,其影响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16.
古代滇越国为西汉司马迁记录到的国家,我国史学界普遍认为滇越国为傣族先民所建,并认为其中心在今腾冲。随着研究的深入,部分中外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滇越为印度阿萨姆地区的盘越国,有的认为滇越就是后来缅甸境内的骠国。结合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从滇越国下落、腾越一名产生的时间、两汉时云南民族分布和迁徙态势、傣族西征史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看出:滇越国并不位于今腾冲、德宏州和邻近地区,也不是傣族先民建立的国家,滇越国应该就是南北朝文献所载的印度东北部的盘越国。  相似文献   

17.
以今文山州为核心的滇东南边疆早在汉武帝经营西南夷时即被纳入西汉帝国辖治。南朝后中央政府在云南地区的统治强弱不定,唐宋时滇东南则处于南诏大理与唐宋政权的缓冲地带。元代虽高度统一,而在边远的滇东南,仍是土官管辖之下,未有建制府州县的设置。直到明洪武十五年今文山北部始有广南府的设立,不过外地流官很少有到实地履任的。清康雍之际,大规模改土归流,设立开化府,加强了政治上的统治,文山地区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主导、移民的大规模进入、对交通的重视等成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凉州地区自汉武帝划入版图后 ,胡汉杂处于此。在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 ,胡化后的汉人亦十分剽悍。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之后 ,地方势力兴起 ,“玩众黩旅”的凉州人 ,其气势不仅足以左右当时政权 ,更影响了未来三国鼎力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