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虽倍受殖民统治者的压抑,但是仍然取得了重要的实绩,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通过描绘台湾奇丽的河山,抒发故国兴亡的感慨,表现台湾民生的艰难,抨击殖民统治的残酷,以延续民族文化、强化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不仅具有强烈的反殖民文化的意义,而且对60、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反抗新殖民主义的斗争也起到了激励作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乡土文学需要改进、提高,从而踏进一个新的阶段,这可以说是目前许多人的共识了。理论是创作实践的重要指导,回顾我国的乡土文学理论,不仅可以系统地认识这方面的历史状态,而且,对于乡土文学的创作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具有广阔、众多的乡村原野的国度,我国反映乡土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可以说古已有之,但乡土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却应该说是“五四”以后的事。在这个  相似文献   

3.
台湾乡土文学自二十年代启轫之后,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六十年代重新崛起的乡土派,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摸索,在反映现实的广度、深度和艺术手法的多样化等方面,都有较大发展,达到了新的境地。这种发展情势,在中篇小说创作中表现得尤为鲜明。  相似文献   

4.
研究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代表性视角有两个:批判国民性的启蒙文化视角和地域文化视角。但二者各有其偏颇。在此意义上,民间,引发出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民间理念在中国新文学发展中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乡土文学从主体意识到文本形态都渗透着民间理念的光辉。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为新文学的奠基者,与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产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的小说确立了乡土小说的规范,众多乡土作家在鲁迅和他作品的影响、启发下走上乡土文学创作的道路。在反封建主题、关注妇女命运、批判国民劣根性,以及人物塑造、结构艺术诸多方面,其他乡土作家均与鲁迅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在悲剧风格上,特别是"几乎无事的悲剧"这一点上,更有着惊人的一致。  相似文献   

6.
乡土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乡土情感、民族自豪感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省属高校中文专业学生主要来自所在省,开设古代乡土文学课程具有独特的优势。古代乡土文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河南乡土文学的流变实质上是在彰显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及融合过程。从强力追步西方现代潮流到注重消融现代浪潮和追求地方色彩,再到树立起民族化的目标,这不仅是新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势,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走向成熟的一种表现。河南乡土文学经历了从觉醒到崛起的系列过程,姚雪垠、李准、张一弓、刘震云和李佩甫等个案能很好地解析出不同阶段的进展轨迹。由此,探讨了解决乡土关怀缺失和苦难失真造作的途径,提出作家除了应保持民间立场和底层体验的内省精神外,更应拓展乡土文学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8.
侨寓者的怀恋——略论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尽管很受鲁迅的重视,并破例为它起了这个名称,但在尔后的数十年中,却备受冷落,鲜有人提,直到“文革”结束,才象重见天日似的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近年来的有关评论似乎曲解了“乡土文学”,大都把它看作是二十年代农村题材作品的代名词。我认为,这样的理解不合鲁迅命名的原意,因而其评论也未必能切中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作家主体意识、表现的客体对象以及表现形式这三个角度,论述了乡土文学创作中时代性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了目前在这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河南乡土作家李佩甫立足于中原大地,致力于新时期乡土文学的创作。他在创作前期勾勒了一副清新风景.后期则描摹了社会转型时期的斑驳画卷,表现了作家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关注。  相似文献   

11.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台湾“大河小说”则是这一支流中的丰碑。其创作以钟肇政和李乔为代表。钟肇政的《浊流三部曲》、《台湾人三部曲》是台湾当代乡土文学的里程碑;李乔的《寒夜三部曲》是继《台湾人三部曲》后台湾当代文学发展的又一丰碑。这三个三部曲在选材、内容、创作方法等方面都有共同特质,共享“大河小说”之称。它们的出现在我国新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台湾同胞爱国主义的颂歌,是伟大民族的泣血诗章。  相似文献   

12.
乡土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具有生命力的文学品种。鲁迅与沈从文是乡土文学创作的代表。本文试图分析他们在乡土文学中对故乡及乡民的悲悯之情。  相似文献   

13.
“乡土文学”和“农村题材小说”是贯穿现当代文学的两个比较重要的文学史范畴,它们的形成是话语实践的结果,包含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因而也具备不同的历史形态,但二者之间的界限分野却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如果回到历史现场考辨它们所存在的蜕变和置换关系,则可把握隐藏于背后的意识形态动机。  相似文献   

14.
现代乡土文学流派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乡土文学事实上有三个流派。一是以鲁迅为楷模的一派。这一派作家始终把故乡记忆同文学的时代责任紧密结合,创作因此具有双重叙述的特征。二是由周作启以废名为代表的一派。他们钟情于个体乡土生活体验的单层叙述,吟唱的多是远离现实的田园牧。三是与沈从文相类的一派。这一派作家也营造牧歌,但其目的在于以这种人性美的精神文本呼唤新的人生价值规模的重建。  相似文献   

15.
“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文体中备受争议的研究对象。该概念提出伊始,即因界定不科学、运用不规范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鉴于“新笔记小说”兴起,因而否定乃至取消“笔记小说”的做法,并不符合文学发展规律和小说研究的需要。梳理笔记小说研究史,科学界定概念,区分其与笔记及其他小说文体的关系,明确其文体特征,限定其收录范围,确立笔记小说的文体独立地位,对于推进笔记和小说的研究,均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一、对“旅游业”与“主导产业”概念的认识和界定 要科学合理的探讨旅游业的产业地位,以及是否具有作为区域主导产业的“资格”,其认识基础在于对旅游业本身产业内涵的认识和主导产业概念的界定。  相似文献   

17.
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及其独特的乡土经历决定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鲁迅本人并不熟悉乡村,并不熟悉普通农家生活。在眷恋与热爱、忧患与焦虑、怨怒与叛逆、孤独与苦闷的乡土情结的驱策与引导下,鲁迅在其乡土文学作品中不避矛盾地选择了隔岸遥望式的创作姿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鲁迅乡土小说指向的接受主体并非农民,而是城市的读书人。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创作视角,使鲁迅比其他乡土文学创作者对中国乡土农村有着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批判意识以及更加复杂的情绪感受,表现出迥异于前人与他人的更为持久和深沉的乡土关怀。  相似文献   

18.
莫言的作品大多是以乡土为背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的,应该说莫言小说是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因此,将莫言的作品置于中国乡土小说背景中将有利于突显出其在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之处。与写实主义和写意主义乡土作家不同,莫言的乡土小说更多的是以一种平民姿态表达着对于乡土中国苦难的体验乃至认同。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90年代起,“欧洲化”这一术语频频出现在欧洲研究领域,其主要含义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欧盟对国家的影响”。这一界定与早期应用中体现出的“欧洲化就是变得(像)欧洲”这一宽泛的概念有较大不同。概念内涵的发展无疑是研究更为系统造成的,反映到“欧洲化”这一术语上就是在政治学中“欧洲化”与“欧盟化”成为了相似概念。而在政治学中,“欧洲化”研究的发展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和研究的进展密不可分,这也是“欧洲化”与“欧盟化”难以区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作品大多是以乡土为背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的,应该说莫言小说是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因此,将莫言的作品置于中国乡土小说背景中将有利于突显出其在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之处。与写实主义和写意主义乡土作家不同,莫言的乡土小说更多的是以一种平民姿态表达着对于乡土中国苦难的体验乃至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