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都把善分为两个层次:幸福是最高的、真正的善;其他的事物则因作为实现幸福的手段而成为第二类的善。对于至善他们都认为是没有恶与之相对应的,恶只是与第二类的具体善相对应,恶也就都是具体的、存在于现实中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现至善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德性,德性就是第二类的善,因此,恶就是与德性相对应的人的品质。这样,他实际上表明了,行为以及每人的善恶实际上都在于自己,恶要由行为者自己负责。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的学者们从多个方面对《魔戒》进行研究,但是大多忽略了“意义”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本文将文学批评与技术手段相结合,分析了《魔戒》中体现“善”与“恶”主题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3.
鲁迅杂的“恶”质是他杂的基本特质,这表现在他对国民性的批判上,对“正统思想”的否定上,对“正人君子”的揭露上,对自己的解剖上,然后,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善”的闪光,但,它作为“恶”的本质不变,是一种达到了至“善”境界的“恶”的字。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接受托尔斯泰的百余年中,由于不断的阐释、想象、转化,我们越来越远离其思想中的“善、道德、恶”等的原初内涵。别尔嘉耶夫从宗教哲学角度出发,揭示了托尔斯泰思想的根源及其内涵,为我们开启了认识托尔斯泰的另一路径。  相似文献   

5.
异态美浅析     
世界无疑是由真、善、美、假、丑、恶组成的。但世界并不单纯。很多时候,有些事物常令人难以下结论。异态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它与优美不同,优美是善的和谐形式,而异态美是恶的和谐形式;它与崇高不同.崇高的内蕴是善.而异态美的内蕴是恶;它与丑不同,虽然内容都是恶,但丑的形式是不和谐的,而异态美的形式是和谐的。  相似文献   

6.
周荣华 《科技信息》2008,(23):181-181
东西方文化之不同,以孔子与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为端倪。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认为血缘亲情是道德的终极因素,提倡美德在于人伦或情感。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是知识”,提倡知善才能行善,理性知识才能才能至善,情感则是至恶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性恶”是荀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以往学界大都从“恶”的角度出发来考察和分析荀子之“性恶”,本文则另辟蹊径,从“性”的角度出发来考察和分析荀子之“性恶”,通过对“‘性’训作什么?”、“‘性’指什么?”以及“‘性’怎么样?”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揭示出荀子“性恶”的实质乃是性“离朴”而恶和性“纵欲”而恶,同时更指出了荀子的“性恶”并不是纯粹的“恶”,而是“性恶”中本具自觉向善的倾向和向善的能力,也就是说,荀子的“性恶”是一种积极的“恶”而不是一种消极的“恶”,正是基于此,所以荀子才说“涂(途)之人可以为禹”。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音乐家,也是儒家礼乐思想的奠基人,他精通音乐,从中领悟人生,并将其作为教化民众向善的手段,孔子认为礼乐的核心是“仁”与“和”。本文试从“仁”与“和”的角度分析探讨孔子的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部门出现的“民工荒”诱发我国农村短工市场的形成,造成短工工资呈上升趋势,甚至常出现供不应求,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短工荒”.从经济学角度,率先提出“短工荒”的性质、依据及特征,分析了我国农村“短工荒”出现的成因,认为在我国农村劳动力绝对过剩条件下,农村的“短工荒”仍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宫崎骏创作审美意识中较多地表现了其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在作品中蕴含了现代意义上“善与恶”对立的思考。文章主要对宫崎骏动漫作品中所传达的审美观及审美主题进行探讨,试图揭示“善与恶”在宫氏动漫作品中的审美内涵,以期对审美现代性及艺术美学探索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格调”是中国诗学的基本范畴,沈德潜“格调说”也是自成宗派的诗学主张。文章从美学的角度对沈德潜“格调说”的基本特征做出了分析。文章认为,“雄浑悲壮”、“形象蕴蓄”和“趋雅归正”是沈德潜“格调说”最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日语中的“思ぅ”与“考ぇる”是两个表示思考的动词,都表示人的有自制能力的精神活动,可译成汉语的“想、认为”等。在日英词典中,两者也都被翻译成“think”。但是,这两个动词也存在着不同点。文章从词汇论的角度,通过对“思ぅ”与“考ぇる”的宾语进行比较,从而对这两个动词的多义结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归个人使用”是挪用公款罪的客观构成要件之一。但是,“归个人使用”究竟如何理解?正确的定位又该是什么?笔者认为应将“归个人使用”从挪用公款罪中删去,并将“为个人利益”作为主观的超过要素规定在挪用公款罪之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孟子》、《荀子》中“善”、“恶”、“荣”、“辱”、“乐”’等字眼的意蕴以探究孟子、荀子不同的价值标准及思想的巨大差导。  相似文献   

15.
汉代思想家承袭先秦儒家思想,从人性的善与恶角度出发,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绝大多数人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丛要性。这就为统治者重视教育、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6.
论人性(上)     
关于人性善恶问题,我们先哲谈论的很多,有的主张性善,有的主张性恶,前者是孟子,后者是荀子,告子则主张性无善无恶,王允又认为性有善有恶,究竟谁是谁非,我认为有重新讨论的必要。孟子说:「人恶有不善,水恶有不下,今天,搏而跃之,使过颡,激行之,可使在山。」态度坚定而断  相似文献   

17.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莎士比亚以巨匠的手笔成功地运用了心理刻画的手法,他无形为有形,酣畅淋漓地展现了主人公麦克自这个减君篡位的野心家灵魂深处善与恶的激烈搏斗和痛苦的挣扎.使人感到麦克白是一个狠毒的,然而又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活人.从人性毁灭的深度,揭示了个人罪恶欲念恶性发展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开始,麦克日是一个正面人物。作为一个为保卫国家民族独立统一而建立广丰功伟绩的英雄,麦克白充分具备了大将风度和无所畏惧的里了汉气概。邓前王称赞地是“英勇的表弟,尊重的壮士”,给他加官晋爵,并认为一切报酬…  相似文献   

18.
基于弗赖登塔尔的“数学化”思想,从“什么是数学化”、“为什么进行数学化”、“数学化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发展”三个角度对“数学化”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并用一个简短的案例说明了同样的数学内容经过数学化处理与传统方法相比对学生发展影响的不同及数学化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9.
从三个方面分析“V个A”格式:1.格式中的形容词是否“名物化”;2.“个”的词性及其用于格式中的特殊语用价值;3.格式中动词和形容词的语义特征。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格式中的动词与形容词之间的关系是述补关系,形容词在格式中仍然作补语,因而质疑“形容词是动词的程度宾语”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公司治理结构中出现大量“内部人失控”问题,在刑事法领域中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内部人犯罪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损害投资者利益,对国家的经济安全也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刑法对严重危害社会普遍利益的行为进行调整。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现行刑法的相关规定,对因内部人失控而导致犯罪的问题进行探讨是具有一定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