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农村孝文化的建设对于维系家庭与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但因各种原因新农村孝文化的建设却步履阑珊。对此必须通过扬弃传统孝道观念,构建农村孝德培养,加强农村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制定孝的监督管理法规,努力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来解决农村孝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逢年过节:继承与传播孝文化的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的内涵主要表现为“报恩”与“亲亲”,尽孝的行为态度主要源自“报恩”与“亲亲”两种感情取向,并由两者互构而成,由此可以演延出以亲子孝道体验作为基础而推己及人的“仁道”设想。由于许多节日传统以孝道作为核心价值,并且拥有周而复始的特征,因此,节日作为孝文化的载体,足以强化学习孝文化与社会化孝文化的氛围。当代人在提倡节日文化的同时,若能友善地为老弱者设计无障碍环境,也会有利于解放老龄人生产力以及增加老龄者活动能量,更有助于打造孝亲敬老的大环境。  相似文献   

3.
辛亥一役,资产阶级虽取得暂时胜利,然其革命的预期未果,革命理想的实现亦遥遥无期。在社会严重失序的情势下,复兴儒学传统的思潮有所抬头。因而,民国之后的很长时间内,激进与保守的思潮始终在激荡中消长。西学东渐,舶来的新世界观与价值体系,无不冲击着传统中国本土的人伦秩序。封建伦理道德中最重要的"孝"观念,在中西、新旧文化激烈冲突、碰撞与融合下,不可避免地成为各种价值群体激辩与角力的核心。职是之故,"五四"前后"孝"与"非孝"的相关争论异常激烈,且影响深远。以文化史研究中"大传统"的视域为主要考察,既有抉发"孝"之经典意涵来反"非孝"者,又有"拥孝"与"非孝"论者对传统孝道诸问题的种种回应,还有在新文化背景下折衷传统孝道者,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4.
于晓梅 《科技资讯》2010,(6):232-232
"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孝"文化在当代社会依旧有它极强的生命力。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分析,以及对当代青年的"孝"观念的阐述,来探讨在现代社会如何发扬传统"孝"文化中的优秀成份,以促进家庭、社会、国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先秦孝文化漫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原始人类尊老爱幼的感情、习惯、事实,对孝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殷商时代有了孝的概念,但还没有孝的具体内容。周时孝的观念已基本完备,对后世影响巨大。孔子继承前代孝的观念并加以发挥,具体提出了九条规范,并主张以孝来治理天下。先秦思想家们虽然不是一致同意以孝治理天下的理论,但对孝,却是共同赞美的。  相似文献   

6.
儒道的对立表现在许多方面,忠孝仁义是儒家倡导的重要伦理范畴,道家反对仁义忠信,却又阐论孝道观念,认为孝是人类本然状态的自然情感,所以在孝与仁的关系上儒道两家显然是相对立的.道家崇尚自然本真状态的孝观念,这在"二十四孝"的老莱子"戏彩娱亲"中可以得到佐证.  相似文献   

7.
浅议孝的演进与文明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孝”、“孝悌”、“孝忠”、“孝廉”的分析,可进一步探索孝的概念与演进的过程.窥视中国特有孝道文明的历史轨迹,从而揭示孝文化的内涵,展示孝文化的无穷魅力,利用孝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家庭小生产、聚族而居、家国一体、安土重迁等因素,是古代“孝道”倡导历久不衰的社会历史条件。儒家孝论具有内涵丰富、辩证思维的优点,也有泛政治化、等级观念和烦琐、僵化的弊端。合理的孝道,应是本能性与现代理性的有机结合,既是亲情,又是义务,并建筑在权利、义务对等和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9.
唐朝继承西汉以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把儒家的孝道伦理普遍运用于政府的施政实践。唐朝统治者将“孝”进一步政治化,一是力图理清“孝”与“忠”的关系,达到移孝于忠;二是将孝伦理变为更具体、详细的法律条文。  相似文献   

10.
中西孝爱观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点在孝爱观上也能体现出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比较拘泥于自然,并且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重视亲情和孝伦理,其孝爱观念比较拘泥于血缘关系.相比而言,西方思想文化更加具有超越性,并且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其孝爱观念并不拘泥于血缘关系,但容易导致亲情的冷漠.中西孝爱观念可以形成互补,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两汉时代,孝道成为家庭伦理的核心、社会道德规范,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因此,两汉孝子辈出、孝行兴盛.作为"孝"的实践主体之一的妇女,分别以女儿、儿媳的身份尊敬、赡养长辈,在孝伦理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两汉女孝,形式多样.就其行为的发生机制来看,既有内在的精神动因,又有外在的社会动力.  相似文献   

12.
多元文化背景下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很多,已经初步形成体系。关于大学生孝道的文章很多,集中从多元文化和孝道这两方面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整理。分别分析和总结了多元文化的内涵、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孝道的内涵、孝道的现代价值、当代孝道的基本内容、大学生孝道以及孝道在国外七个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3.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本文以元代辑录的中国二十四孝故事的发生地点、时代、人物背景等为素材,分析了二十四孝故事发生的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二十四孝故事时间上主要集中在汉代和魏晋时期,其次是春秋时期.空间上,集中在山东和河南两省.最后得出引起孝道地域变迁的地理原因,即孝道随着经济和政治中心而发生传播和地域变迁,明显受到战乱和朝代更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孝道伦理是我国传统伦理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传统孝道伦理的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奉养父母、敬重父母、养老侍疾和终老祭亲。传统孝道伦理既有其适应时代的方面,又有不适应时代的方面。孝道伦理的当代内涵,主要包括赡养父母的义务性和自律性、父母与子女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孝敬和孝顺父母、祭祀和谏诤的继承与发展等。在当代社会弘扬孝道伦理有助于提高当代人的道德素质,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有助于当代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5.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兰盆经》作为影响力很大的佛教经典孝经之一,其中的思想值得我们认真的思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的迫切需要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紧迫问题:应该怎样继承、创新和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从创造哲学的角度看,孝文化的创新,应包括孝文化内涵的创新,孝文化重大意义和理论基础的创新,孝文化建设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孝是中国伦理发展的根据。“孝道”有其相沿的历史背景,孔子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分水岭,其前之“孝观念”也值得探讨。虞舜大孝传说向不被学术界所看重,但它象征天性难舍的亲子孺慕,足征孝道先验性之一面;孝道研究不能也不必刻意回避或放弃这一段。早初先民面对无常的大自然惶不可措,遂转其卑弱感为莫名的敬畏。示现在现实生活上,即为敬拜天地或祭拜鬼神的类宗教情愫及仪式,以祈求庇佑;随着自信渐增,人文渐启,孝的表现由“祭鬼”而“事人”,更根据现实因素的迫需,产生因应的伦理制度。但人为的手段有其针对性,顾此则失彼,西周的宗法制度,“亲亲”“尊尊”比重失调;孔子适时提出“父慈子孝”,将“孝概念”提高到人性论的高度,乃成为“孝道”。  相似文献   

18.
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初形态的儒家从孝德的层次和境界、行孝的标准和原则以及孝德与仁德、孝与忠的关系角度入手,将"孝德"从个人、家庭领域扩展到社会和政治领域,从而使它成为一个丰富和完整的伦理概念。从孔子到董仲舒,"孝德"思想在理论层面上,由伦理向哲学转变;实践层面上,则由道德规范向意识形态转变。与此同时,它也遭到了不同方面的批评。对儒家孝德思想进行合理诠释和定位,不仅需要正确认识上述的两种转变,还需要从孝德自身的内在逻辑中来对其进行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9.
“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然而,当前社会出现了孝道式微的现象,不孝行为不断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孝道失去了存在的经济与社会基础,传统孝道自身的缺陷与孝道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孝道危机的重要因素.解决当前孝道危机的实现路径主要是:对传统孝道进行现代转换,广泛倡导新的孝道观念,切实加强孝道教育和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孝经》作为传统孝道的经典,其孝道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伦理精神,在历史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实践,无疑也是当前重建孝道的重要理论资源。《孝经》的孝道思想主要由孝道理论依据、孝道宗旨、孝道规范等三大方面构成。关于孝道的理论依据,《孝经》不仅论证了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天经地义的人伦规范,而且还从人性的方面对孝道根据进行了论证;关于孝道宗旨,"孝治天下"是《孝经》孝道思想的宗旨,是贯穿全书的核心思想,而以孝治国的政治主张是以孝道教化为基础的,并且提出以刑罚来维护孝道的推行,从而真正达到"孝治天下"的目的;《孝经》的孝道规范,分为"事亲"的基本规范与"事君"、"立身"的泛化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