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7 毫秒
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丙炔菊酯对映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炔菊酯 (商品名 :益多克 Etoc)是由菊酸和丙炔酮醇 ( parallethroionic alcohol)反应生成 ,菊酸有四种立体异构体 ( d-顺式、L-顺式、d-反式、L -反式 ) ,丙炔酮醇有 d-、L-丙炔酮醇和 L-丙炔酮醇两种对映体 ,其中 d-丙炔酮醇的 d-反式菊酸酯是生物活性最强的组分 .对丙炔菊酯及其手性中间体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1~ 4] ,文 [4 ]发展了合成几种手性醇和酸的有效生化过程 ,我们联合利用有精密选择性的水解酶催化反应和对映体手性中心反演或外消旋化反应两种过程 ,提高了高生物活性异构体的产率 .由于丙炔菊酯不同异构体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2.
呋炔菊酯是一种高效低毒,对人畜无害的拟除虫菊酯,其化学名称是5-(2-丙炔基)-2-呋喃甲基2,2-二甲基-3-(2,2-二甲乙烯)-1-环丙烷羧酸酯。它可由第一菊酸和5-(2-丙炔基)2-2呋喃甲醇酯化得到。呋炔菊酯由于醇组分合成困难,故目前国内尚未形成生产规模,液体蚊香原料主要依赖进口。  相似文献   

3.
研究白柠檬素的化学合成工艺.以间苯三酚和丙炔酸乙酯为原料,在无水氯化锌催化下缩合成环得到5,7-二羟基香豆素,收率为97.7%.5,7-二羟基香豆素经甲基化反应得到白柠檬素.研究了影响甲基化反应的各反应条件,确定了以硫酸二甲酯为甲基化试剂,交替滴加30%液碱和硫酸二甲酯的甲基化反应工艺,反应收率为75.5%.对甲基化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丙炔胺类化合物因其具有多个反应位点而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发展了一种CuI催化的水杨醛、四氢吡咯和末端炔的A3-偶联反应合成邻羟基苯基丙炔胺衍生物的方法。水杨醛和芳基乙炔中无论是吸电子基团还是供电子基团均能较好的适用于该反应,且水杨醛中含有多个取代基时也能得到相应的目标产物,并利用1H,13C NMR和HRMS等手段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该合成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合成效率高和取代基容忍性好等优点,为邻羟基苯基丙炔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合成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从6-烷硫基-2H,3H-噻喃-4-酮与丙炔醇类化合物出发,在BF3.OEt2作用下,实现了分子间C(sp2)-C(sp3)键脱水偶联反应,高产率地合成一系列5-丙炔基-6-烷硫基-2H-噻喃-4(3H)-酮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
以丙炔酸甲酯(MP)、二乙胺和甲醇为反应物,合成了反式-βN,N二乙基氨基丙烯酸甲酯、α和反式β-甲氧基丙烯酸甲酯,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物配比,催化剂等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并对上述3种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聚合研究。结果表明,反式-βN,N二乙基氨基丙烯酸甲酯产率可以达到70%;α和反式β-甲氧基丙烯酸甲酯混合物的产率可达80%,且物质的量比接近1∶1;β-取代丙烯酸甲酯聚合困难,而α-甲氧基丙烯酸甲酯仅能与苯乙烯自由基共聚,且聚合产物中苯乙烯单元含量更高。  相似文献   

7.
研究烷基双(1,1-二甲基-2-炔丙基)胺和1,8-二乙炔萘的制备方法。方法 从廉价原料丙酮和乙炔出发,经6步反应制备未见献报道和烷基二炔丙胺8a,8b,8c和以萘甲酸酐为起始物经8步反应制备1,8-二丙炔萘。结果 合成未见献报道的烷基二炔丙胺,并对1,8-二丙炔萘的合成方法作了改进。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一些天然化合物的合成以及含炔丙胺的药物,材料的合成。  相似文献   

8.
以四氟硼酸银(AgBF4)为催化剂,芳香丙炔醛、醇为原料合成一系列新型芳香丙炔缩醛类化合物. 目标物的结构均通过熔点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和质谱(MS)等手段进行测定和结构表征.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合成该类化合物的最佳催化剂及用量,最佳反应温度和时间,同时在最优化的条件下拓展了反应的底物,结果证实含有供电子或吸电子的底物都能兼容该反应体系. 此外,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9.
以取代的邻苯二胺、丙炔酸乙酯和靛红为原料,乙醇为溶剂,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通过三组分串联反应(迈克尔加成、亲核加成、脱水、环合、质子转移等)合成了5种新颖的含有吲哚环、酯基等官能团的1,5-苯并[b][1,4]二氮杂■化合物,实现了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形成2个新的氮杂环(吲哚环和二氮杂环)和4个新的化学键(1个C—C键、2个C—N键和1个■键)、该方法具有反应过程绿色、反应条件温和、产物收率较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采用B3LYP方法在6-311++G**基组(Ar,Kr,Xe采用DZVP全电子基组)水平上对稀有气体原子X(X=Ar,Kr,Xe)插入乙炔(C2H2)、丙炔(C3H4)、丁二炔(C4H2)中的C—H键进行了量子化学理论研究.优化得到了9种含稀有气体原子的化合物,插入稀有气体原子后体系的能量升高367.83~604.65kJ/mol.电子密度拓扑研究表明:新形成H—X和X—C化学键的键鞍点处的电子密度与相应的正常氢键的相当,因此引入X原子后的化合物的稳定性较差;C—H键插入X原子后,激活了乙炔、丙炔、丁二炔官能团上的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一种含氮有机化合物BIEA,采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测定了其与丙炔醇复配时在盐酸溶液中对45#钢的缓蚀效果。结果表明:BIEA与丙炔醇有很好的协同作用。BIEA与丙炔醇的复配体可同时抑制45#钢在盐酸中腐蚀的阴极过程与阳极过程,是混合型缓蚀剂。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霉菌生长对腐植酸组分中黄腐酸分子的结构的影响,考察了经过霉菌生化作用的黄腐酸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及其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经过霉菌处理的黄腐酸的化学组成和结构都发生一系列变化:羧基含量减少,酚羟基含量增加,而烽醌基没有明显的变化,黄腐的E4/E6值下降。  相似文献   

13.
酸液在酸压裂缝内流动时,有少数较大的岩石孔隙或天然裂缝首先受到过量酸液的溶蚀而迅速增长形成蚓孔,使滤失主要在蚓孔内发生。因此研究天然裂缝性油藏酸液滤失,必须考虑酸蚀蚓孔的影响。基于裂缝性油藏酸压中酸液的流动反应特性,建立了酸蚀蚓孔的增长模型、酸液在蚓孔内流动反应模型和滤失的酸液在地层中流动模型,提出了便于现场应用的裂缝性油藏酸压滤失计算方法;就影响蚓孔增长及滤失的裂缝净压力、蚓孔密度和酸液粘度等因素进行了实例计算分析,对于现场酸压施工中有效控制酸液的滤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含磷FCC催化剂的酸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磷酸对高岭土进行处理,制取不同含磷量的活性基质,然后与分子筛、填充物等组合成FCC催化剂。在用FTIR技术和MAT试验等催化剂表征手段对其表征之后,发现酸性,酸密度和强度等与催化剂的裂化性能有很大关系;所制5种不同含磷量催化剂的酸性特征随含磷量的变化而较有规律地变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优化样品前处理体系,建立精确的叶酸分析检测方法,对促进叶酸的多方面、深层次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介绍了叶酸的分子结构及其主要存在形式,以及常见食品中叶酸的含量。阐述了化学法和酶解法等样品前处理方法,分析表明在测定富含淀粉、蛋白质的豆类、谷物等食品中的叶酸时,更适合采用与淀粉酶、蛋白酶等联合使用的酶解法。综述了微生物法、荧光分析法、液相色谱法等常见叶酸检测方法,指出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可快速测定不同形式的叶酸,且具有高效、精确等特点。探讨了影响叶酸稳定性的因素,以及提高叶酸摄入量和稳定性的措施,认为可通过在主粮作物中添加叶酸、蛋白质胶囊包裹叶酸、促进叶酸与蛋白质结合等方式来提高叶酸的摄入量及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不同条件下聚天冬氨酸和聚丙烯酸对硫酸钙、碳酸钙的阻垢效果,比较两种阻垢剂阻垢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聚天冬氨酸的阻垢性能要优于聚丙烯酸,聚天冬氨酸比聚丙烯酸更适用于高Ca^2 浓度、高温、高pH值、水力停留时间较长的水处理系统中。  相似文献   

17.
被石灰抑制的黄铁矿的活化浮选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活化浮选、热力学计算、交流阻抗等技术考察硫酸和草酸对被石灰抑制后的黄铁矿的活化效果和活化机理。单矿物浮选试验证实硫酸与草酸均能活化黄铁矿,草酸的活化效果优于硫酸的活化效果。热力学计算以及交流阻抗表明硫酸与草酸对黄铁矿的活化机理有2方面:一是提高其表面自身氧化电位,阻碍亲水物质进一步产生;二是去除吸附在黄铁矿表面的亲水物质,使之露出新鲜表面,表现为黄铁矿表面电阻Rs随着硫酸和草酸浓度增加而降低,表面法拉第反应电阻RP随着硫酸和草酸浓度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
以农业部广州黄皮资源圃中保存的184份黄皮种质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其果实果汁的有机酸组分及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了不同黄皮(Clausena lansium)种质资源有机酸组分的差异及其含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黄皮种质的总酸含量差异较大,其分布范围在1.28 ~26.46 g/L之间,黄皮果汁的有机酸主要由柠檬酸、苹果酸、还原型抗坏血酸和酒石酸组成,其中柠檬酸含量最高,且不同种质间含量变化幅度较大(0.54 ~25.12 g/L),均值为11.85 g/L,约占平均总酸含量的83.36%.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柠檬酸与总酸呈极显著正相关,所有黄皮种质资源均为柠檬酸积累型.按照柠檬酸含量可将184份黄皮种质分为2类:一类为低柠檬酸积累型,其含量分布在0.54~3.21 g/L之间;一类为高柠檬酸积累型,其含量分布在6.40~25.12 g/L之间.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1、第2主成分解释的总变异为67.37%,其分析结果与按照柠檬酸含量高低的分类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Stemmler K  Ammann M  Donders C  Kleffmann J  George C 《Nature》2006,440(7081):195-198
Nitrous acid is a significant photochemical precursor of the hydroxyl radical, the key oxidant in the degradation of most air pollutants in the troposphere. The sources of nitrous acid in the troposphere, however, are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Recent atmospheric measurements revealed a strongly enhanced formation of nitrous acid during daytime via unknown mechanisms. Here we expose humic acid films to nitrogen dioxide in an irradiated tubular gas flow reactor and find that reduction of nitrogen dioxide on light-activated humic acids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gaseous nitrous acid.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oil and other surfaces containing humic acid exhibit an organic surface photochemistry that produces reductive surface species, which react selectively with nitrogen dioxide. The observed rate of nitrous acid formation could explain the recently observed high daytime concentrations of nitrous acid in the boundary layer, the photolysis of which accounts for up to 60 per cent of the integrated hydroxyl radical source strengths. We suggest that this photo-induced nitrous acid production on humic acid could have a potentially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hemistry of the lowermost troposphere.  相似文献   

20.
The conventional collector for diaspore mineral is oleic acid, which is highly insoluble and must be used in high dosage in bauxite flotation, that is the great drawback of oleic acid in use. Octylic hydroxamic acid were synthesized, and its collecting ability to certain minerals in bauxite: diaspore, kaolinite were studied. The collecting power of various reagents to diaspore were shown as follows: oleic acid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